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地質構造,灌區河流,氣候特徵,地理位置,修建背景,歷史沿革,工程概述,總乾渠,峽門乾渠,甘溝乾渠,三場塬乾渠,白草塬乾渠,關川乾渠,灌溉區域,管理機構,保護措施,重要意義,
地理環境
地質構造
靖會電力提灌工程及灌區地處隴西
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屬剝蝕丘陵構造地貌,地質多為第四紀期馬蘭黃土覆蓋層和石炭紀地層,黃土覆蓋層厚且面積廣。南北長約110公里,東西寬約60公里,海拔在1400——1950米之間,地形大體分為祖厲二、三級階地(川台地)和塬地兩大類型,河川區南高北低,地勢由東西兩面向祖厲河谷傾斜,周圍多山,中間為川區,梁峁起伏,溝谷縱橫,川塬交錯,山前洪積寬緩。黃土層厚達10-250米不等,土質肥沃。
灌區河流
灌區境內河流屬
黃河水系,水資源為祖厲河谷潛水,礦化度大於5克∕升。最大河流為祖厲河,全長約170公里,關川河系祖厲河第一大支流,祖厲河和關川河交匯處常年流量0.3-0.5秒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1710秒立方米。其特點是常年流量小,水質苦,硬度大,不適宜灌溉和飲用。祖厲河階地及塬地地下水埋藏深且水量少,鹽鹼性大,亦無開採價值。
氣候特徵
灌區地處
騰格里沙漠邊緣,屬中溫帶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地帶。乾燥少雨,風沙大,風力強勁,地面細沙多被風蝕,形成沙地、沙灘和沙漠等,年均氣溫8.2℃,年日照時數為2725小時,無霜期171天。冬春寒冷,雨雪稀少,年降雨量平均為180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年蒸發量平均達1515毫米。
地理位置
靖會電力提灌工程及灌區地處
白銀市東南部,
靖遠縣的南部、
會寧縣的北部。因地跨兩縣,灌區北起靖遠縣
烏蘭鎮二十鋪村安家莊,距靖遠縣城10公里,南達會寧縣
柴家門鎮二十鋪王嘴,東跨靖遠縣三場塬和會寧縣
白草塬鎮,西抵會寧縣頭寨鎮東河坪村。
修建背景
罐區距離黃河近
黃河自西南烏金峽入靖遠縣境,至東北黑山峽出境,在境內全長154公里,離靖會灌區最近處約10餘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14億立方米。由於水低地高,高差在70-530米之間,過去無能力提水灌溉。
灌區多旱災
灌區轄靖遠縣和會寧縣11個鄉鎮,59個行政村,人口約12萬。有可耕地45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糜、谷、蕎麥、洋芋等。
經濟作物有西瓜、籽瓜、胡麻、棉花等。由於該地區乾旱少雨,旱災頻繁不斷,1949年至1971年的23年間,特大旱災就發生了5次。僅會寧縣1949年至1973年共用國家自然災害救濟款1442.5萬元,90%以上用於旱災。1970年冬至1971年秋,大早持續達10個月,夏秋作物絕收,糧食靠政府救濟,人畜飲水極為困難,該灌區及附近山塬區缺水戶達1.26萬戶,8.7萬人,大牲畜2萬頭、豬羊10萬隻。當地政府不得不組織汽車、拖拉機等機動車拉水,以解燃眉之急。
歷史沿革
1971~1989年為初建階段
1971年8月,
甘肅省軍區司令員
張忠視察靖、會兩縣生產救災後,在向省革委會匯報中提出興建靖會電灌工程一事。9月2日,省革委會決定:“以工代賑,生產救災,興建靖會工程”。9月中旬,甘肅省水電局第一勘測設計隊和定西地區、靖遠、會寧兩縣水利技術人員進行勘測、規劃。11月,提出規劃要點,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當月,成立靖會電灌工程指揮部,參加民工2.5萬人,分兩個民工團在6個工區開始施工。
1972年,被甘肅省列為基建重點項目,12月,完成總乾渠和峽門乾渠土方開挖工程,建成部分建築物。
