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面人湯”一名由來已久,它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某個組織命名的。湯子博自清末研發麵塑之後,在中國各地風餐露宿,自我營藝,不知不覺地在他的活動中得名。因為他的面人與遍及中國的山東碩壯大面人迥然不同,因此廣大百姓自然而然賦予了他這—通稱。湯氏三兄弟從京師發展到中國,他們終年為生活奔波,為藝術追求,不解其聲望之意義,更不知其名之由來,百餘年來歷久不衰,積以時日,民眾異口同聲地稱湯氏兄弟為“面人湯”,而且不脛而走,名揚海內外。另一個原因則是在同行業中影響了眾多大面人的從業者,逐漸出現了不同水平的各類小面人,從而取代了遍及社會的山東大面人,改變了這個行業的造型風格。再一個原因則是湯氏面人在舊中國引起了達官貴族及眾多名人學者的青睞而為文介紹,多有收藏,在知識小眾中得到廣泛的讚譽。時至今日,故宮博物院還存有一代“面人湯”湯子博的弟弟湯有益的麵塑作品。
湯氏兄弟數十年如一日地營藝在民眾中,不自覺地踐行而名聲漸行漸遠,水平日漸更新,因此“湯家樣”的小面人在大眾與小眾中自然形成了這一稱謂,而且代代相傳,在傳承中發展提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高度的關懷重視,使湯氏父子有難得的機會進入最高美術學府,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創作意識,從而在中國內外參展和參加重大的國家級和國際創作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二代“面人湯”走出中國與眾多國際名流,藝術團體和高等院校的交往,使“面人湯”其名增強了世界色彩和國際影響。
文化特徵
“面人湯”麵塑藝術的風格流派由近代麵塑藝術家湯子博先生(1882—1971)創立。湯子博先生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博採眾長,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廣泛吸收各地雕塑藝術特色,將此前的民間面人由“簽舉式”麵塑玩偶改塑為“托板式”案頭麵塑,從而使麵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藝術品。此後,“面人湯”陸續創作出“核桃面人”(在半個核桃中陳列的精微的麵塑)、浮雕麵塑、懸塑面人和制錢麵塑等多種樣式。所用材料有麵粉以及陶、木、泥等,並採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來製作人物及動物的鬍鬚和毛髮之類,以加強形似的效果。
“面人湯”的麵塑形體完整飽滿,造型略作誇張,色彩鮮艷醒目,製作手法多樣,注重神氣動態,有著鮮明的風格特徵。
製作工序
麵塑的工具與材料
①麵塑用工具
麵塑的主要工具有二種,一是雕塑刀,一是支撐手柄。雕塑刀,行家謂之撥子,是用牛角磨製成一端尖、一端扁的光滑柔潤的捏塑工具,也有用獸骨,塑膠、有機玻璃等不同材料製作的,牛角質料較好。牛角刀是半透明狀而富有彈性的,使用起來手感舒服,操作順利,是一種製作麵塑工具的傳統好材料。其製作方法是:先將預備好的牛角坯子,在上面畫好工具的圖形,然後用快刀或細鋸,留出餘量把它鋸下來,再用木銼把大樣銼好,繼續用粗細砂紙或砂布打磨成接近所畫之圖樣,然後再以水砂紙用水打磨,涼乾後在細磨刀石上用水加工,最後在油石上磨製完成,如果尖端部分變得皮軟,用剪刀剪去,重新磨製,這樣則初步製成一把麵塑所用之塑刀;將此制好之塑刀放入蓖麻油中泡製一二天,取出後用棉紗揩淨,即成一把理想的麵塑塑刀。
