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導論(2019年2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區域發展導論(2019年2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區域發展導論》是2019年2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兆量、韓茂莉、汪一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發展導論
  • 作者:胡兆量、韓茂莉、汪一鳴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130022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區域發展導論》全書共分十章。其中,一至三章講經濟發展速度,四至六章講社會經濟區域差異。七至九章講城市問題。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研究區域發展,離不開對城市的討論。而研究城市發展要從區域的巨觀視角入手。第十章講中國區域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中國區域發展導論》的總結。本書在首版基礎上,對篇幅和結構做了適當調整,增加了經濟地理學科新的內容。經濟地理學內容龐雜,本書側重從更巨觀的視角,講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重點經驗。

圖書目錄

1,經濟地理面貌變化三特徵
1.1不平衡是常態
1.2相對平衡化趨向
1.3美在區域特徵中
2.區位和距離衰減規律
2.1區位的特性
2.1.1綜合性
2.1.2確定性和稀缺性
2.1.3歷史性
2.2區位是寶貴的資源
2.3有關區位的概念
2.3.1交通區位
2.3.2中心區位
2.3.3門戶區位
2.3.4大位置·小位置
2.3.5發展軸
2.4距離
2.4.1距離的類型
2.4.2距離時空壓縮
2.5距離衰減規律
2.5.1距離衰減規律的本質
2.5.2距離衰減規律的正負效應
3.區域
3.1區域特性
3.2區域比較優勢
3.2.1比較優勢特徵
3.2.2自然環境直接影響
3.2.3自然環境間接影響
3.2.4文化資源
3.2.5人口資源
3.3區域後發優勢 35
3.3.1趕超是常態 36
3.3.2彎道趕超 37
3.3.3長板短板 38
3.4區域發展指標 40
3.4.1國內生產總值(GDP) 40
3.4.2購買力平價(PPP) 41
3.4.3人類發展指數(HDI) 42
3.4.4經濟發展速度
3.4.5區位商
3.5區域差異指標
3.5.1集中指數
3.5.2地理聯繫率
4區劃和主體功能區
4.1地理界線
4.1.1突變型界線和漸變型界線
4.1.2胡煥庸人口分布線
4.1.3城市規劃五線
4.2類型區
4.3區劃的特徵和原則
4.4綜合經濟區 57
4.4.1沿海和內地 58
4.4.2三大經濟帶 59
4.4.3四大經濟區 60
4.5主體功能區 61
4.5.1主體功能區劃的理念 61
4.5.2四類主體功能區 62
4.5.3北京主體功能區規劃 68
4.5.4實施主體功能區劃的保障 69
5行政區和特殊經濟區 71
5.1行政區 71
5.1.1傳統行政區劃原則 71
5.1.2 現行行政區的貢獻 72
5.1.3行政區經濟 73
5.2特殊經濟區的性質 74
5.2.1政府行為 74
5.2.2區域界線 75
5.2.3產業開發 77
5.2.4動態變化 77
5.3特殊經濟區的國際經驗 78
5.4我國特殊經濟區建設 80
5.4.1經濟特區 80
5.4.2新區 81
5.4.3自由貿易試驗區 84
5.5特殊經濟區的管治 86
6 地名 88
6.1命名四原則 88
6.1.1特色原則 88
6.1.2穩定原則 89
6.1.3團結原則 92
6.1.4簡明原則 93
6.1.5四原則的協調 94
6.2東北地名文化 95
6.2.1滿源漢雅 95
6.2.2“闖關東”的印記 97
6.2.3地名資源保護 98
6.3藏區地名文化 99
6.3.1吉祥文化 99
6.3.2宗教文化 99
6.3.3藏語是藏區地名的源頭 100
6.3.4珠穆朗瑪正名 101
6.4處理地名爭議兩原則 102
6.4.1桃花源原址在哪裡? 102
6.4.2大觀園園址爭議 104
6.4.3關於南陽和赤壁的爭論 105
6.4.4杏花村析疑 107
6.5地名資源開發 109
6.5.1更名、棄名和拓名 109
6.5.2借用洋名不可取 110
6.5.3北京王府井地名資源 112
7.東亞大國 116
7.1東亞大國區位 116
7.1.1與歐洲區位比較 117
7.1.2與美國區位比較 118
7.1.3區位的負面影響 119
7.2大國優勢 120
7.2.1大陸是人類演化的主要基地 120
7.2.2贏者無界——大國的政治經濟優勢 121
7.3大國的維護和擔當 123
7.3.1統一穩定是大國優勢的基礎 123
7.3.2 文化維系統一 125
7.3.3大國的負擔與擔當 126
7.3.4蘇聯解體是悲劇 127
7.4小國的比較優勢 129
7.4.1島國的海峽屏障 129
7.4.2小國的發展戰略 130
8 季風氣候和多山地貌 131
8.1季風氣候 131
8.1.1雨熱同季 131
8.1.2夏熱冬寒 133
8.1.3大陸性較強 134
8.1.4氣象災害較多 136
8.1.5彩雲之南和華西秋雨 137
8.2多山的地貌 139
8.2.1 山地環境複雜 139
8.2.2山區社會經濟滯後性 140
8.2.3生態景觀建設主體區 144
8.3 大江大河 146
8.3.1大江東去 146
8.3.2共飲一江水 148
8.3.3跨流域調水 150
