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一篇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共四章,主要介紹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及其基本概念,闡述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第二篇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核心,共九章,重點討論當今信息社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以及跨躍式發展等問題。第三篇為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共六章,專題討論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信息技術問題,包括可持續發展的評估體系、評估指標數據、分散式資料庫建設、網路與信息共享技術,以及監測調控模型與信息系統等。最後為附錄部分,附上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國內外一些重要資料和檔案。
序言
序一
欣逢新千年、新世紀的中國新春佳節,北京大學承繼成、
香港中文大學林琿和楊汝萬三位歐亞科學院院士的新作——《面向信息社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導論》即將問世。這是承繼成教授2000年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期間和林琿、楊汝萬教授共同策劃著述的。這樣一部觀點新穎、信息豐富、博古通今、五彩繽紛、縱論人類社會文化與科學發展前景的宏論,奉獻給讀者作為賀歲獻禮,就像是一桌“滿漢全席”式的文化大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我有幸先睹為快,祝願其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本書無論對於巨觀決策或是工程計畫、教學科研人員,都是很有啟發和參考價值的佳作。
面對新世紀的信息社會,全世界的政治家都在深切地關注信息化對人類社會和文化進步的影響。2000年6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給“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高級論壇會議”(上海)的賀詞中指出:“世界正處於信息革命的進程中。信息和知識的數量飛速增長,人們可以獲得的知識和信息迅速增加。新興的交流技術為決策者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工具,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未來迅速發展的機會,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停滯落後一舉清除。但與此同時,有半個世界的人口從來沒有使用過電話,更不用說在全球資訊網上瀏覽了。接觸信息者和遠離信息者之間的鴻溝正在擴大,的確存在著使世界上窮國人口被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的危險。在這個越來越互相依存的世界上,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關注的問題。國家政府、國際組織、私營企業、社區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努力跨越這種數字分化。”
2000年7月,江澤民主席在世界計算機會議(北京)上的講話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國的信息網路水平目前還很不平衡。已開發國家具備信息技術優勢,擁有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成為信息富國;開發中國家信息技術相對落後,不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在信息化方面也相對貧困。當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進一步擴大。這種狀況不改變,南北差距就會進一步擴大,世界經濟也難以健康發展……。”
這種對信息社會(或者信息革命)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在科技界格外強烈。這部導論就是一部傑出的代表作。作者們在書中著重闡明三個重要理念。首先提出“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語重心長地指出:工業社會後期出現了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物種消失、疫病蔓延,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預期進入21世紀,上述危機可能得到緩解或局部改善,但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又產生“數碼分化”和“信息鴻溝”,引起“知識窮、富”,“信息窮、富”和“中心人與邊緣人(外圍人)”等社會分化。隨著社會生產的高度智慧型化和產業轉型,出現了“勞動個人化”和“市場個性化”,使得一部分人群工作不穩定,工作時間不足,甚至失業。如果解決不好,就有可能導致類似
工業革命初期出現在英國的“羊吃人時代”和印度大批手工業者失業等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不僅工業社會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信息社會也將出現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者闡明的另一個重要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是由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模式所決定的;老的問題隨之緩和,新的問題又將湧現,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規律。作者闡明的第三個理念就是對於開發中國家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並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由於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互動,國家或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決不可能是孤立的,也不可能寄希望於已開發國家在技術、資金與人才方面幫助開發中國家來加快他們的信息化進程,而是要聯合起來,高舉可持續發展和擁護世界和平的大旗,堅決反對壟斷信息的霸權主義,呼籲“數字地球”共建共享,共同營造信息社會的新世紀,讓科學技術為全人類造福,促進人才、科技交流,抵制霸權國家的“獵頭計畫”。為了認識“數字生存”的威脅,正確選擇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這部導論也是很值得一讀的。
陳述彭
2001年春節
序二
可持續發展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公認的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是國際社會應共同遵守的新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受到世人廣泛的重視。《面向信息社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導論》一書內容豐富、思想新穎,其提出的一些觀點對當前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普及可持續發展公眾教育有著很好的啟迪意義。
該書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由經濟或生產力模式決定的;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應該採用跨越式發展模式,以信息化來帶動工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把可持續發展與國家信息經濟、信息社會建設聯繫起采;把可持續發展與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創新結合起來;把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與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重點討論了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7個核心問題和10項原則。在技術方面,重點討論了信息技術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套用,包括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數據的採集、分散式資料庫建設、網路技術,以及信息共享與決策支持技術等。其內容涵蓋方方面面,涉及廣泛,並引述了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可參考性強,值得一讀。
該書的編寫者是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多年從事這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的專家、教授,尤其在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社會、知識經濟之間的結合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該書內容豐富,論述廣泛,資料翔實,所介紹的當前最前沿的觀點,對於在這一領域從事教學、科研、領導管理和工程技術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員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願它能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以對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科學技術部部長
徐冠華
2000年12月
前言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稱為持續發展或永續發展。信息(information),也稱為資訊。
