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靖邊馬鈴薯,具有個大、體勻、芽眼淺、澱粉含量高的特點,具有生長期短、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優質、皮滑光亮、個大味美、適口性好等特點。
營養價值
靖邊馬鈴薯營養價值高,富含
澱粉、
蛋白質、
糖類、礦質鹽和維生物B、C等。它既是菜、又是糧,易貯藏、耐運輸,該產品已廣泛用於人類生活及飼養、加工等領域。另外,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食物鏈的改變,馬鈴薯是該產地的無公害脫毒馬鈴薯,已被該地人們認可為綠色保健食品,馬鈴薯及其加工後的食品,人們食用後不但吸收快、易消化、無殘留,而且還有養胃疏肝、養容保健等作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靖邊縣土壤類型有11類,主要為風沙土、黃土、紅土、沙土等土壤類型,以黃土面積較大。北部風蝕沙化,南部水土流失嚴重、乾旱缺水,加之地廣人稀,耕作粗放,施肥量較少,所以土壤素質差,肥力不高。有機質含量低,普遍缺氮,嚴重缺磷,氮磷比值高,嚴重失調鉀含量較為豐富。土壤呈偏鹼性,pH值為7.5-8之間。
水文情況
靖邊縣境內較大河流有6條,即大理河、蘆河、紅柳河、黑河、周河和杏子河。但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北部地下水位高,水資源豐富。中部地下水埋藏較深,開發利用困難。南部雖有三條河流,但由於山大溝深,利用極其困難。只有少量水地可用。因此,全縣大部分水地只適宜種植需水較少的農作物,適宜種植靖邊馬鈴薯。
氣候情況
靖邊縣屬大陸性季風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溫度為7.0-9.1℃,年降水量為395.4毫米,自然蒸發量為891.7毫米,光照充足,作物生長季節溫差大,有利於養分和乾物質積累,四季冷暖燥濕較為明顯,結冰期長,無霜期短,氣候寒冷,風多沙大,霜凍、乾旱較為頻繁。
歷史淵源
據《靖邊縣誌》記載,從明朝萬曆年間(1563-1620年)靖邊縣開始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從滿清時期到20世紀70年代,該地農民主要靠種植馬鈴薯生活。抗戰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在該縣停留68天,每頓飯都有馬鈴薯。在中國遭遇的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就是靠馬鈴薯生活挺了過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馬鈴薯種薯不斷改良,馬鈴薯已成為靖邊縣的主導產業。
生產情況
2008年底,靖邊縣馬鈴薯總生產面積26666.7公頃,年產量44萬噸。
2013年,靖邊縣馬鈴薯種植面積55萬畝,總產90萬噸以上,其中商品土豆70餘萬噸,按市場價每千克2元計算,90萬噸土豆至少產值18億餘元。
2016年,靖邊縣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面積達到7萬畝,最高畝產上萬斤。馬鈴薯改良率達70%以上。
產品榮譽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靖邊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經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的區域種植。選擇二年輪作無茄科作物種植的土地,前茬為豆茬、玉米、莜麥或穀子等作物為好,不應與甜菜、胡蘿蔔等塊根作物連作。選擇土層深厚、結構疏鬆的沙壤土、肥力中上等,有排灌條件的平地或緩平山旱地。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脫毒的馬鈴薯種薯作為生產用種。根據商品要求,菜用型選擇靖邊大白、紫花白、東北白、虎頭白、沙雜、費烏瑞特,加工型選擇大西洋、夏波蒂等。
種薯處理:將種薯播種前15-20天置於15-20℃的條件下催芽,當種薯大部分芽眼出芽時,剔除病、爛和凍薯,放在陽光下曬種,待芽變紫色時切塊。種薯切成單塊重25-50克,每個切塊至少要有1-2個芽眼。切好後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切塊時,要進行刀具消毒,當切到病爛薯時,將病爛薯剔除,同時將具刀在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1-2分鐘,然後再切其他薯塊,以免感染其他種薯。最好採用兩把刀交替消毒切種的辦法。也可採用小整薯直接播種。
(3)生產過程管理:執行無公害農產品馬鈴薯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靖邊縣馬鈴薯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4)產品收穫:馬鈴薯莖葉枯黃後,立即收穫,收穫馬鈴薯隨即運到陰暗通風場所,剔除病、爛薯和傷薯後,薄攤晾乾2-3天入窯保管。
(5)生產記錄要求:詳細記錄生產操作日期、施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生產廠家、施用等量。
產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馬鈴薯標準要求。
馬鈴薯最適宜的貯藏溫度為1-3℃,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85%,貯藏期的窖溫既要保持適宜的低溫,又要儘可能保持適宜溫度的穩定性,防止忽高忽低。馬鈴薯銷售前要選擇符合食品要求的紙箱、編織袋、塑膠袋等包裝材料包裝。包裝應嚴密結實,防潮濕、防污染。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要保持乾燥、清潔,不得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物品混裝、混運,避免日曬和雨淋。裝卸時應輕拿輕放,嚴禁直接鉤、扎包裝袋。避免機械損傷。
包裝上應明確標明農產品地理標誌——靖邊馬鈴薯字樣。每一包裝上應標明產於何處、產品的標準編號、商標、生產單位名稱、詳細地址、規格、淨含量和採收日期、包裝日期等,標誌上的字跡應清晰、完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