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評書之於鞍山是一種文化厚重的沉積。鞍山評書是以國語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樸、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鞍山評書
  • 代表人物楊田榮
  • 代表作品:《楊家將》,《烈火金剛》
  • 特點:手、眼、身、法、步
代表人物,特點及評價,發展現狀,歷史,語言及道具,

代表人物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鞍山以楊田榮先生為代表,創立新書,一些膾炙人口的長篇如《烈火金剛》、《紅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將新派評書推向全國;七十年代以後鞍山曲藝界出現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三芳”,將鞍山評書推向顛峰,別開生面,譽滿全國,故鞍山有說書之鄉美譽。尤其劉蘭芳《岳飛傳》轟動全國,單田芳《白眉大俠》又紅遍大江南北後,許多人提起鞍山,不僅會想到鋼鐵,而且要很自然的想到評書。

特點及評價

手、眼、身、法、步是鞍山評書要講究的 。鞍山的評書藝人大多受了楊田榮的影響,在表演中講求既“穩”又“準”,所謂“穩”,是指抬手投足點到為止,從不虛張聲勢、誇張過火;所謂“準”,是指手、眼、身、法、步恰到好處,重在傳情。而楊田榮最擅長的是把傳統口技運用到新評書里。如《激戰無名川》中描寫大橋戰鬥的場景,涉及戰鬥機、坦克、大炮、長短槍、輕重機槍、手榴彈、炸彈等十幾種武器,他都能用口技模仿的維妙維肖。朝鮮新義州一位老人聽後來信說:“聽了您那動人的評書和驚人的口技,我簡直是忘記了自己是坐在收音機旁,仿佛又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台上台下,鞍山的評書藝術家們講求內外兼修,並相互影響,鞍山評書歷史上幾段佳話代代流傳著。如今名滿全國的評書大師單田芳至今仍記著楊田榮的諄諄教誨。原來,當年單田芳剛開始走紅時,苦於沒有新作品可說。楊田榮就口傳心授,教單田芳說以前在鞍山沒有人說過的《三俠五義》。後來,單田芳的名氣越來越大,從鞍山到東北三省,又擁書入關,紅遍了全中國。

發展現狀

楊佩琴進入鞍山電台工作後,一直負責評書的編輯、錄製、發行等工作。受父親的影響,她在評書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她錄製或親自播講的評書曾多次榮獲省、國家級大獎。
楊佩琴告訴記者,鞍山電台錄製的評書在全國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鞍山的評書演員之所以能夠名揚四海,主要是鞍山電台在全國率先用廣播評書的形式,把評書傳播得更遠。曾經有全國60多家電台同時播放鞍山台錄製的評書。在全國訂貨會上,鞍山評書的帶子總是供不應求。“另外,鞍山台的編輯懂評書,知道全國聽眾愛聽什麼樣兒的書,總能摸準聽眾的脈。”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各種媒介的迅速發達,評書似乎不再有往日的輝煌。但鞍山台每年錄製的評書仍然居全國各家電台前列。每年錄製的數百講評書,還是“皇帝女兒不愁嫁”。除北方城市外,我國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以及華東的上海等地電台都播鞍山台錄製的評書。雖然語言上存在一些差異,但鞍山評書仍然受到廣大南方聽眾的喜愛。

歷史

鞍山有評書故鄉之美譽。據了解,歷史上千山說書藝術可以上溯到遼金時代,中原漢人中,講史說話的藝人便來到千山地區。契丹時有“俳優”表演,“俳優”是古代講述滑稽故事的藝人,至遼金時就是“以文宣為戲”了。元明時說書藝術就已在千山地區流行,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就喜歡聽人說書。這些說書藝人大都來自遼陽、海城及遼南一帶。近代說書尤勝,千山地區的遼陽、海城說書有戲棚子,有說書館專門說書。每到集日或晚上,說書館(棚子)人滿為患。

語言及道具

鞍山評書是以國語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樸、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
據介紹,鞍山評書與瀋陽評書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追溯到很遠。清同治年間,便有評書藝人王奎勝在瀋陽說書《西遊記》、《濟公傳》等作品。到了清末,瀋陽一地就有11家茶館專供評書藝人說書。後來,許多表演大鼓的“說唱”藝人紛紛從京城轉投東北,改說評書,致使東北地區的評書形成一定規模。1913年,瀋陽教育司創辦模範說書館,並附設評詞研究會,評定專業評詞藝人55人,從此遼寧評書藝術門庭輩出。當時,許多評書藝人都取省內各工礦區演說評書。尤其是鞍山有了鋼鐵公司後,工人增多,吸引了許多著名的評書藝人,當時,鞍山鐵西區茶社林立,成為東北評書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