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評書之於鞍山是一種文化厚重的沉積。鞍山評書是以國語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樸、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鞍山評書
- 代表人物:楊田榮
- 代表作品:《楊家將》,《烈火金剛》
- 特點:手、眼、身、法、步
代表人物
特點及評價
台上台下,鞍山的評書藝術家們講求內外兼修,並相互影響,鞍山評書歷史上幾段佳話代代流傳著。如今名滿全國的評書大師單田芳至今仍記著楊田榮的諄諄教誨。原來,當年單田芳剛開始走紅時,苦於沒有新作品可說。楊田榮就口傳心授,教單田芳說以前在鞍山沒有人說過的《三俠五義》。後來,單田芳的名氣越來越大,從鞍山到東北三省,又擁書入關,紅遍了全中國。
發展現狀
楊佩琴告訴記者,鞍山電台錄製的評書在全國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鞍山的評書演員之所以能夠名揚四海,主要是鞍山電台在全國率先用廣播評書的形式,把評書傳播得更遠。曾經有全國60多家電台同時播放鞍山台錄製的評書。在全國訂貨會上,鞍山評書的帶子總是供不應求。“另外,鞍山台的編輯懂評書,知道全國聽眾愛聽什麼樣兒的書,總能摸準聽眾的脈。”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各種媒介的迅速發達,評書似乎不再有往日的輝煌。但鞍山台每年錄製的評書仍然居全國各家電台前列。每年錄製的數百講評書,還是“皇帝女兒不愁嫁”。除北方城市外,我國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以及華東的上海等地電台都播鞍山台錄製的評書。雖然語言上存在一些差異,但鞍山評書仍然受到廣大南方聽眾的喜愛。
歷史
語言及道具
據介紹,鞍山評書與瀋陽評書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追溯到很遠。清同治年間,便有評書藝人王奎勝在瀋陽說書《西遊記》、《濟公傳》等作品。到了清末,瀋陽一地就有11家茶館專供評書藝人說書。後來,許多表演大鼓的“說唱”藝人紛紛從京城轉投東北,改說評書,致使東北地區的評書形成一定規模。1913年,瀋陽教育司創辦模範說書館,並附設評詞研究會,評定專業評詞藝人55人,從此遼寧評書藝術門庭輩出。當時,許多評書藝人都取省內各工礦區演說評書。尤其是鞍山有了鋼鐵公司後,工人增多,吸引了許多著名的評書藝人,當時,鞍山鐵西區茶社林立,成為東北評書的重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