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民間小調

靖西壯族民間小調,是勞動民眾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在不同地域的耕作節氣、民俗活動中口頭創作、口頭傳唱、民眾喜聞樂見、有頑強生命力的一支民間文化絢麗之花。根據民間口碑相傳,靖西壯族民間小調於明末清初年間就問世、傳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具體是誰人口頭創作,已無從考證。跟山歌源流一樣,其是在創作、承傳活動中又不斷得到提高完美的一種民間文化精品。歷史的發展,社會產交往,使原在本方言區域傳唱的多種民間小調,在
靖西壯族民間小調,是勞動民眾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在不同地域的耕作節氣、民俗活動中口頭創作、口頭傳唱、民眾喜聞樂見、有頑強生命力的一支民間文化絢麗之花。
根據民間口碑相傳,靖西壯族民間小調於明末清初年間就問世、傳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具體是誰人口頭創作,已無從考證。跟山歌源流一樣,其是在創作、承傳活動中又不斷得到提高完美的一種民間文化精品。
歷史的發展,社會產交往,使原在本方言區域傳唱的多種民間小調,在不同節令、農閒、喜慶期間,上、下甲地區相互交流傳唱,豐富了靖西壯族民眾的民間文化生活,使小調深深地紮根於民眾沃土之中,持續不斷地得到傳承發展。
靖西壯族民間小調,是靖西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典型、濃郁的壯族地域特色,深受人民民眾喜愛,長期在靖西壯族民間廣泛流傳。
靖西壯族民間“乾國調”,據民間傳說,其產生跟廣大農耕民眾的切身利益、民生大事直接有關,耕農的民生大事是是家中糧食是否夠吃。過去由於人力無法抗拒自然災害,一年到頭的辛勞不少農戶還是填不飽肚子,他們就想到神,想藉助神力,使糧食增產豐收,解決溫飽問題。於是一種靖西壯語方言叫“乾國”的神鳥故事就出現、傳開了,先由能說會道的民間藝人向村民訴說、讚頌神鳥“乾國”;每次田垌、山地里種下的莊稼將要成熟時,都會從深山老林里飛下來,到田地里啄食損害莊稼的害蟲,為民除蟲害保豐年。繼而發展為民間藝人根據傳說創編為“神鳥乾國保豐年”的民間小調——“乾國調”來演唱表演:演員在造型製品的“乾國”神鳥中舞動“乾國”,陪神鳥下凡的仙翁跟村民一起演唱“乾國調”進行表演。演唱又道白,或歌舞相間,啟動機關神鳥乾國還能張嘴“呱”、“呱”叫,雙翅能展示、收攏,真令村民悅愉神往、拍手叫好。“乾國神鳥”啄食蟲害保豐年的演唱,唱出了耕農的心愿,受到村民的喜愛。“乾國調”流傳於全縣範圍。其源自上甲,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孟、百布、岜蒙、大能、巴勒、大道、渠洋地帶。
靖西壯族民間“懷春調”:“懷”是靖西壯語,意為“水牛”,“懷春調”漢意為開春就唱的“春牛調”。懷春調一直流傳於靖西壯族民間。其通過舞動“懷春”、演唱懷春調,贊唱耕牛常年辛勞耕作、默默奉獻的精神及村民愛護耕牛的情懷。“懷春調”分上甲、下甲調,流傳全縣。上甲情春調源於上甲,主要集中分布於塘麻、龍罌、岜蒙、大道、渠洋等一帶。下甲情春調源自下甲、主要集中分布在舊州、泗梨、東利、亮表、常富等地帶。
靖西壯族民間小調主要還有:
“馬鹿調”:表現壯族民間婚俗,用“馬鹿”迎新娘,唱“馬鹿調”,男女青年歌舞喜慶的場面。“馬鹿調”分上甲、下甲調,流傳全縣。上甲馬鹿調源於上甲,主要分布在珍邦、新邦、岜蒙、大道、渠洋、大甲等地帶。下甲馬鹿調源自下甲,主要分布在魯利、地州、敏馬、壬莊等一帶。
“采荇調”:反映男、女青年在撈水草勞作中對唱情歌、憧憬美好生活風情歌舞性的民間小調錶演。“采荇調”源自下甲,流傳全縣。主要分布在舊州、泗梨、化崗、新圩、龍臨、武平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