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形成》是一部羅志田所著書籍。2021年11月,該書籍被評為年度學術類十大好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命的形成
- 作者:羅志田
-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01 頁
- ISBN:9787100203883
- 定價:39 元
- 裝幀:精裝
《革命的形成》是一部羅志田所著書籍。2021年11月,該書籍被評為年度學術類十大好書。
《革命的形成》是一部羅志田所著書籍。2021年11月,該書籍被評為年度學術類十大好書。2內容簡介清季十年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推行全面改革,卻恰於此時爆發了革命。這一歷史大變局,留下了諸多疑問:在朝廷並無太多暴...
在西方世界,革命的定義有很多種。 羅伯特森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革命是政治系統的一場全面的暴力變革,不僅改變了社會的權力分布,還導致了整個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 太平軍起義 戈德斯通強調,革命包括三個必不可少的方面:國家崩潰、對...
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事件經過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關係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
主觀條件包括:革命階層的覺悟和組織程度的大大提高,形成革命的領導核心,能夠發動足以摧毀反動統治的強大的革命力量。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觀條件的成熟集中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成熟,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深刻論述,其中核心內容是關於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中編 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四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條件的生成 第二節 五四運動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第五章 國共合作與反對北洋軍閥的國民革命 第一節 國共合作的形成 第二節 國民革命的...
這種制度雖使蘇聯的經濟、文化、國防力量有很大的發展,卻嚴重地影響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和國家完全的現代化。重大事變 1917年的俄國革命無疑是本世紀歷史上的重大事變。對於這次革命,主要是十月革命,無論在俄國還是在世界上,一開始就存在...
通常是在城市革命的核心部分形成以後,人口才有所增加。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第一次城市革命發生於公元前11000年至5000年,遠早於定居的農業時代。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是土耳其的哥貝克力(Gbekli Tepe),誕生於13000年前的採集漁獵時代,...
根據黨中央有關精神,參考中央有關部門研究成果,將革命傳統界定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中形成的政治覺悟、革命鬥爭精神、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
在科學革命過程中,從某一學科的突破中形成的科學思維方法將迅速向其他學科傳播,甚至向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滲透,從而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科學思維方式,並提高了人類的認識能力。社會影響 科學革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質的飛躍,必然會對...
並集中全黨集體智慧,對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行系統總結,於1939年底至1940年初,先後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這標誌著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主體革命( subject revolution) 指的是義大利葛蘭西用語。指人在其自身主體方面所進行的革命,包括意識、文化、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相互關係等。在《政治著作(1919- 1920)》中提出。葛蘭西認為。革命的真正中心問題是形成一種具有新文化...
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緊密相聯。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對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
大批亞非國家和地區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通過革命改革運動和征服殖民地兩種途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了。
二是紅色文化提煉和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並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以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矢志...
不過,這時候的爭論是在由這些事件所改變的條件下進行,並且導致永久性的組織分裂,即形成了各國共產黨,社會民主黨或工黨,以及主要是非政治性的工會運動。在後革命的“社會主義”制度內,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運動的思想已發展成為教條。
他們通過這些鬥爭程度不同地清除了這幾種錯誤思潮在工人運動中的惡劣影響,同時也使他們自己業已形成的新世界觀和以此為基礎的革命鬥爭學說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9]。 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隨著《共產黨宣言》的問世,隨著馬克思...
在長期革命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在黨的許多檔案和毛澤東的許多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將革命進行到底》、《論人民...
形成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孕育和檢驗。它產生和形成於井岡山鬥爭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同年10月,工農革命軍在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中嚴重受挫,毛澤東毅然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畫...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統治,帝國主義的商品經濟已深入農村,封建勢力成為“殘餘的殘餘”,由此否定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主張,主張社會主義革命。②認為中國革命面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
在此基礎上,組織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以調劑農村勞動力,組織犁牛合作社以解決耕牛缺乏問題,組織手工業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發展革命根據地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同時允許私人中小資本存在。這樣就在革命根據地內初步形成了公營、合作社...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辛亥革命和清朝的滅亡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20世紀初,出現了章炳麟、...
1929年,李達在《中國產業革命概況》一文中,揭露清代官僚舉借外債時“從中漁利,自肥私囊,形成官僚資本”。1936 年,呂振羽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一書中,將清政府創辦的“國營事業的萌芽”統稱為官僚資本。這個時期所說的官僚資本主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