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細菌性腸炎

青魚細菌性腸炎

青魚細菌性腸炎,是草、青魚常見疾病,為細菌性腸炎病,發病規律呈急性型注行。本病是養殖魚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我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草魚、青魚最易發病,鯉、鱅也有發生。草魚、青魚流行時間為4~10月,常表現為兩個流行高峰。1齡以上的草魚、青魚發病多在5~6月,甚至提前到4月份,當年草魚種大多在7~9月發病。水溫在18℃以上開始流行,流行高峰水溫為25~30℃,全國各養魚地區均有發生。此病常和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並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魚細菌性腸炎
  • 外文名:青魚細菌性腸炎
  • 疾病概述:細菌性腸炎病
  •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 發病規律:呈急性型注行
  • 發病時間:5-6月份
病原,症狀,發病規律,診斷,防治方法,預防措施,治療方法,

病原

病原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A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
本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多數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大小為0.4~0.5μm×1~1.3μm。細胞色素氧化酶實驗陽性,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或產酸不產氣。對弧菌抑制劑(O/129)不敏感,在R-S選擇和鑑別培養基上,菌落呈黃色。在pH6~12生長適宜溫度為25℃,在60℃中30min則死亡。瓊脂培養基上,經24~48h後,菌落周圍可產生褐色色素,半透明

症狀

疾病早期,除魚體表發黑,食慾減退外,外觀症狀並不明顯,剖腹後,可見局部腸壁充血發炎,腸道中很少充塞食物,隨著疾病的發展,外觀常可見到病魚腹部膨大,鱗片鬆弛,肛門紅腫,從頭部提起時,盯門口有黃色黏液流出,剖腹後,腹腔中有血水或黃色腹水。全腸充血發紅,腸管鬆弛,腸壁無彈性,輕拉易斷,內塞黃色膿液和氣泡,有時腸膜、肝臟也有充血現象。
病魚離群獨游,遊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慾減退以至完全不攝食。病情較重的,腹部膨大,兩側有紅斑,肛門常紅腫外突,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或血膿從肛門流出。有的病魚僅將頭部拎起,即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刨開魚腹,早期可見腸壁充血發紅、腫脹發炎,腸腔內沒有實物或只在腸的後段有少量食物,腸內有較多黃色或黃紅色粘液。疾病後期,可見全腸充血發炎。腸壁呈紅色或紫紅色,尤其以後腸段明顯,腸黏膜往往潰爛脫落,並與血液混合而成血膿,充塞於腸管中。病情嚴重的,腹腔內常有淡黃色腹水,腹壁上有紅斑,肝臟常有紅色斑點狀淤血。腸內繁殖的病原菌產生毒素和酶,使黏膜上皮壞死,毒素被吸收後損害肝。腸道中的病原性氣單胞菌,大量繁殖後,可穿過腸壁到血液,而後經血液循環到達各內臟器官,繼續不斷繁殖,同時菌體逐漸釋放出毒素,最後可致病魚發生敗血症而死去。
對病魚腸道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鏡下見固有層內毛細血管顯著充血、出血,腸黏膜上皮變性、脫落,嚴重者黏膜上皮解體,裸露處嚴重充血、出血的固有層,腸腔內有大量炎性分泌物。用革蘭氏染色的切片,可見在炎性分泌物中有大量革蘭氏染色陰性的短桿菌。

發病規律

此而均發生於一足齡以上的草魚、青魚、羅非魚和黃鱔,很少呈急性型注行,但一旦發生,延緩時間較長,累計死亡率較高。流行季節為4-9月。最先發病的魚,身體均較肥壯,因此,貪食是誘發因了之一。特別是魚池條件惡化,淤泥堆積,水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的魚池和投餵變質餌料時容易發今此病。

診斷

主要根據以下兩點做出診斷:
腸道充血發紅,尤以後腸段明顯,肛門紅腫、外突,腸腔內有很多淡黃色粘液。
從肝、腎或血中可以檢出產氣單胞桿菌。
此外,許多傳染性疾病,均能引起腸道充血發炎,如草魚病毒性出血症、赤皮病等,因此,診斷時要注意鑑別。

防治方法

預防措施

徹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質清潔。嚴格執行“四消四定”措施。投餵新鮮飼料,不餵變質飼料,是預防此病的關鍵。
魚种放養前用8~10mg/L濃度的漂白粉浸泡15~30min。

治療方法

每千克魚每天用大蒜(用時搗爛)5g或大蒜素0。02g、食鹽0。5g,拌飼料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餵3d。
每千克魚每天用乾的地錦草、馬齒莧、鐵莧菜或辣蓼(合用或單用均可)各5g(打成粉)、食鹽0。5g,拌飼料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餵3d。如用新鮮的,則地錦草、馬齒莧為25g,鐵莧菜、辣蓼為20g。
每千克魚每天用乾的穿心蓮20g或新鮮的穿心蓮30g,打成漿,再加鹽0。5g,拌飼料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餵3d。
投餵磺胺-2,6-二甲氧嘧啶藥餌,每千克魚重第一天用藥100mg,第二天起每天50mg,連餵1周。
每千克魚每天用魚用慶大黴素10~30mg拌飼,分上下午兩次投餵連餵3~5d。
每千克魚每天用氟哌酸10~30mg拌飼,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餵3~5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