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相祭祀舞

主要流傳在四川省南坪白馬藏人的聚居區,屬面具舞。因舞者頭戴獅、虎、豹、龍、牛、羊、豕、鳳、雕、大鬼、小鬼、“醜莫”(地母)等12種匝具,故稱之為“十二相”舞。當地藏語稱“咒烏”,每逢農曆正月初七祭奠山神時跳。此舞是當地藏族最隆重的一種祭祀舞蹈。跳“十二相”舞祭奠山神時,先在祭奠場中立一面旗幡,旗底為綠色,旗鑲紅、黃、紅色邊。旗中心畫一男子:肩圍虎皮坎肩,腰掛三角形虎皮,右手揮舞石斧,左手捧一裸體小兒於胸前,雙腳各踏一橫躺的小人,頭戴人顱骨花冠,披髮齊肩,濃目怒珠,齜牙咧嘴,形象威武猙獰。旗的四角畫精靈各一。“十二相”舞有兩個傳統的段落:第一大段為“充柱”,共分15個小段,各有固定名稱,每一小段開始前都必須加上一段套子動作;第二段名“甘柱”,共分10小段,每段前也有一個相同的套子動作,表現被祭祀的犧牲形象所流露的恐懼。“十二相”舞的面具儘管有12種,但並非一一表現,所跳的舞蹈動作只有4種,即風舞、猴舞、小鬼舞(動作為山羊)、播種舞。鳳舞代表著吉祥,猴舞則以抓裙、擺頭和跳躍表現猴的調皮和活潑,小鬼舞用以表現獻祭的舞蹈動作,播種舞則表現農人播撒種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