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教育思想論

革命教育思想論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20世紀初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孫中山在致力於推翻封建帝制、創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論建設和實踐鬥爭中,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革命教育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孫中山素來重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批判封建專制教育和借鑑國外先進教育的基礎上,不僅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教育思想體系,而且第一次把教育納入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的軌道,孫中山的教育思想從本質上,是一種革命教育思想並成為其政治社會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中山重視教育,認為學校是文明進化之源泉,而教育為立國之本。他最早提出:教師應有的一個重要作用和應負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指導人民談政治,以提高國民的政治思想覺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命教育思想論
  • 提出者:孫中山
  • 目的:為革命事業服務
  • 主要內容:國民教育、義務教育
發展歷史,主要內容,國民教育,義務教育,德智體教育,教育改革,評價,

發展歷史

孫中山早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致鄭藻如書》中就強調要重視培養人才,指出“如果國家沒有人才,即使多置鐵甲、廣購軍裝,亦莫能強”。光緒二十年《上李鴻章書》中提出,“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人能盡其才,則百事俱舉,培養人才為民國建設當務之急,而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關鍵,辦學是培養人才的必由之路。他認為:人的智慧有高低,才能有全偏,所以必須通過教育來“別其才”,“成其用”。有學校的陶冶,則智者進,愚者止,偏才者專,全才者普。要根據個人之所長,學以致用。因材施教。他提倡培養人才要與國情相結合,使其學識與道德相統一,做到德才兼備,成為真正的“人”、做大事的人,成為按照社會的要求、符合國家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革命教育思想論
孫中山

主要內容

國民教育

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包括全民普及教育、女子和兒童教育、師範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等。
普及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在當前政體改更的過渡時代,國民必須群策群力,以圖振興。振興之基礎,全在於國民知識之發達。因此,要辦普及的教育,令普通人民都可以得到教育,然後人人知道替國家去做事。勵行普及教育,增進全國民族之文化。民國13年(1924)以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重申普及教育之制,確定“勵行教育普及”為國民黨政綱對內政策之一部分。
關於女子和兒童教育,孫中山強調處於今日,應以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事,大力支持成立各種門類的女子學校以協助國家進步,認為只有女界知識普及,才能達到與男子的真正平等,才可與男子平權,然後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共和國。對於兒童教育,早年認為“教之有道”,凡為社會之人,無論貴賤,皆可入公共學校。主張首先在各邑廣設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以改變“失教已久”的狀況。
革命教育思想論
孫中山書法“致遠”
師範教育方面,孫中山提出普及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培養師範人才。因為要使中國四萬萬人都能受教育,即需要大量中國小校,需要大量的學校教員,而學生的學識有賴於教師的水平,必須任用有學識的教師從事教育。因此,中國應重視和加緊師範學校的建設。他主張師範學校的設定分為兩級:初級師範學校,屬於中等教育,主要培養國小教員;優級師範學校,屬於高等教育,主要培養中學教員,生源主要是中學以上學生。
社會教育方面,孫中山主張廣泛開展社會宣傳教育,設公共講堂、書庫、夜學,為年長者養育知識之所。提倡科學,宣傳三民主義,使人人要有世界之知識,並皆知國為民有,非少數人可得而享受,要全國人民都明白三民主義,使四萬萬人民都有富強中國的志願。
少數民族教育方面,主張“凡屬蒙、藏、青海、回疆同胞,皆得為國家主體,皆得成為共和國之主人翁”,漢、滿、蒙、回、藏五族“相與和衷共濟,丕興實業,振興教育”。民國初年,曾設立機構專管蒙藏回疆等少數民族的教育。

義務教育

孫中山對普及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構想是實行義務教育。民國元年(1912),提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法定男子五六歲入國小堂,以後由國家教之養之,至二十歲為止,視為中國國民之一種權利。民國11年1月,提出無論貧富,凡在十歲以下的兒童,都要“給教育到底”。民國9年提出以義務勞動支持免費義務教育的思想。
孫中山主張免費教育,要讓沒有錢的人也能讀書。
實施義務教育的先決條件:一是必須用革命的辦法,造成一個像俄國那樣“什麼階級都沒有”的“好國家”和“新世界”;二是所有這些,都要依靠實行民生主義,就是“要做大生利的事,國家有了錢後,便可以移作教育經費”。但如果國家或自治政府無法負擔免費教育的經費,可以“以人民一月義務勞力之結果,必足支持此費”,如仍不足,則再加,或五日、或十日、以至一月。一境之內人盡所長,為公家服一二個月之義務;長於農事者,為公家墾荒;長於織造者,為公家織布;長於建築者,為公家造屋。這樣一來,學生的衣、食、住,皆可由義務的勞力來支持。

德智體教育

德育方面。孫中山認為學生要有“政治理想”,政治之理想與智識,實為學生要素,學生要研究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以富強中國。中國的根本問題是革命未成功,學生應該擔負這種責任,競未成之功。他希望學生要有國民的大志氣,凡職業無論大小,官階無論高卑,若不能立志,雖做皇帝,做總統,亦無事可做;若能立志,則雖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進而提出,立志要符合中國國情,學生要明白中國地位,然後可與言立志。而立志,是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腳踏實地,已立此志者,務求此志之實行。
革命教育思想論
孫中山書法“國魂不死”
智育方面。主要是傳授學問,積累知識,增進技能。主張“知難行易”,認為“學問為立國之本”,“東西各國之文明,皆由學問購來”,而學問,是“於讀書識字智識之外,當注重於雙手萬能,力求實用”。尤其注重最新的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授,提倡研究“機器科學”,發展自然科學。認為通過後天的教育和自己致力於學習去獲得智力和發展智力是極為重要的。
體育方面,提出“體育為民族健康之本,應視為教育之先,努力倡導,身體健壯,腦精自足,知識自可提高”。後又進一步強調,“體育為教育之先導,體育既高,腦精自足,知識亦高”。又認為“注重體、德、智三項,改良人類來救國,是全國所歡迎的”。

教育改革

光緒十六年(1890),孫中山提出,要改良現狀,改革教育,多設學校,使天“無不學之人,無不學之地。”宣統二年(1910)他批評科舉考試科目“不合時用”。光緒二十年提出向歐美國家學習先進的教學制度。民國元年(1912)提出發展女子教育,同年10月提出,“同為社會之人,生於富貴之家即能受教育,生於貧賤之家而不能受教育,不平之甚”,主張教育平等。民國13年將該思想寫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提出“勵行教育普及”。

評價

對於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論者一般都予以高度評價,如有論者認為孫中山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在總結中國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認識論上,做出了新的概括,完成了中國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一次飛躍。當然,論者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如孫中山不是職業教育家,對教育內在規律缺乏專門探究。因而,在強調道德重要性的同時,存在著片面誇大道德作用的現象;在介紹和學習西方的文化教育時,缺乏階級分析,更沒有明確指出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政策對中國所造成的危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