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非洲的青山
- 作者: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 原版名稱:Green Hills of Africa
- 類別:隨筆
- 出版時間:1935年
- 國家:美國
- 字數:181千
內容簡介,作品賞析,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33年11月到1934年2月,海明威攜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和好友卡爾等一同前往東非的肯亞去打獵。回來後,海明威表示要寫一部“絕對真實的書”,與“虛構的作品媲美”,於是就有了這部《非洲的青山》。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獵經過,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鬥智鬥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生動地描述了自己與卡爾競爭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了男子漢的坦誠。書中一段關於評論界對作家捧殺與棒殺的論述,今天讀來備感親切。
作品賞析
海明威的 《非洲的青山》一書當中充滿了緊張但又迸發出生命的遒勁之美的描寫。作者甚至在習慣這種讓人難以想像的活動之後,開始用一顆略帶野性但是也不無唯美的心懷來看待周邊的野生動物們。海明威和獅子等野獸進行了激烈的搏殺之後,開始欣賞這種生活並逐步通過這種生活方式當中的點點滴滴尋找自己的樂趣。在文中,獅子的怒吼,野獸的低鳴都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生物活動的現象,而形成了一幅幅讓人心馳神往的風景畫。海明威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聆聽著,最後欣賞著這裡所發生的一幕又一幕。
最後,作者也通過大段的描寫展現了自己對非洲自然風光和生活狀態的種種觀察和體驗。作者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展現了其內心當中對大自然和淳樸的自然生活的喜愛和嚮往。經過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人們往往迷失於很多物質需要當中,而在自然風光當中,能更好地展現人類內心的真實追求和人類對自然景物的嚮往。
目錄
譯本序
卷首語
第一部 追獵與對話
第二部 記憶中的追獵
第三部 追獵與失敗
第四部 以追獵為幸福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 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