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準算術模型(nonstandard model of peano arithmetic)是皮亞諾算術理論的一種模型,指與自然數模型N初等等價,但不同構的模型。自然數集合的皮亞諾公理(Peano Axiom)不僅有通常的自然集N為其標準模型(即包括可數多個元素),還有包括不可數多個元素的模型,這就是所謂的非標準算術模型。第一個非標準算術模型是由斯柯倫在1934年首先構造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標準算術模型
- 外文名:nonstandard model of peano arithmetic
- 所屬學科:數學
- 所屬問題:現代邏輯(模型論)
- 相關概念:皮亞諾算術理論,緊緻性定理等
基本介紹,Peano算術公理,背景介紹,
基本介紹
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是指滿足一定條件的模型,在以自然數、有理數、實數、複數等標準的數學結構的研究中,當我們試圖通過公理化,把它們置入一階謂詞演算中以構成一階系統時,就能發現該系統的模型之間結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通常把與原來的結構同構的模型稱為標準模型,反之稱為非標準模型。其定義為:令S為一數學結構,T (S)為通過公理化建立的一階系統,令S*是T (S)的一個模型,如果S*和S同構,就稱S*為T (S)的一個標準模型;如果S*和S不同構,就稱S*為T (S)的一個非標準模型。對自然數的算術N來說,通過公理化可以建立一階形式算術系統N ,如果N 的模型N*與N同構,那么N*就是N 的標準模型,亦稱標準算術;反之如果N*與N不同構,那么N*就是N 的非標準模型,亦稱非標準算術。對實數R也可作類似處理,先建立一階實數的形式系統R,此時R的模型R*如果與R同構,那么就是標準實數,反之就是非標準實數。
Peano算術公理
令 ,其中“+”、“·”是二元函式符號,s是一元函式符號,稱作後繼函式,0為常量符號。Peano算術公理包括:
(1)
(2)
(3) ;
(4) ;
(5) ;
(6) ;
(7)推理公理 :
其中 是任意 -公式。
注意,公理 揭示了Peano算術的歸納推理規則:若有 ,設
如果X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1) ;
(2) 若 ,就有 ,
則必有 。此即Peano算術的數學歸納法。
稱模型 為標準算術模型,其中“+”、“”分別是自然數的加法與乘法,s是後繼函式, ,0是通常的自然數零。顯然 滿足Peano算術公理。其他滿足Peano公理但不與 同構的模型統稱非標準算術模型。
背景介紹
在數學中,非歐幾何中就是靠引進模型才論證了非歐幾何公理系統是不矛盾的。但一直到1950年左右,模型論才正式成為一門新學科。主要標誌就是1949年亨金髮表的完全性定理的新證明、在195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塔爾斯基與羅賓遜的報告,以及1951年羅賓遜《代數的元數學》的發表。
自此之後,模型論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美國西海岸的斯科蘭姆-塔爾斯基路線,他們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由數論、分析、集合論的問題所推動,強調研究一階邏輯所有公式的集合模型。另一條是美國東海岸的羅賓遜路線,他們的問題由抽象代數的問題所推動,它強調無量詞公式集與存在公式集。關於兩塊量詞的理論很多,它們有許多套用。羅賓遜的主要用於域論,前蘇聯馬爾切夫等人的主要用於群論。
屬於純粹模型論主題的最早的定理有兩個,一個是勒文海姆的定理。他在1915年證明每一組有限多公理如果有模型的話,則它也有一個可數模型。這個定理可推廣到有可數個公理的情況。另一個定理是緊緻性定理。20世紀30年代,哥德爾對可數語言證明緊緻性定理,1936年蘇聯馬爾切夫推廣到不可數語言。緊緻性定理在代數學方面有許多套用。這兩個定理都肯定某種模型的存在性,特別是勒文海姆-斯柯倫定理及緊緻性定理指出有想不到的特別大的模型存在。最明顯的就是自然數集合的皮亞諾公理(Peano Axiom)(其中歸納公理加以改變),不僅有通常的自然集N為其標準模型(即包括可數多個元素),還有包括不可數多個元素的模型,這就是所謂的非標準算術模型。第一個非標準算術模型是由斯柯倫在1934年首先構造出來的。這兩個定理的證明都依賴於造模型的方法。