支撐手柄起到製作面人時的骨架作用。一般用20厘米左右的竹籤,將一端削尖即成,下端(粗端)略光滑一些,而尖端要粗糙一些。有此兩件基本工具實際上即可開始捏塑面人。要做精緻的麵塑作品還必須具備其他麵塑用的輔助工具了。
輔助工具:輔助工具也有常用與不常用之分。首先必備的為剪刀,需要兩把,一大一小。小者為袖珍剪刀,即為刺繡使用的電鍍小剪刀,主要要求是保持尖端對口不鈍即可。大剪刀可用市售之中型剪刀,質量以北京王麻子剪刀為好用,而小剪刀以杭州張小泉較為適宜。
小木梳一把,市面小店鋪中出售胡梳者,亦可使用。
釘錐及小刀。需要一把裝釘用錐,以便按裝時鑽孔使用。如一時沒有,以單股舊剪刀代替亦可。油盒及金、銀粉盒。油盒即直徑為6~8厘米的圓鐵盒,作為裝蠟油用,現在市場上出售之小糖盒很精美,也可代替使用,唯注意盒蓋用卷邊者為佳,易於開啟。另外準備直徑為3~4厘米的小鐵盒2~3個,一為裝金粉,一為裝銀粉用,金粉要用紅金粉,黃金粉次之。金粉、銀粉都要目數高者,不可使用粗劣產品。再一小盒為裝碎廣片使用,即一種閃光的極碎的片狀結晶物,國外名叫Ross Glitter,是一種金、銀以及各色的閃光碎片,如果沒有,也可以用裝飾花紙,兩面皆閃光者剪碎代替。
此外,再準備一兩支胭脂筆,一支濃,一支淡,用以暈染面部氣色使用,先用濃筆點以胭脂少許,再以淡筆暈染,可以增加氣韻。
②麵塑用材料。
麵塑所使用之材料,以麵粉為主,只不過在麵粉中加入某些化學成分的添加劑,使之起到一定程度的防腐作用。
麵塑材料的配製:麵塑材料的配製是以250克富強粉與50克江米粉、20克精鹽、10克植物油、10克甘油、25克蜂蜜、10克食用防腐劑,及15克苯酚等材料。製作方法是,先將富強粉及江米粉盛於容器內混和,以開水和勻,做成直徑20厘米、厚1.5厘米左右的麵餅,入鍋內蒸煮約30分鐘,出鍋後加入蜂蜜、食鹽、防腐劑,經過揉搓,直至滋潤為止。然後加入苯酚、甘油再予揉搓,加入後兩種成分以後,塑面較未加時面色更加白潤,手感也有所不同。所製成之麵團叫做底面或本面,將制好的底面置於搪瓷盤內,上下敷以潔白之棉布,布上敷以濕度合適之毛巾,毛巾上再蓋一層透明塑膠布,以備使用。
麵塑顏料:過去藝人們常使用品色,即一種鹼性顏料,此種顏料色彩鮮艷奪目,頗具民間風味,但不能持久,很容易退色。現在由於水彩顏色、廣告色以及油畫顏料及其他顏料的出現,大多數人使用水彩或水粉顏料。以水彩較為適用,若用粉劑也可,牙膏袋裝應將清膠除去為好。配色方法是將底面根據使用的多少分為大小不等的若干塊麵團,然後分別將顏色調入麵團之中,揉勻,形如布卷狀,放於搪瓷盤內排好。麵團的排列像油畫的調色盤一樣,要有固定順序,一般的排列順序是自右至左由暖到冷,即底面、白、黃、紅、綠、藍、黑等。不能相距太近,要有一定間隔,以免相接串色。
麵塑用油是蜂蠟和植物油。植物油一般以香油為佳,清香油也很好。蜂蠟與油的比例為1比8,也可視情況而定。過去講究用核桃油、橄欖油,將蜂蠟入油以文火化開待均勻後即可置於陰涼乾燥涼乾凝固即可使用。
上述的準備工作完成以後,即可開始塑制,麵塑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它比泥巴、石蠟、橡皮泥等材料的延展性能更強,更方便。塑面的另一優點是色澤鮮艷,具有半透明性。
輔料的備制:在著手捏面之前,還要先做一件準備工作,就是事先要準備好安裝面人的托板。過去由於條件原因,只用厚紙板,現在使用梭木三合板,一般根據作品人物的大小決定底座的尺寸。人物通常為10厘米左右,底座則以6×6或6×10厘米為宜,底板鋸好以後用砂紙打磨光四邊的毛刺,上面糊以各色綢綾,底麵糊以宣紙,宣紙上可以記載作品名稱,作者姓氏、製作年月、作品尺寸等。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根據作品的長寬高設計玻璃匣或紙匣,以便陳列或攜帶。