1973年,被國家水電部列為國家批准地方基建項目,決定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發展川區灌溉面積13.3萬畝;二期發展塬區灌溉面積16.7萬畝。4月,總乾1泵站開始上水。5月6日,送水郭城川。10月25日,總乾渠及峽門乾渠全線通水。
1976年,三場塬乾渠列入基建項目開工,定西地區撥款65萬元。
1977年7月28日,大暴雨,總乾2泵祖厲河渡槽3號墩被洪水沖跨,兩跨槽身跌入水中,
直接經濟損失24萬元。同年11月25日,總乾渠野糜川渡槽出口東側,因長期漏水,致使22跨330米槽身排架全部倒塌,直接經濟損失31萬元。
1978年開始,對大型渡槽、主要建築物進行加固、改擴建。
1983年,世界糧食計畫署對白草塬灌區進行評估,議定援助小麥1.95萬噸,食油325噸,合人民幣715萬元,國內配套投資808.1萬元。
1986年,特大暴雨,導致乾渠決口,沖壞堤壩及一些建築物,全灌區停水,損失500萬元。經甘肅省水利設計院勘測,提出急需改建項目24項,計畫投資1012.38萬元(至1990年,完成改擴建項目136項,完成投資1922.89萬元)。
1987年做出決定:發展灌溉面積27.67萬畝。
1988年,甘溝乾渠工程竣工。
1989年9月,白草塬工程竣工,平田整地6.38萬畝,修田間道路182.6公里,植樹造林3222畝、216.66萬株,投入勞動日1663.1萬個,折合人民幣753.54萬一元。計畫投資1.24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976億元,投入勞動工日2334.7萬個。
1990~1998年為續建改建階段
1990~1991年,投資693.5萬元,改擴建總乾渠一泵站、白草塬乾渠渠道7千米,改擴建後總乾一泵站提水量由原設計的12立方米/秒增大到14.4立方米/秒。
1993年,投資354萬元,處理總乾渠渡槽排架裂縫,改建總乾五泵出水道為座槽。
1995年,投資1225萬元,更新總乾渠三至九泵站的出水管道,加固五營等7座渡槽排架和跨祖厲河渡槽槽身。
1996年,投資172萬元,改擴建關川乾渠跨祖厲河渡槽和部分渠道。
1997年,投資447萬元,對三場塬乾渠進行除險加固。
1999年後為續建節水改造階段
從1999年開始,全灌區已基本形成了“工程+用水戶協會+用水戶”的新型灌溉管理模式。截止2009年8月,全灌區已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55個,覆蓋面積19.76萬畝,占全灌區總面積的86%,覆蓋支渠137條,涉及人口10.23萬人。用水戶協會的組建運行,對減輕農民負擔、理順灌區管理體制、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節約用水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9年被國家計畫委員會、水利部列入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當年對總乾渠4.1千米險段進行改建。
2000年,全面改造總乾渠二泵站、新建黑虎岔河防洪工程,襯砌斗渠6.6千米、農渠14.4千米。
2001年,更新總乾渠渡槽360米,對跨祖厲河渡槽的445米槽身進行補強處理,襯砌斗渠14千米、農渠28千米。
2002年,全面改造總乾渠三泵站和總乾渠通訊設施,改建總乾渠2.7千米渠道,敷設光(電)纜184.32千米,對總乾渠渡槽150米槽身進行補強處理,襯砌斗渠14千米、農渠28千米。
2003年,全面改建總乾渠四泵站,襯砌斗渠8千米、農渠15千米。2004年,全面改建總乾渠五泵站,襯砌斗渠6.5千米、農渠14千米。
2005年,全面改建總乾渠六泵站。改建後總乾渠各泵站運行操作全面實現計算機控制,新增灌溉面積1.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萬畝,年增產糧食1190萬千克。
