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舞

面具舞

面具舞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雲南麻栗坡縣大王岩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至今一直遺存在雲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具舞
  • 說明: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
  • 流行地域:雲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 目的: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
朝鮮族風格,表演特點,戲劇性,諷刺性,幽默感,互動性,靈活性,

朝鮮族風格

無論是農樂舞中的面具舞表演,還是獨立的面具舞,鐵嶺朝鮮族面具舞都十分注重舞蹈,也離不開舞蹈。朝鮮族的舞蹈語言中,有律動、動作、面部表情等表演手段。每個民族的舞蹈語言,都來自,該民族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生產條件、民族性格、民族趣味和民俗習慣等主客觀條件。朝鮮族特別喜歡白鶴,舞蹈中有不少白鶴飛天、白鶴邁步般悠悠自在的舞蹈語彙,講求“靜”和“動”相結合,內在律動和外態節奏相結合,直線美和曲線美相統一。從表面上看,它長於流暢、柔和、外柔內忍、富於曲線美,動作過程象流水般自然流暢。在律動中講究呼吸的作用,做到呼吸、節奏、韻律緊密相連。手勢動作多於下半身和腿部動作,律動和韻律發達,技巧中“轉”的動作多於跳躍動作。朝鮮族面具舞的優雅、柔和、細膩、典雅、雄壯等舞蹈語言,賴於多姿多態的手勢動作。
面具舞的舞蹈動作既是規範的,又是即興的。規範是說,群舞時整齊化一的動作;即興指的是,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演員們都會各顯神通,無拘無束地展露舞姿。朝鮮族面具舞中的舞蹈隨著小鑼、大鑼以及長鼓和圓鼓的古樸、堅實、沉著的朝鮮族傳統古格里長短、扎津莫里長短、打令長短、安當長短(註:長短是朝鮮族語言的音譯,節拍的意思,一般為3/4、4/4拍、12/8拍、6/8拍)節奏,頭帶各種面具的表演者,表演“亮面”“轉面”“擺面”;運用跳步、鶴步的技巧,以觀、逗、哄、喊、跳躍、踏地、頓足、拍手、旋轉等動作渲染氣氛,舞姿誇張大方,動作幅度大一些;有時也在打令的旋律中用手部、手臂、腿部、肩部、頸部以及揮動長衫袖子翩翩起舞,主要用腿部和腳部做繞抬腿、跳躍、墊步、頓步、前後彈提步的動作;用手和手臂做圍手、交叉腰圍手、肩圍手、扛手、甩手、飛手、彈手、里外劃手、甩袖、劃袖、繞袖等動作,根據“舞”和劇情的需要,時緩時快、悠悠自在地舞動;也可以配合舞蹈劇情的需要,安排勞動動作和狩獵射箭等動作,充滿生活氣息,使觀眾情不自禁地與演員起舞,表演現場氣氛特別活躍。

表演特點

鐵嶺的面具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自然形成了自身的舞蹈藝術風格,鐵嶺朝鮮族面具舞的表演特點可以用“戲劇性、諷刺性、幽默感、互動性、靈活性”來概括。

戲劇性

面具舞雖然說是舞蹈,卻富有故事情節和戲劇性,但還不具備傳統戲劇的開端、展開、高潮、結局等完整的要素。面具舞以舞蹈為主要表現形式,反映某一段故事和某一個主題,在這個意義上朝鮮族面具舞也是舞劇;

諷刺性

:面具舞利用假面具所擁有的隱蔽性、象徵性、典型性、表現性,諷刺舊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墮落和破戒僧人的虛偽本性,揭發諷刺各種醜惡現象,同時也使面具舞具有多重性;

幽默感

:面具舞利用面具所刻畫的各種幽默滑稽的面相和詼諧幽默的表演手段,讓觀眾在笑聲中觀看節目,在笑聲之後悟出道理。幽默使面具舞富有吸引力,幽默是面具舞的魅力。
4.

互動性

:面具舞成為深受朝鮮族民眾喜歡的主要原因在於她有較強的互動性。各個民族都有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心態。面具舞成為深受朝鮮族民眾喜愛的主要原因在於她有較強的互動性。各個民族都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心態。因為朝鮮族具有的參與意識、群體意識、競爭意識、自我娛樂意識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朝鮮族不僅把參加文化活動當作一種樂趣,更看作是表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機會。因此,都願意參與文藝活動,而且在適當的機會要投入到表演當中。

靈活性

:面具舞在表演形式上從一人或幾個人演出到幾十人表演等不受人員限制以外,從表演技巧和手段上來看也具有靈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