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瓜參

非洲異瓜參

非洲異瓜參,Afrocucumis africana (Semper,1868),硬瓜參科硬瓜參屬的一種海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非洲異瓜參
  • 拉丁學名:Afrocucumis africana(Semper,1868)
  • 動物界
  • :棘皮動物門
  • 亞門游移亞門
  • 海參綱
  • 亞綱:海參亞綱
  • :枝手目
  • :硬瓜參科
  • 亞科:枝柄參亞科
  • 異瓜參屬
  • :非洲異瓜參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號:
12693
拉丁目名:
DENDROCHIROTIDA
中文目名:
枝手目
中文科名:
硬瓜參科
拉丁科名:
Sclerodactylidae
中文亞科:
枝柄參亞科
拉丁亞科:
Cladolabinae
中文屬名:
異瓜參屬
拉丁屬名:
Afrocucumis
拉丁種名:
africana
定名人:
(Semper)
年代:
1868
中文名:
非洲異瓜參
ogenus:
Cucumaria
原始文獻:
Holothurien. Reisen im Archipel der Philippinen. 2. Wissenschaftliche Resultate. Weisbaden:53, 270, pl.15, fig.16
模式產地:
莫三比克
生境:
生活於潮間帶的岩石或珊瑚礁下, 或縫隙內, 或隱藏在海藻根下
國內分布:
台灣(南部), 海南島, 西沙群島
國外分布:
馬達加斯加, 東非,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澳大利亞(北部), 日本(南部)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179-180.
中文名稱 非洲異瓜參
拉丁名稱 Afrocucumis africana
英文名稱 \
地方名稱 \
生物代碼 \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中文目名 枝手目
拉丁目名 Dendrochirotida
中文科名 硬瓜參科
拉丁科名 Sclerodactylidae
中文屬名 異瓜參屬
拉丁屬名 Afrocucumis
分布類型 海水

形態特徵

小形種,體長一般為30mm,直徑6~7mm。體略呈五角柱狀。管足沿著身體的5個步帶排列,每個步帶各有管足2行。腹面的管足較多而密擠,行列也較清楚。背面的管足較少而稀疏,行列也較模糊。在保存的標本上,觸手常充分伸展,數目為20個,分大、中、小三種,排列為兩圈,10個大的和5箇中等的排在外圈,5個小的排在內圈。石灰環輻板前端有一凹陷,後端有很短的分叉後延部,每個後延部由3~4塊小板組成,間輻板前端尖,後端凹進。波里氏囊1個或2個;石管1個。體壁內骨片很特殊,為很大的,甚至肉眼能看到的鏡目狀有疵穿孔板,穿孔有時不清,被疣掩蓋。管足內有兩端膨大,且具穿孔的支持桿狀體,有的還有不規則穿孔板,板中央有4個大孔,邊緣有很多小孔。翻頸部皮膜內有桿狀體。動物生活時為紫黑色,腹面色澤較淺,觸手顏色較深,為黑色;酒精標本褪為褐色,但觸手仍保留黑色。
非洲異瓜參
非洲異瓜參

分布

台灣南部,海南島和西沙群島;馬達加斯加,東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和日本南部。體略呈五角柱狀,甚小,體長一般為2~3厘米,很少有超過5厘米的。直徑6-7毫米。管足僅沿著5個步帶排列,每步帶有管足2行。腹面的管足較多而密擠,行列也較清楚,背面的管足較少而稀疏,行列也較模糊。在保存好的標本上、觸手常伸展得很好,其數目與瓜參屬(Cucumaria)不同,為20個,分為大、中、小5種,排列成內外兩圈,10個大的和5箇中等的排列成外圈,5個小的排列成內圈。皮膚內的骨片很特別,為很大的、甚至肉眼能夠看出來的有疣穿孔板(1)。管足內有兩端膨大、且具穿孔的桿狀體,有的還具不規則形穿孔板,板的中央有4個大孔,邊緣有很多小孔。翻頸部的皮膚內有桿狀體。石灰環各輻片前端有一凹痕,後端有由2-3個小片構成的、很短的延長部;石灰環的間輻片前端尖,後端凹進。
非洲異瓜參
非洲異瓜參

生活習性

動物生活在潮間帶的岩石或珊瑚礁下,或縫隙內,或隱藏在海藻根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