2009年7月,甘肅省發改委確立一項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會寧縣城區供水改擴建(一期)工程,2010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批覆後於同年11月開始開工建設,計畫項目總投資28149萬元,累計投資金額2.6億元。項目以靖會電灌工程甘溝延長段黃河水為供水水源,主要工程內容包括:建設總庫容程400萬m平原型調蓄水庫1座,建設處理能力2.5萬m/日淨水廠1座,敷設原水輸水管線9.17km,新建及改造城區供水管道19.21km。
工程概述
靖會電灌工程於1971年11月動工,1976年基本建成,此後又經過多次改建、擴建,到1991年底,工程規模為總乾渠1條,乾渠5條,總計長184.43公里,設計提水流量12秒立方米,最大提水高度529米,平均提水高度360米,設計灌溉面積29.4萬畝,灌溉二川二塬(即祖厲河川、關川、三場塬、白草塬)。累計完成國家投資10761.69萬元,勞動工日2334.73萬個。
靖會電灌工程為中型3等電力提灌工程,等級為三級,建築物抗震烈度按8度設防,總乾一泵站設計洪水標準按百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有各類建築物1574座,其中泵站38座,安裝水泵197台(套),裝機容量5.75萬千瓦,川台地小泵站84座,裝機129台(套),裝機容量4468千瓦。總乾一泵站設計提水流量12秒立方米,歷年最大提水流量9秒立方米。有支渠211條,總長342.7公里,支渠建築物4891座。斗渠1146條,長387.7公里,斗渠建築物6362座。建成110千伏變電所3座,輸電線路86公里,6千伏輸電線路123公里。由白銀變電所供電。
總乾渠、峽門乾渠和甘溝乾渠從北向南,偏東約15度,基本成直線形,共長114.36公里,在祖厲河兩岸形成了狹長的河川灌區,南北長約110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6.03萬畝。
總乾渠
總乾渠一泵站設在距靖遠縣城西3公里,黃河右岸,鐵路橋和紅嘴子渡口之間,從高程1394.5米開始提水。設計流量12秒立方米。總乾渠經一、二泵站提水向東跨祖厲河渡槽逆祖厲河南上,經四泵站至靖遠縣城南11公里處的五營村,過五營渡槽橫跨漫靖公路至東山根,依山根南上,先後共經過9級提水至會寧縣河畔細家窯,全長57.2公里。設泵站9座,裝機101台(套),裝機容量3.4萬千瓦。有支渠69條,與峽門乾渠的支渠合計總長140公里,川台地設小泵站37座。
峽門乾渠
峽門乾渠與總乾渠南端相接,泵站1座設在土門峴河北岸,將水壓入土門峴河倒虹吸南上至韓家砭,全長15.6公里,設計引水流量2.7秒立方米,裝機7台(套),裝機容量1045千瓦,有支渠21條,川台地設小泵站9座。
甘溝乾渠
甘溝乾渠(又稱甘溝延長段):與峽門乾渠南端相接,渠道依東山根向南延伸,先後經3級提水至會寧城北六十鋪的上王莊,跨祖厲河倒虹吸至河西岸錦雞屲,再經四、五泵站至李家遼坡,全長41.56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設泵站5座,裝機15台(套),裝機容量2580千瓦,有支渠51條,長44公里,川台地設小泵站10座。
三場塬乾渠
從靖遠縣大蘆鄉野糜川口的總乾六泵站向東分水,引水高程1503.9米,經過10級提水上三場塬,渠長29.6公里,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設泵站10座,裝機29台(套),裝機容量8460千瓦,有支渠11條,長26公里,川台地設小泵站4座。該乾渠所形成的灌區七泵站前為狹長地帶,七泵站之後面積開闊,南北寬8公里,東西長約15公里,控制面積3.8萬畝。
白草塬乾渠
從總乾八泵以後,總乾東側1560.9米高程另設一級泵站向東分水,經九級提水上白草塬,渠長14.1公里,引水流量2.9秒立方米,設泵站9座,裝機33台(套),裝機容量9890千瓦,有支渠37條,長61公里,川台地設小泵站24座。該乾渠所形成的灌區南北寬約10公里,東西長約12公里,控制灌溉面積6.38萬畝。
關川乾渠
