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

靰鞡源於舊時滿語辭彙,意即內部墊有靰鞡草的鞋。泛指冬天穿的鞋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靰鞡
  • 簡介:東北三寶之一,靰鞡草製成的鞋。
靰鞡草,因何得名,如何使用,商業套用,

靰鞡草

靰鞡草亦稱烏拉草,屬莎草科多年生灰綠色草本植物。這種草緊密叢生,地上莖直立,呈三棱形,葉片細長柔軟,花單性,小穗2一3個,聚生在莖的上部,為綠褐色,常成片地生長在沼澤地里。其莖和葉曬乾後,捶軟絮墊在靴鞭里,能保暖抗寒。
舊時俗語:“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這是三種東北的特產,前兩樣一是珍稀藥材,一是名貴毛皮,靰鞡草則是植物。
靰鞡

因何得名

靰鞡(wù la)又寫作“烏拉(wù la)”、“兀剌(wù la)”,其名稱來自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是一種東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東北話往往把靰鞡的後一個字讀成“嚕”或“嘍”的音。製作靰鞡的原料多是用黃牛皮,也有用馬皮或豬皮的,但屬於低檔貨。選擇一般以脊背部位的皮子為最好。其製法是把一塊熟好的大皮子用穀草或紅毛公草煙燻成杏黃色,再把邊緣向內翻卷,鞋頭部位壓出二十幾道“包子褶”,再把後跟處縫好,便成為連在一起的鞋頭、鞋幫和鞋底。另用一塊小皮子接縫在鞋頭上做“靰鞡臉兒”,或稱“舌頭”,蓋在腳面部位,靰鞡的主體部分便做成了。過去人穿鞋一般都是自家做,很少花錢買,但靰鞡卻是例外。因為只有少數技藝熟練的皮匠才會製作,所以人們需要花錢購買或用農副產品交換。賣靰鞡的規矩也很特別。由於這種鞋穿時裡面要絮草,與其他鞋相比又長又寬,只有大、中、小之分,沒有具體尺碼的“鞋號”,出售時按重量以舊制的兩為單位計價,一般重為八兩到一斤。
靰鞡

如何使用

買來的靰鞡並不能馬上穿,還需自己進行再加工。一是裝“皮耳子”,即穿帶的皮環,用不到半寸寬的皮條做成,縫在鞋幫兩側,每隻鞋縫兩對、三對或者四對;二是縫“提把兒”,即鞋後幫接縫處的長三角形皮條,其作用是便於提鞋,又能在系帶綁緊後避免走路鬆脫;三是配靰鞡帶,一般用筷子頭粗細的麻繩或皮繩,長三至四米;四是靰鞡靿,用來墊蓋腳跑、腳面和腳腕,雙層家織布或“白花旗布”縫製,有的還在上面緝繡花紋圖案。有了這幾種“配件”,再絮上靰鞡草就可以穿了。東北民間有一則關於靰鞡的謎語,概括得很生動:“有大有小,農民之寶。臉多皺紋,耳朵不少。放下不動,穿上就跑”。這裡說的“皺紋”就是靰鞡頭上的“包子褶”,“耳朵”就是穿帶的皮環。

商業套用

現代商家多沿用靰鞡草的傳統文化效應,生產靰鞡概念的鞋墊、床墊、坐墊等生活用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