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支持根。桿密、叢生,圓柱形,粗壯,高1-3米。葉長披針形,長30-100厘米,寬1-3厘米,兩面被毛,灰白色,葉緣粗糙。
花序為具鞘狀總苞假
圓錐花序,由成對(稀單生)的
總狀花序組成。穗軸節間和
小穗柄均向上變粗厚棒狀,一邊或兩邊具緣毛,總狀花序,長4-9厘米,含17對小穗,每對小穗生於穗軸的各節,一無柄,一有柄,無柄小穗長8毫米,具芒1毫米,橢圓形穎托;有柄小穗長橢圓形,長5-8毫米,下部穎片具芒,芒長1-10毫米,小穗具花2朵,無柄小穗上部小花為兩性花,下部小花不育,退化成一透明的
外稃;有柄小穗小花為
雄花,下部小花不育,每對小穗結一
穎果。穎果錘狀,長2-3毫米,寬0.5-0.8毫米。
近種區別
蓋亞那須芒草與
紅苞茅(
Hyparrhenia rufa (Nees) Stapf)相似。但是紅苞茅高2.5米;成對的花簇(即總狀花序)長1.5-5厘米,含4-10對花小穗。
生長環境
蓋亞那須芒草適應性強,在熱帶旱季長的地區生長良好,要求降水量600-1100毫米。在海拔2000米地區有分布,以1000米以下生長最好,耐酸,在pH為4.6的土壤上能繁茂生長。耐瘠,不施氮肥。能攝取土層深處的水分,耐旱力強,最高可耐9個月的旱季。其產量最高是在年降水量750毫米以上、旱季為3-5個月的地區。不耐水淹,也不耐重牧。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非洲赤道附近,主要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區(蘇丹、坦尚尼亞、烏干達、喀麥隆、中非共和國、薩伊、貝寧、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史瓦濟蘭和南非部分地區)。中國海南省熱帶作科研究院1982年引種栽培,在廣東、海南推廣種植。
生長習性
旱季火燒後,促進新櫱發育,再生力達100%。種子成熟後易落粒,雨季時,發芽生長,形成茂密的草叢。自我更新量為10-50株/米。根系發達,入土深度80厘米,肥沃疏鬆的土壤可達3米以上。為短日照植物,開花的臨界日照為12-14小時,在中國海南儋縣(北緯19°30',東經109°30')5月初開始抽穗,隨之開花,盛花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種子成熟,冬季並不枯黃,保持青綠狀越冬。
繁殖方法
蓋亞那須芒草可用種子或分櫱繁殖。用分櫱繁殖時,以在陰雨天定植為宜,可挖穴或開溝定植,穴(溝)深20-50厘米,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用種子繁殖時,宜在雨季開始時進行播種,經精選的種子每畝播種0.35-0.5千克,未經精選的種子每畝播種2.5-5千克。與豆科牧草混播時,宜採用精選過的種子,蓋亞那須芒草的種子用量占總播種量的1/3-1/2。
主要價值
蓋亞那須芒草營養價值中等,但葉量大,適口性好;加之,冬、春乾旱季節不枯死,家畜可全年採食。產量高,產鮮草7.5-10.5噸/公頃,產蛋白質5175千克/公頃,可為優良牧草。特別是在旱季和冬季,其他牧草相繼枯黃,蓋亞那須芒草為牲畜提供了較好的飼草。也可刈割,調製成乾草或青貯。在世界熱帶乾旱地區,如西非的奈及利亞、加納等都視為優良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