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松風圖

靜聽松風圖

《靜聽松風圖》是南宋畫家馬麟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人物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迎風高松三株,偃仰盤曲,宛若蒼龍。枝幹遒勁,山風陣陣,枝葉飄灑,藤條飛舞。一老者屈腿悠然坐於臨岸松樹下,衣襟微開,姿態隨意,似側耳聆聽松濤,神氣舒暢,有道骨仙風,一童執扇立於前。此畫中樹幹用濃墨線密皴,用筆密實,細枝用線剛勁又不乏柔挺之意。山石用小斧劈皴,遠山以線條勾勒後多用水墨渲染,使畫面更為清潤。人物衣紋勁利流暢,秀逸柔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聽松風圖
  • 規格:縱226.6厘米,橫110.3厘米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馬麟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圖中繪一文士斜坐在一臥地松上,靜聽著山澗旁的松濤之聲,近處繪一童子持扇侍立。文士在側耳傾聽,全神貫注,目略斜視,似乎在辨別松聲之源,在聽得出神時,不知拂塵已失落在地。這位文士幾乎是袒胸露腹,顯露出放逸不羈的個性。
靜聽松風圖
畫上有理宗親筆題的“靜聽松風”四字,題字下鈴有“丙午”篆書陽文印,畫的左下角款“臣馬麟畫”,右下方鈐“緝熙殿寶”璽印。

創作背景

“丙午”是理宗淳祐六年(1246),估計這幅作品作於此時,或者至少不會晚於這個時期。綜合考證來看這應是一幅供御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這幅畫的構圖布局很有特點,在以樹與人為主體的表現中,左邊高大的樹幹占了畫面的大部分,並將人物設定於兩棵呈“開合”之勢的松樹間,為“聽松風”營造了環境,可以看出馬麟在營造意韻上的匠心。
此圖除了對作者畫技的評述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書畫印一體的風味。因為題款於畫和書印一體的風氣,在南宋後期還尚未形成,應該是元明以後的現象。可是在此網中已開始有見識。如畫右上角宋理宗題“靜聽松風”四字,並鈐“丙午”、“御書”兩印,這似乎別有風味,使人感到格外的正規,題名位置卻視畫面構圖而定,這是地地道道的書印一體的題款格式。

技法

圖中人物神情刻畫入微,衣紋細勁;山石用斧劈皴,筆法比馬遠秀潤,是他精心佳構。圖中筆墨程式充分地反映了他畫技全貌。但與其父馬遠相比,在構思立意、技法的全面性、境界的追求等方面,都遜色一頭。馬遠善弄險陡壁峭岸,而馬麟卻把方方的山巒畫成方折平庸;馬遠作樹以勾勒剛狠為尚,出筆頓挫犀利,而馬麟卻碎筆瑣線,重疊再三,體現不出揮灑自如趨勢。只有那強烈的大斧劈皴,以刷筆積出塊面,才是繼承家傳的特點。
此畫在山石、松樹等景物的描繪上完全沿襲馬遠的技法,遠山虛渺蒼茫,岩石為大斧劈皴。方硬峭拔,以側鋒刷掃而成,筆力剛勁。樹的畫法也是多折枝,用方直的筆法勾勒枝幹,松鱗以簡少的皴筆畫出,有較強的質感。畫中對人物的刻畫十分傳神,高士坐姿悠閒,面部的神情安詳,呈現出若有所思之態,鬍鬚、衣紋以細筆繪之,人物的心理乃至性格被完全地傳達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對於“風”的描繪是非常成功的,通過搖動的枝葉、飄舉的衣衫等諸多細節上的表現,使人感受到了徐徐而來的微風。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人物表情畫得十分生動自然,凝神專注的神情和斜視的目光均在寥寥數筆的點畫之間,簡約之中卻對讀者傳達出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

歷史傳承

該圖原藏宋內府,後歸宋犖,又轉入清宮,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今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馬麟,生卒年不詳,又寫作馬驎,馬遠之子,宋代河中府河東(今永濟市)人。南宋後三代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一說為錢塘人。宋寧宗年間(1194年~1224年)畫院祗候,因受家庭影響,終生從事繪畫。他作畫題材非常廣泛,工畫山水、花鳥、人物,而尤以花鳥為佳。有《郊原曳林圖》、《暗香疏影圖》、《台榭夜月圖》、《三官出巡圖》、《綠桔圖》、《觀瀑圖》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