麵塑作品的保存與修復:麵塑作品乾燥以後,質地堅硬,乾脆易碎,保存不慎極易損壞。所以一般都配以裝潢,則可以增加麵塑作品的美觀,二則可以起到保護作品、防塵防碰的作用。一般麵塑裝潢的玻璃匣可分為錦匣、紅木匣、紙匣等,均為立方體。一般說來,麵塑陳設在室溫攝氏20℃左右最為適宜,保存麵塑作品每逢春秋季節,取出在空氣流通乾燥處通風一兩小時,再收回原處利於收藏。切忌日光照射,必要時可噴灑防蟲噴霧劑。作品復原辦法是:先用清潔乾毛筆(硬毫)將灰塵掉掉,用氣吹去剩餘塵埃;再以較軟毛筆蘸無水酒精,自麵塑作品的頭部向下輕輕刷洗2~3次(切忌用清水洗刷,也忌使酒精滴在托板上)待酒精揮發後,色澤自然更新。若空氣的氧化使麵塑表面褪色,可將灰塵除淨後的麵塑加以追色:用小毛筆蘸些染像顏料,按原色輕輕塗染,染時要局部施色,不要全部塗抹,這樣就可以恢復其鮮艷的色澤,如麵塑作品受到局部損壞,應將其碎片放入無水酒精中涮洗,用鑷子取出,抹上新鮮乳膠,按原處粘接復原,乾後不留痕跡。
麵塑常用的基本技法
①技法的運用。
在練習基本技法的同時,還應注意色調的配合,以及作品顏色的統一、協調關係。
學習麵塑,首先必須掌握揉面方法。揉面在麵塑藝人中叫做盤面。盤面對於有助於保持塑面的水分,增加柔潤感,因此在操作之前或工作之後,以及隔一定時間,都要經常盤一盤面,以備使用。
盤面時,要按塑面排列的順序由暖色到冷色進行,即先盤底面,依次為白、黃、玫瑰紅、綠、藍、黑等色。盤面的具體辦法是,先將塑面置於左手掌心,手指向右,然後右手與左手垂直合掌,兩手相按,同時右掌向左推移,左掌向右移動,繼之右掌再向右推移,而後將面卷回,恢復原位。如此反覆進行,直至手感塑面滋潤為止。最後重複上述動作,使塑面在左手掌心展開成薄厚均勻的面片,再用右手掌將面卷回成卷狀,放回面盤之中即可。注意盤好的塑面,兩端應如同花苞蓓蕾,不要呈盛開狀。全部塑面盤好之後,上下覆以塑膠薄膜,並在其上蓋以潮濕毛巾,以保持濕度。製備一次塑面,一般可使用一周左右。麵塑作品保存時間的長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配料、火候、操作手法、氣候、保存方法等,而其中塑面本身的物性與化性,也起一定作用。一般來說,第一天備料,次日套用,經過24小時的自身緩解,使其筋勁發生變化,既利於塑造,又利於保存。
經過以上的準備,即可開始操作。操作時,也要時常注意在塑面上覆蓋濕毛巾,不應長時間敞開。一般初學者集中精力操作,往往忽略覆蓋塑面,如不注意,塑面表皮風乾,容易養成從麵團內心掏用的習慣,最後影響使用;即使做好一件作品,也易龜裂。因此在操作的同時,一定要養成保護塑面的良好習慣。
操作環境整潔,採光一般以來自左側為宜,特別是製作微型核桃麵塑,更應具備這些條件。在氣候條件上,以北方春秋季節最為理想,空氣涼爽、乾燥,溫度適宜。南方的梅雨季節,在作品變乾的過程中也容易黴黑或影響顏色效果。
麵塑的操作範圍,基本上是在雙手中進行的。左手掌心起著調色盤的作用,五個手指是起著支撐骨架的作用,右手持塑刀進行塑制,因此,兩個手掌和十個手指都在不停地運動著。有時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使用雙手,這時就用口銜支撐手柄,或者置於案頭,進行操作,待所制的局部飾物做好後,再恢復原狀,進行安裝塑制。有時,在塑制過程中需要調色、盤面,有時需要製作小道具,這都需要口銜動作的配合。
