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母語漢語學習過程中語音生成與習得研究》是依託天津大學,由王洪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母語漢語學習過程中語音生成與習得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洪翠
- 依託單位:天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讓漢語走向世界。而絕大多數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其母語習得過程已基本完成。面向這些對象,怎樣有效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先進的語音信息處理手段節約人力和財力資源,並提高漢語作為非母語的教學效率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本課題主要著眼於二語習得的聽、說、讀環節,從語音生成、感知及習得等角度觀察分析人的認知學習過程,運用生理、語音等方面的知識,採集非母語語音生理語料庫,研究非母語語音生成過程中不同層次參數估計,研究非母語語音生理/聲學特徵的統計分析,研究能夠適應不同母語背景的語音識別方法。從而消除非母語漢語學習的內在障礙,為在國際上推動漢語的教學提供科學依據,為開發利於推廣的語言教學輔助工具提供幫助。
結題摘要
本課題執行期從2014年1月開始,歷時3年,基本按計畫執行,並有論文發表,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和深化,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結果待整理。 本課題圍繞發音生成生理、感知和習得問題進行研究,已取得的預期成果主要如下: (1) 採集了一個多模態非母語語音生成生理運動與語音信息的資料庫。我們使用電磁發音記錄儀和超聲儀,收集了15人的非母語漢語的聲韻母表和一個平衡字表。 (2) 語音生理/聲學分析方面,提出一個三步法來實現的基於超聲序列的真正全自動舌運動軌跡跟蹤方法;以藏族人學漢語為例研究了非母語學習過程中語音發音特徵,基於拉普拉斯映射算法計算元音結構之間的距離,分析了藏族人的漢語學習軌跡。 ( 3) 語音生成與感知機理方面,探索了喉部產生的震動觸覺信息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語音的基頻;探索了鏡像神經元在語音感知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最終了解言語感知和生成兩個過程的聯繫。 (4) 藏族人母語拉薩方言的分析與識別方面,分析了語音識別中最優拉薩方言因素集,提出了基於聲調信息的拉薩方言聲學建模方法。 (5) 相關的擴展研究方面,提出了複雜網路中增強社區發現的新模型,以及社區發現方法在說話人識別上的套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