從總乾七泵站後1544米高程自流分水,跨新堡子渡槽和祖厲河渡槽,經四級提水進入關川,渠長26.37公里,引水流量1.38秒立方米,設泵站4座,裝機12台(套),裝機容量1305千瓦,有支渠23條,長71公里。1該乾渠在關川河左岸形成狹長灌區,南北長約27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控制灌溉面積3.21萬畝。
灌溉區域
灌區包括靖遠縣的大蘆、高灣、烏蘭、若笠、曹峴和會寧縣的郭城驛、白草塬、河畔、頭寨子、甘溝驛、柴家門等11個鄉鎮、59個行政村,南北長約110公里,東西寬約60公里,有人口12萬多人。
2018年,全年供水歷時149天,提水量5432.81萬立方米,占計畫提水量7878.19萬立方米的68.96%,配水量4873.7萬立方米,占計畫配水量7072.22萬立方米的68.91%,耗電量7451.03度,單方水耗電1.37 度,全年水費收入1867.4萬元。
2018 年,全年總收入4023.6萬元,其中,灌溉收入1867.4萬元,財政補貼1916萬元,大泵站廢舊物資處置收入171萬元,其他收入69.2 萬元;全年總支出7948.68萬元,其中人員工資支出4738.34萬元,正常管理費用321.84萬元,工會福利費440萬元,動力電費649.66萬元,工程維修費用209.75萬元,機電維修費用82.66萬元,渠道歲修費32.08萬元,住房公積金補貼267萬元,養老金514.49萬元,職業年金404.18萬元,全年虧損3636.4萬元。
管理機構
白銀市靖會電灌工程管理局成立於1971年,隸屬於
白銀市人民政府,正縣級建制事業單位。
內設黨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灌溉科、工程科、機電科、計財科、勞動人事科、行政監察科、物資科、質量安全管理科、經管科、工會、團委、調度信息中心、項目建設辦公室、保衛科等16個科室。
下設8個水管所,其中靖遠轄區3個(二十鋪、大蘆、三場塬)、會寧轄區 5 個(郭城驛、關川、白草塬、河畔、甘溝驛),38座泵站(總乾一至十泵站、三場塬支幹一至十泵站、白塬支幹一至九泵站、關川支幹一至四泵站、甘溝支幹一至五泵站)。
靖會電灌工程管理局領導成員名錄
核定編制483人,實有466人。(截止2018年)
局 長:李雲峰
黨委書記:杜永勝
副局長:李俊成、王樹銀(8月止)、王興忠、強有滿、朱 雷
紀委書記:張鵬侖(6月止)
保護措施
靖遠縣人民政府於2018年8月7日根據靖政發〔2018〕196號公布為靖遠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為1971-1973年,地址為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二十里舖村至會寧縣境,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保護範圍:渠道兩側渠壩向外側外延4米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延8米內。
重要意義
靖會電力提灌工程為靖遠、會寧兩縣農村經濟發展,灌區廣大農民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強大的水利支撐和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灌區民眾稱該工程上世紀70年代是“救命工程”,80年代是“扶貧工程”,90年代是“致富工程”,是民眾永遠幸福的“翻身工程”。
上水後,河谷川地、塬區坪地變成了水澆地,將原雜糧低產區調整為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的高產作物區。高產作物種植占灌溉面積的80%。解決了川塬區24個村、157個社的8500戶人口和1.3萬頭家畜的飲水、灌溉問題。祖厲川成為糧食高產區,所產黑瓜籽、灘羊皮、馬鈴薯等遠銷國內外。灌區累計植樹造林1240萬株,覆蓋面3.8萬畝,有以蘋果為主的經濟林1.5萬畝,年產值476萬元。上水前,畝產糧食不足50公斤,1990年達到35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