麵塑的製作手法較多,諸如延、展、搓、撥、揉、刮等多種手法。搓法分為指搓與掌搓兩種,掌搓較為少用,但卻是一種最基本的功夫。
②輔料的套用與技巧。
麵塑用輔料,有助於麵塑作品的表現,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用輔料的使用簡介如下:
絲絨:麵塑用絨的地方較多,例如京劇的鬍鬚、耳毛、槍纓、拂塵,火焰、彩雲等均可用絲絨來做。常用顏色有紅、白,黑三種,藍、綠、紫、橙等色次之,以鬍鬚為例,一般說來,書卷人物很少以絨作鬍鬚,舞台人物大都以絨作鬍鬚。
孔雀翎:孔雀翎主要用於京劇人物的雉尾,以及某些表現舞台道具裝飾之用。在製作時,先取孔雀翎上的一根羽毛,以左手拿住根端,再以右手食指指甲掐住,輕輕掠過,可使孔雀毛由豎直狀變為彎曲狀,符合京劇雉尾的模樣。
金屬薄片:即有一定彈性強度之鐵片,且具有閃爍光亮,使用此種材料可製作刀劍及其他兵器。在製作時,先用剪刀剪成所需之刀劍形狀,注意一定要邊緣光滑有力,然後將表面的氧化膜刮掉,插入所設計的部位,再用塑面做成刀柄、護手等即成。
銅絲:一般使用變壓器內之漆包線即可,外面裹以塑面,可以製作古裝仕女之風帶、神佛之光環、飛舞之鳥蝶等。大凡長條帶狀飾物中心以銅絲為芯,即可隨意塑制,且乾後不斷不碎,使作品完好無缺,漆包線以細者為宜,作品在乾燥過程中,由於塑面變乾收縮,而銅絲柔軟易變,可與塑面保持一致,使作品不易斷裂,變化自然。
胭脂:胭脂主要用以暈染臉部氣色,過去江浙大塊的胭脂最佳,色調勻潤且經久不褪。使用方法簡單,以指肚大小的一塊胭脂,將端部潤濕,輕輕在面人頭部臉頰上塗抹數次,感覺勻潤方可。此種南胭脂直徑約有二三十厘米。現在藝人多以毛筆和顏色潤之,效果亦佳。
竹籤:將竹片劈成極細的竹枝,最好帶有竹皮,用來方便。竹籤在麵塑上用途廣泛。從開始講的支撐手柄,人物在托板上的固定,以及各種道具,無不使用竹籤,因為竹質堅固,有彈性,且不易折斷,還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地截取粗細和長短,是一種理想的輔助材料。其他如旗桿、船槳、欄桿等均可用竹籤做。
金粉,銀粉:一般應以目數最高(即粉末最細)、光澤明亮、金色呈紅,銀色呈白者為最佳。用法有滿金與點金兩種。例如塑制鎧甲、頭盔,則將塑面做成連環甲或魚鱗狀,以食指粘上金(銀)粉按在上面,而不是合膠水刷上,因為此法更加金光閃閃,效果更佳,若以膠調合則色調暗淡。點金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以工具(如針、塑刀等)蘸上少許金(銀)粉點在所需部位上即成;另一種是以薄鐵片捲曲成某種近似圖案狀的戳子(因麵塑特點之一是強調藝術感覺,如果真把圖案做成具體清晰紋樣,反而大為遜色)蓋印在面人的服飾上。這種處理不但增強了服飾的質感,而且也是一種合理的裝飾方法。
銀片:一種面積極小的不規則狀的閃光碎片,用以裝飾面人的頭飾。蛋清:蛋清的使用旨在提神和重點部位的強調。現在也有使用清漆、乳膠的,但其效果較差。使用蛋清時,不是全部塗上一層,而是待完全變乾後,水分全部脫出,色澤欠佳時,在必要處稍微塗些蛋清,能起到提神和強調重點部位的作用,如婦女的髮髻、首飾、衣服的團花等處,特別是在眼睛上塗些蛋清,會有明快之感。
乳膠:乳膠乾後,不留痕跡,只是略有暗亮,使用時在飄帶,水袖、服飾處粘以少許乳膠,既增加其堅固程式,又可使作品高雅精緻。乳膠也是修復麵塑作品的好材料,如果作品破碎,也可用乳膠粘補而不留痕跡。
麵塑人物的塑制
一般說來,左手四指執支撐手柄,拇指不時地起固定作用,而掌心則成為一個小工作檯或調色板,右手執塑刀進行塑造。塑制步驟為:先塑頭部,次為軀幹、下肢、上肢。支撐手柄始終起著雕塑架的作用,根據事先設計好的動作姿勢,或彎曲,或扭轉。
