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語境下的戲曲研究》是一本2017年05月12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峰。
基本介紹
- 書名:非物質文化語境下的戲曲研究
- 作者:劉文峰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5月12日
《非物質文化語境下的戲曲研究》是一本2017年05月12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峰。
《非物質文化語境下的戲曲研究》是一本2017年05月12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峰。內容摘要 本書為作者近十多年來的戲曲學術研究論文集,共收入21篇,集中論述在非遺語境下的戲曲理論與地方劇種的生存、發展現狀,具有很強...
梆子腔傳承與保護研究 當代秦腔傳承為何舉步維艱 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梆子聲腔劇種的傳承與創新 論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傳播 重視梆子腔劇種的全局性保護 宛梆源流探析及其傳承保護 感嘆和思考 ——有感於秦腔的現狀與命運 梆子腔珍稀劇種...
清代宮廷戲曲研究綜述 地方戲研究 黃梅戲的原創力亟待提升 ——從對黃梅戲2010―2011年度創作及演出狀況的調查談起 略論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川劇創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贛劇創新性保護與研究 文獻考證 書評序跋 當代學人 學術動態 ...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讀本:地方戲曲》是2016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欒波。內容簡介 中國戲曲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戲曲百花園中,除了眾所周知的 “國粹”京劇和“百戲之祖”的崑曲之外,還有眾多的地方戲曲劇種。無論從...
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土家織錦發展現狀研究的調查報告 ——以湖南省龍山縣為例 對傳統的回望與消費 ——當代語境下的滿族薩滿教美術 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洋風建築” 土家族建築中的“造境” ——以湖北省宣恩彭家寨為例 赫哲族“霍乎底...
中國藝術研究院形成了以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確立了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目標。 據2017年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開設14個職能機構、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劉文峰,男,1953年12月生,山西臨縣人。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兼支部書記、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推薦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委員會委員。簡介 197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
劉文峰 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曾承擔國家社科重大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的編輯出版工作(任總編輯部主任)和《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中國近代戲曲史》、...
引起海內外學界關注的 “草根學人” 許響洪先生,以其多年積累、廣泛涉獵、獨立思考和不拘一格的研究方式,首次公開提出了“非物質文化”的存在及其承認這種存在的意義問題。視角觸及傳統戲劇、書畫以及民間藝術(舞蹈、剪紙、根雕)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貽白對著名老伶工的調查與採訪,對戲曲文物的考察與研究,對地方戲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與探討等,體現出戲劇史家超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作者簡介 王雯,女,1975年生,江蘇儀征人。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江漢大學...
先後在浙江省藝術研究所、杭州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2004年應聘為北京市特聘教授,調中國戲曲學院。 主要從事中國戲劇理論與批評、現當代戲劇與美學研究。目前正主持2006年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 藏邊社會“英雄祖先”的民間敘事及其價值 民間文學的語境 現代媒介記憶語境下的民間文學保護 民間制度視野下的《牛郎織女》的傳承 都市民間記憶的選擇與重構 21世紀:民間文學研究的當代使命 非遺保護...
馬建華,男,漢族, 1953年出生,研究員,原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從事地方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曾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人物簡介 馬建華,1953年...
2007年以來在《舞台藝術》(人大複印資料)、《戲劇文學》、《南方文壇》、《四川戲劇》、《貴州民族研究》、《山西師大學報》等國家核心刊物發表戲劇研究、旅遊文化研究論文30餘篇。著作主要有《桂劇》(“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
"中心"所開展的懷梆研究是對懷梆首次全面、系統的研究,對懷梆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中心"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研究、民間俗信研究、河南地方戲曲研究等在國內具有較好的影響。"中心"在積極開展非遺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還積極組織...
蘭州交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蘭州交通大學下轄機構。甘肅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在當前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髮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下,蘭州交通大學中文系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蘭州交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由於山西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專業成功申請了廣播電視電視藝術學的碩士點。本中心正在積極展開合作,申請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力爭為相關領域培養更多的優秀研究人才。 山西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山西省廣播電視總台、山西省非...
以跨學科集團攻關的方式對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上游地區的民間宗教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歌曲、民間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全面的研究,形成了“民間宗教音樂研究”、“民間舞蹈研究”、“民間歌曲研究” 和“民間戲曲研究”四個有特色的研究...
《戲曲學論》含指戲曲學科,但如前所述,這是一龐大、系統的工程,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故書中所涉及和論述的也主要是作者所熟悉和研究到的方面,未能面面俱到,多屬專題性質,大致可以分為:理論現狀、戲曲本體、文化民俗、戲曲學術史、...
主要研究方向:審美陌生化思維、先秦美學、王夫之詩學、意象與非對象化、審美心理學、丑角意識與丑角美學、湯顯祖戲劇美學、梅蘭芳表演美學、二十世紀中西戲劇美學、戲劇“怎是”研究、二十世紀山水畫變革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等。
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戲曲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中國戲劇理論與批評、現當代戲劇研究,著有《20世紀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草根的力量——台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