8.4 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 151
8.4.1黃土高原 151
8.4.2黃河與黃淮海平原 153
9古代農耕區的擴展 155
9.1我國地區開發概況 155
9.2黃河流域的興衰 156
9.2.1先秦時期 157
9.2.2秦漢魏晉時期 158
9.2.3隋唐時期 161
9.3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開發 162
9.3.1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 162
9.3.2珠江流域開發 165
9.4丘陵山地開發 165
9.4.1東晉南朝時期 166
9.4.2隋唐兩宋時期 166
9.4.3明清時期 168
9.5邊疆開發 169
10、趕超的歷程 172
10.1積貧積弱的起點 172
10.2改革開放前的探索 174
10.2.1計畫經濟體制 174
10.2.2以重工業為中心 175
10.2.3大躍進 176
10.3 三線建設 178
10.3.1大三線和小三線 178
10.3.2三線建設的成果 179
10.3.3“靠山、分散、隱蔽” 181
10.4改革開放 182
10.4.1“摸著石頭過河” 183
10.4.2大步趕超 185
10.4.3我國仍是開發中國家 187
10.5中高速增長新常態 188
10.5.1進入新常態的機制 188
11.5.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89
10.5.3扶貧 190
11分區述要 193
11.1區域經濟平衡化 193
11.1.1漫長的平衡化歷程 193
11.1.2四大經濟區發展態勢 194
11.2東部率先發展 195
11.1.1上海崛起與轉型 196
11.2.2浙江的活力 199
11.2.3共建大灣區 201
11.2.4潛力和挑戰 204
11.3西部大開發 205
11.3.1西部的後發優勢 205
11.3.2邊境優勢論 207
11.2.3山區發展階段論 209
11.3.4庫布齊治沙 210
11.4中部崛起 212
11.4.1中部的比較優勢 212
11.4.2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213
11.5振興東北 214
11.5.1第一個重工業基地 214
11.4.2“東北現象” 216
11.5.3聯繫緊密的蒙東 217
12鋼鐵工業 218
12.1布局特徵 218
12.1.1鋼鐵聯合企業布局 218
12.1.2 短流程鋼廠布局 220
12.2曲折的趕超 221
12.2.1艱難起步 222
12.2.2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223
12.2.3 三次大起大落 224
12.3大步前進 226
12.3.1亮麗成果 226
12.3.2引進先進技術 227
12.3.3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228
12.3.4組建鋼鐵工業集團 228
12.4區域布局 229
12.4.1以礦定產 230
12.4.2東部沿海優勢 231
12.4.3唐山鋼鐵工業集聚區 233
12.4.4上海蘇南鋼鐵工業集聚區 235
12.5調結構,去產能 237
13.首都北京 239
13.1北京建都 239
13.1.1我國建都的規律性 239
13.1.2北京建都的依據 241
13.1.3關於遷都的討論 243
13.2去首都功能 244
13.2.1控制城市人口規模的主要矛盾 244
13.2.2三次總體規劃修編的經驗 245
13.3首都功能的內涵 246
13.3.1關於工業中心 246
13.3.2關於經濟中心 247
13.3.3關於經濟管理中心 248
13.4控制城市人口規模任重道遠 250
13.4.1人口增長的壓力依然存在 250
13.4.2能讓則讓,能遷則遷,能分則分 250
13.4.3淡化首都第一情結 252
13.5城市建築遺產 252
13.5.1雙核結構 253
13.5.2傳統風貌 255
13.5.3城牆去留 256
13.5.4“三山五園” 257
14 一帶一路 258
14.1一帶一路的特徵 258
14.1.1治理世界的模式 258
14.1.2和平崛起的標誌 259
14.1.3一帶一路的空間結構 261
14.1.4中巴經濟合作走廊 262
14.2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 263
14:2.1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264
14.2.2社會主義的碩果 265
14.3古絲綢之路 265
14.3.1陸上絲路 265
14.3.2海上絲路 266
14.3.3和平之路 269
15發展預測 270
15.1巨觀預測 270
15.1.1把握政治動向 270
15.1.2預判經濟形勢 271
15.1.3評估文化差異 272
15.2微觀預測 273
15.2.1不變要素和可變要素 273
15.2.2城市的蠕移和轉移 274
15.2.3地價缺口 277
15.3大型工程評議 278
15.3.1亞斯文高壩分析 279
15.3.2三峽水利工程評述 280
15.3.3方案比較 281
16結束語——區域開發的中國模式 283
16.1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283
16.2漸進式改革開放 284
16.3區域開發的重要舉措 285
16.4中國經驗的國際影響 2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