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冠噪鶥

靛冠噪鶥

靛冠噪鶥(學名:Garrulax courtoisi)是體型較小的畫眉科鳥類,頂冠藍灰色,特徵為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活動於常綠樹林和濃密灌叢,於地面雜物中取食,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是分布於中國江西省婺源縣自然保護區的獨立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靛冠噪鶥
  • 拉丁學名:Garrulax courtoisi
  • 別稱:中國黃喉噪鶥、藍冠噪鶥、婺源黃喉噪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畫眉科
  • 噪鶥屬
  • :靛冠噪鶥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Ménégaux, 1923
  • 英文名稱: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
  • 保護級別:極危(CR),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保護等級,

物種學史

在中國南方各地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幾十種噪鶥,儘管其中也有像栗頸噪鶥棕噪鶥這樣數量稀少的種類,但靛冠噪鶥絕對是稀有的驚人的一種。靛冠噪鶥只分布在中國,分布地區也僅局限在江西婺源一些小小的山村,僅存150餘只,物種的受脅狀況為“極危”,是比大熊貓還要稀有的動物。
靛冠噪鶥
一直以來,黃喉噪鶥這個名字在鳥類愛好者中顯得並不陌生。黃喉噪鶥的指名亞種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在中國間斷出現的有兩個亞種,一個在江西婺源,另一個在雲南思茅。2006年英國著名鳥類學家、國際鳥盟《紅皮書》和《紅色名錄》的主要編撰者考勒爾博士(Dr. N. J. Collar)在《燕尾》(Forktail)雜誌上發表文章將原黃喉噪鶥東南亞種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為獨立種Garrulax courtoisi,下轄亞種G. c. simaoensis(思茅亞種),並提議使用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為該種的英文名。隨後,著名鳥類學家何芬奇先生與楊嵐先生在《動物學雜誌》2006年第5期上撰文介紹了這一結果,同時提議以靛冠噪鶥為Garrulax courtoisi的中文名,這種頭頂靛藍色的小鳥從此由黃喉噪鶥更名為靛冠噪鶥。
靛冠噪鶥美麗的身影在這漫長的一世紀里總是神秘地消失又復出現,給人一懸念。1919年瑞維埃(Riviere)神甫在江西婺源採得兩號標本,這是最早的有關靛冠噪鶥的記錄。1956年,中蘇聯合科考隊在雲南思茅也得到3隻標本,也就是現在所稱的靛冠噪鶥思茅亞種。此後的幾十年里,靛冠噪鶥的歸去來成了一個難解的玄秘,總是毫無徵兆的消失,又不知何時忽然的出現。近兩年(2008年),婺源的靛冠噪鶥又一次神秘失蹤,而曾經記錄的思茅亞種也有50年未曾露面了,不知靛冠噪鶥下一次與人們的重逢會在何時。

形態特徵

靛冠噪鶥身長23 - 25cm,是噪鶥中極少數羽色艷麗的鳥類。它們體態修長,頭頂上的羽毛是熠熠生輝的藍色,肩背部有一環橄欖綠色帶,從喉經腹部至尾為杏黃色,翅膀尾羽栗色具灰藍色邊緣,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體背與翅上覆羽棕褐色,飛羽和尾羽灰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兩對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寬次端斑,其餘尾羽末端白色。前額、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黃色沾橘,腹黃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為紅褐色;嘴為黑褐色;腳為灰色。

分布範圍

靛冠噪鶥分布圖靛冠噪鶥分布圖
靛冠噪鶥分布的範圍非常小,僅分布於中國江西省婺源縣自然保護區。

生活習性

靛冠噪鶥隱匿於中國江西省婺源縣月亮灣緊鄰村莊的常綠樹林裡,該地區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樹,樹種以楓楊、香樟等為主,遮天蔽日。成群的靛冠噪鶥在林中“唧唧”叫著,飛來飛去,尾羽上的白斑非常明顯。叫聲為細弱的唧唧叫聲。於地面雜物中取食。靛冠噪鶥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靛冠噪鶥特愛洗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6時左右,除暴風雨天氣外,靛冠噪鶥總要堅持到河邊流動淺水裡戲水,沾一下清水,扇動著羽毛,對自己漂亮的羽毛進行梳理清洗。

繁殖方式

靛冠噪鶥和黃喉噪鶥的習性相近,是群居性鳥類。每年3月下旬,都會成群結隊出現在繁殖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就會“舉家”遷移。選擇的棲息地多為常綠闊葉林地帶,鳥巢一般築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且搭得較高,最低離地面5米以上,一對一個巢,每對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隻,兩周后小靛冠噪鶥就能自行覓食了。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