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文化

靠山文化就是依靠別人的力量,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的一種文化現象。他們相信只要有權力有背景,就能夠輕而易舉打破司法、行政各領域之間的壁壘,完成權力通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靠山文化
  • 來源:安祿山
俗語來歷,文化現象,文化影響,媒體評論,

俗語來歷

靠山文化
靠山文化靠山文化
“靠山”這個俗語出自安祿山篡唐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寵信胡人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竟要升他為宰相。右相楊國忠知道後,便向皇上進諫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祿山。玄宗於是就不讓張洎擬定提升安祿山的詔書了。張洎是安的好友,很快把這件事告訴安祿山。
一次,張洎與在京任職的大詩人李白談起了與安祿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諱地說:“我看胡兒有謀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時會連累你的。你萬萬不可靠山(指安)!還是靠近皇上吧!”張洎聽了好友李白的勸告。不久,安祿山果然起兵反唐,張洎卻仍受到玄宗的重用。張洎深有感受地說:“幸虧我沒有靠山啊!”
“靠山”一詞,從此流傳下來。
但是,也有人認為“靠山”出自道家茅山術。茅山術認為山河與生物一樣,也有陽氣與陰氣之分,山為陽則水為陰,眾閣教也有同樣的認識,所謂“臨山則陽盛,衰不惑焉”,(就是說靠著山,陽氣盛,任何邪靈都不能把你怎么樣),所以後世的中國人總認為靠山而居便不用懼怕任何邪靈惡鬼。據此,很多人認為漢語中的“靠山”一詞便由此而來。

文化現象

不管“靠山”一詞從何而來,從上面兩則典故,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靠山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可想而知,其對國人影響多大。靠山者,或靠山而“上位”,“提升”自己的地位;或靠山而“壯氣”,增強膽量,不懼於一般俗物。無論何目的,皆是藉助外力,助己“發展”。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借力使力不費力”,所謂靠山文化就是依靠別人的力量,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的一種文化現象。有了“靠山”,你就多了成功的資本;有了“靠山”,你就可以少拼搏多少歲月;有了“靠山”,你就多了“向上”的機會。總之,靠山要比自力更生永遠省力氣,也更容易將自己推向高峰。靠山已經突破了精神支柱的範疇,更多的是對“靠山者”的一種實質作用。
在官場上一些領導幹部十分熱衷於經營“靠山”。之所以如此,全然是利益所趨,靠山吃山嘛,尋得一個好靠山,首先心理上有個安全感,其次還能享受到權力庇護下的利益所得,而且有利於打通高位發展的最佳途徑。以至於有的官員們工作起來無精打采,經營關係神采飛揚,不是處心積慮做好本職工作,而是挖空心思拉關係、結門子、拜山頭、尋庇護,把“靠山文化”當作一種從政追求 。

文化影響

潛規則是靠山文化的衍生品,厚黑學是靠山文化的外在表現。從文化層面來理解“靠山文化”對於國人的一個影響,可以說“靠山文化”已經滲透到國人的骨子裡了。“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這種“禮”字當頭的社會行為如今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而吳思概括之為“潛規則”,可謂精妙。厚黑學其實就是對於“靠山文化”影響下人的行為的一個行為表現的總結,為了達到目的,不顧顏面。當然,現今的“靠山”與“靠山者”已經形成了一種綁定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靠山者”助其“上位”,得益者繼續“反哺”靠山,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靠山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的“靠山文化”一直“茁壯成長”,古人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今天的“富二代”等等,不都是“靠山文化”的一種表現嗎?他們的成功或者成功速度之快,不在於其能力的強大,更得益於其優越的“靠山”。

媒體評論

“靠山”靠得了一時,卻靠不了一世。真正的靠山還是靠自己。尋求靠山源於欲望的貪婪,禍從欲起,病從欲起。作為從政官員,衣食均有保障,唯有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去除奢欲,遵紀守法地生活,腳踏實地地工作,方能保得仕途平安。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叫做“人生隨處有乘除”,求利容易,去欲卻是一件難事。若把自己打造成自己堅實的靠山,則必須要去除奢欲,自然也就不會追尋什麼“靠山文化”。
當然,每一個從政者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事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事實證明,凡是潛心經營事業的人,他也經營了自己堅實的“靠山”,這個靠山就是組織和民眾。一個人贏得了組織的認可和民眾的稱讚,這就是對從政者最大的保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的當天,發自內心地喊出了“人民萬歲”,在他老人家的心目中,人民民眾就是他的最大靠山。
由此看來,經營關係上的“靠山”,終究是靠不住的;真正靠得住的,還是要經營事業上的“靠山”,人民民眾這個“靠山”永遠不會倒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