對於數學理論最重要的事是公理化。在模型論中,公理數目可以有限多,稱為有限可公理化的理論。這類理論有;群、交換群、環、整域、域、有序域、全序集、格、布爾( Boole)代數、貝納斯-哥德爾集合論,等等。許多重要理論是不能有限公理化的,其中一部分是遞歸可公理化的。如可分群、無撓群、特徵0的域、代數封閉域、實封閉域、有限域、尤其重要的是皮亞諾算術和ZF集合論,而有限群論甚至連遞歸可公理化都不行。
一個理論是遞歸可公理化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的所有推論集合是遞歸可枚舉的。通常它不一定是遞歸的,如果是遞歸的,則稱為可判定的。可以證明,每個完全、遞歸可公理化理論是可判定的。因此利用模型論的有力工具可以得出判定理論的一些結果,如早在1948年塔爾斯基等人證明,實閉域理論是完全的,因此是可判定的。
早在19世紀,數學家利用造模型的方法來肯定非歐幾何的真實性,他們造過許多模型,但這些模型本質上沒有區別,也就是“同構”。在20世紀初,數學家一般認為,一個理論的模型都是同構的,如自然數理論就是皮亞諾公理所刻畫的一種。
但是這種想法很快就由於自然數非標準模型的存在而被打破,所以人們又在模型論當中引進重要的概念——範疇性:一個理論或一組公式如果其所有模型均同構,它就稱為範疇的。實際上,這對於形式系統(或公理系統)是僅次於協調性(無矛盾性)、完全性、獨立性之後的第四個重要要求。但是這個要求實在太強了,實際上,只要一個理論有一個無窮模型,那么它就不是範疇的,所以我們把範疇性的要求降低。
模型論給數學帶來許多新結果,我們大致可以分成3大部分:在代數方面的套用主要是群論和域論;在分析方面的套用主要是非標準分析;在拓撲學、代數幾何學方面的套用主要是拓撲斯理論。
模型論在代數學中最早的套用是量詞的消去,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由此得到了整數加法群的判定步驟,塔爾斯基得到實數的可定義集和實數域的判定步驟。
1960年以後,數理邏輯的發展逐步影響到數學本身,因而重新引起數學家們的注意,特別是集合論與模型論的結果不斷衝擊數學本身。模型論在解決代數問題方面顯示巨大威力,特別是艾柯斯(Eco)及柯辰(Kozen)解決了著名的阿廷猜想(Artin Conjecture),這個問題曾使代數學家為難了幾十年。
最近,非標準分析在分析、微分幾何學、代數幾何學、拓撲學有一系列的套用,使數學家對非標準分析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了,特別是非標準拓撲和非標推測度論近來更是有重要的突破。
非標難測度論已經得出許多新的“標準”結果,如關於測度的擴張、位勢理論、布朗( Brown)運動理論、隨機微分方程、最優控制理論,甚至運用到數理經濟學及高分子物理化學當中。其中關鍵來自1975年洛布(Lob)的工作。他從非標準測度空間能造出豐富的標準測度空間,使得非標準分析真正能對標準數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拓撲斯是現代數學的最新基礎,它反映了數理邏輯與範疇論的結合。範疇論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同調代數學脫穎而出,而同調代數則在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代數拓撲學發展而來。代數拓撲學則是用群、環、域、模等代數結構來刻畫幾何圖形的拓撲結構。同調代數學則用代數結構來刻畫代數結構,比如說一組群與另一組群的對應關係。把這個組發展到集合或其他任何結構,研究範疇與範疇之間的關係就是範疇論。
我們可以考慮幾何的範疇和範疇的範疇。1963年出現了層的範疇,這就是拓撲斯。拓撲斯使範疇方法迅速推廣到其他數學分支中去。1970年,勞威爾(Lawvere)等人引進一種特殊的範疇——初等拓撲斯,幾年之後,並證明了一個重要結果:一個初等拓撲斯正好是高階直覺主義集合論的模型。因此.初等拓撲斯就像集合一樣成為數學的基礎,而且更接近數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