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

非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的病因不明,多數患者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推測可能為感染性變態反應。部分患者患有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內分泌疾病,故可能為脂肪代謝障礙所致。本病常與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伴發,有人認為是脂肪組織對多種異常免疫刺激的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
  • 病因:呼吸道感染
  • 分類:皮膚型和系統型
  • 治療方法:一般治療,藥物治療
疾病定義,疾病症狀,治療方法,

疾病定義

全國周圍血管病治療中心專家李玉珍介紹:
1、1892年由Pfeifer首先描述,1925年Weber進一步描述它具有復發性和非化膿性特徵。1928年Christian強調了發熱的表現,1936年Brill提出本病的全稱病名。國內於1952年首先報告,以反覆發作的皮下結節和斑塊,消退後脂肪組織萎縮,遺留凹陷為其特徵。
2、本病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四肢軀幹成批發生皮下結節和斑塊,且反覆發作,伴發熱、關節痛、肌痛等全身症狀。

疾病症狀

1、根據受累部位,可分為皮膚型和系統型。皮膚型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皮下結節和斑塊,大小不等,常成批發生,多發生於下肢,亦可累及上臂,偶見於軀幹和面部。結節常與皮膚粘連,活動性小,有明顯的觸痛和自發痛,結節消退後患部脂肪組織萎縮,遺留局限性皮膚凹陷。在發疹前或同時伴有發熱,持續時間不定。如結節破潰,流出黃色油樣液體,稱液化性脂膜炎。
2、系統型:除具有上述皮膚型表現外,還有內臟受累,出現相應的症狀,內臟損害可與皮膚損害同時出現,也可出現在皮損後。持續數周后逐漸下降。系統型的發熱一般較為特殊,常與皮疹出現相平行,多為馳張熱,極少數患者因球後脂肪病變可有眼部症狀,本型預後差,內臟廣泛受累者可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或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大出血或感染。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如發現有感染病灶或過敏原存在,應及時去除之。
2.藥物治療:非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藥物治療,是要根據醫生的建議,因為症狀的不同,所以對於其治療的得到也就有所差 別,因此,當我們發現患有非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時,就應該及時的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早發現早治療。
3.中醫辯證施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