當前,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各國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戰略目標、新的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及新的價值觀念,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據聯合國估計,到1996年全球約有100多個國家成立了專門的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1600個地方政府制定了當地的《
21世紀議程》(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規劃)。為了推進國際《21世紀議程》的全面實施,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專門成立了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並每年都舉行會議,審議《21世紀議程》執行情況。世界銀行也有專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美國還設立了可持續發展總統委員會。中國政府已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兩者並列為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制訂了《
中國21世紀議程》,成立了《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其任務是檢查、協調各項計畫的執行情況;各省也分別制訂了自己的2l世紀議程,可見中國國家對它的重視程度。因此,有人認為20世紀有三大重要的發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關於地球的人口承載力存在極限的認識,即“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不僅是在工業社會的後期由於出現了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危機,才有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在信息社會中,也可能存在人口生殖能力過低、老齡化嚴重、信息化分異造成的新的社會分化,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潛在危機。所以,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既要解決工業社會存在的危機,又要努力去預防信息社會可能出現的潛在的、新的危機。所以,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任重道遠,需要世界各國協同努力尋找科學的方法來緩和或克服這些人類社會的共同危機。
目前,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專著,在中國就有很多版本,還有很多論文集。如果把所有專著加起來,總數可能超過100本。但本書不同於已有的論著,而具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把可持續發展與國家信息化、信息社會建設相互聯繫起來。側重闡述信息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以及信息化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監測與調控的重要手段的作用。
第二,把可持續發展與知識經濟社會緊密結合起來。闡述工業社會的發展主要靠資源、資金和勞動力,而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以知識和科技、資源與資金為必要條件的全新思想;並討論了知識經濟社會的優勢與潛在的社會危機。
第三,把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與高新技術發展戰略緊密地結合起來。論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在社會經濟高度、飛速發展的同時,要求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主要應採用高新技術,包括:數字地球技術、新能源與新材料技術、基因工程與生物工程技術、納米技術與機器人、計算機網路技術等,並論述了發展高新技術是可持續發展必要保障的同時,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危機。
第四,論述在現代通信(信息高速公路)與現代交通(快捷、方便和價格低廉)的條件下,產生的“地球村”與“全球化”的全新概念。生產要素的流動不再受國界和地區的限制,資源、資金、知識、科技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流動,社會的開放性成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
第五,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中,指出除了不可忽視傳統的工業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外,應充分考慮資訊時代與知識經濟社會的新思想、新精神,充分體現時代的特徵。本書的宗旨是:探討如何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又能保護資源和環境,即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法。
第六,本書討論分析了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既討論了工業社會後期所出現的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危害人類生存的危機,也對信息社會可能出現的新的“人口危機”、“數碼分化”、“信息鴻溝”、“知識缺口”、“中心人”、“圈外人”等現象所造成的所謂“知識窮人和富人”、“信息窮人和富人”,以及由於更多的失業、半失業和“貧富差距懸殊”造成的人類社會新的分化與不穩定等涉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本書的內容分四部分:第一篇主要介紹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由來、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第二篇重點討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利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科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側重討論了可持續發展與跨越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及對策;第三篇重點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問題,包括可持續發展評估的指標體系、評估指標數據的採集及分散式資料庫建設、網路與信息共享技術、可持續發展監測與調控模型和信息系統等。此外,本書的最後,作為附錄,附上一些與本書有關的重要資料及檔案,以期使讀者對本書論述的一些問題有一更全面的了解。
本書的第十九章承龔建華博士編寫。唐蟾珠研究員、於洪波先生、易善禎和王滸博士參加了本書的修訂工作。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始終得到了陳述彭院士、徐冠華院士的關心和指導,得到牛文元、劉燕華先生的大力幫助;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又得到了姚歲寒先生的鼎力相助,承其對書稿作了全面的整理和編輯加工,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和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的資助,部分研究工作得到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的支持(項目編號CUHK4132/99H),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論述,特此銘謝並致敬意。由於本書討論的是全新問題,許多是正處於討論階段,有些看法尚未成熟,更兼編寫工作匆促,可能有很多不足之處和遺漏的地方,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作 者
2000年12月
本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本書提要
第一篇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
第一章 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略目標――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社會建設
第二章 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危機
……
第二篇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核心
第五章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第六章 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
第三篇 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技術
第十四章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規則及與其評估指標有關的因素
第十五章 關於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探討
……
附錄――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重要資料
附錄1 關於Tyler Muller可持續發展的原理、原則和定律
附錄2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其他理論
……
參考文獻
文章節選
消滅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貧困與文化素質低是一對孿生兄弟,“治貧先治愚”,它們嚴重地影響了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消滅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就不可能提高,環境保護也沒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