麵塑人物的大小尺寸以10厘米左右較為理想。面人宜小不宜大,正是尊重面質性能特點的緣故,所以面人可以做成核桃面人,黍粒大小的頭部,眉目清晰,在半個核桃殼內可多達30餘人。
頭部是人體的主要部分,頭部從正面看為卵形,而側面就為相交的兩個卵形(一為腦殼,一為面龐),面部又分三庭五步。從性別和年齡分,可分為男、女、老、幼四組來分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面人湯”藝術具有與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賦予人們美感的同等功能,在中中國內外與畫家、雕塑家舉行聯展。它納入了高等藝術教育領域,如在中國內外藝術大學課堂講學。它起到了高等教育的教學輔助作用,如中國內外高等學校作為教學參考資料收藏。它作為藝術珍品為中國內外所收藏,如美國底西司托學校有湯夙國麵塑陳列室,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法國巴黎大學有收藏。它具有提高中國飲食文化水平的功用,如在中國為大飯店廚師實地操作授課以提高廚師在麵點上的藝術水平。它具有為電影、電視藝術製作的藝術效果,如湯子博為影片《梅蘭芳舞台藝術》製作遠景人物,湯夙國為電影《駱駝祥子》製作乘車民眾,具有為服裝設計製作立體草圖的具體手段。它作為文藝武器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宣傳功用,具有培養中國小、幼稚園的美育功能,如為中國小教授手工課,為邊遠地區中國小美術師資拍制衛星電視片。它具有為微縮景區(即小人國)設計立體圖形和沙盤模型製作的功用。同樣,它也具有生產高檔旅遊產品為旅遊事業服務的功用。此外,它對於全息攝影也是急待開發的項目。
傳承狀況
湯子博的次子湯夙國先生繼承了面人湯的麵塑藝術。由於其製作技藝的要求較高,僅有兩位學生隨湯夙國先生學習麵塑藝術。
傳承人物
湯夙國,男,漢族,1933年5月出生, 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面人(面人湯),申報地區:北京市通州區。
保護措施
通州區政府成立了項目保護小組,不但加強“面人湯”麵塑技藝的搶救與保護,而且挖掘整理“面人湯”的藝術成果,為樹立通州地區的民族藝術品牌打下基礎,同時還健全完善了“面人湯”藝術館,以此作為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平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通州區文化館獲得“面人(面人湯)”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面人(面人湯)項目保護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6年中央工藝美院成立湯子博工作室,從此“面人湯”從民間登上藝術殿堂。
2003年5月13日,人稱“面人湯”的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湯夙國,用塑面人表達了他對投入抗擊非典戰鬥中的廣大醫護人員的崇敬之情。
2008年4月28日—5月8日,由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面人湯作品展”在王府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