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引·人去闌乾靜》是清代詞人譚獻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先寫離別後主人公的孤獨與因傷春而添病,接著寫主人公別想要借別時酒來澆離後愁的無可奈何,最後寫時間的遷逝感。全詞籠罩著一種失落感,字面上淡極而所抒之情實感人至深,以典故的活用牽引著讀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門引·人去闌乾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譚獻
- 作品出處:《復堂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門引1
人去闌乾2靜,楊柳晚風3初定。芳春4此後莫重來,一分春少5,減卻6一分病7。
離亭8薄酒終須9醒,落日羅衣10冷。繞樓幾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青門引:詞牌名,雙調,五十二字,上片五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
- 闌乾:即驛亭的欄桿,與下片“離亭”照應。
- 楊柳曉風:化自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
- 芳春:即春季。
- 一分春少:即少一分春。
- 減卻:減少。
- 病:指因春色而惹發的愁思苦悶。
- 終須:最後一定會。
- 羅衣:絲織衣服。
白話譯文
情人離去後闌乾前一片寂靜,楊柳枝上晚風剛剛平定。美好的春天,以後再不要來了,少一分春色就會少一分愁病。
離亭所飲薄酒最終要甦醒,落日蒼茫單薄的羅衣上已添幾分寒冷。環樓流淌的幾曲流水,不曾留下情人的倩影。
創作背景
鹹豐四年(1854年)暮春時,詞人為抒離別之苦而創作了此詞,當時二十三歲的詞人在仁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籠罩著一種失落感。“楊柳岸,曉風殘月”乃柳永《雨霖鈴》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本為實寫之虛景,寫的是離別後一夜舟行,醒來時之孤獨處境。而上片在起首“人去闌乾靜”之後緊接著的“楊柳曉風初定”所描繪的卻是送人遠行之後,倍感人去樓空之淒涼,又兼想像遠行人之孤寂。而以“芳春”比喻與情人相聚的美滿日子,則蘊含主人公無疑深深地愛著他的情侶,希望和她生活在一起之意。曉風已停,留下是否要又一次地“蘭舟催發”而行旅將一程遠似一程的疑問,為此種種聯想,逼得詞人對春到人間也懼怕起來了,因傷春而添病,所以反而希望春天少來為好。接著寫離亭痛飲,想要借別時酒來澆離後愁,卻是無濟於事,酒醒後之惆悵,更難以忍受。之後又加深了一層:“落日羅衣冷。”聯繫到上片的“曉風”,可知主人公在離別之地呆了整整一天,足見其情之重。客已遠行,醒來時惟見落日餘暉,而且是因夜漸涼而被凍醒,滋味自不待言。末二句以“桃花”指女子似桃花的容顏,且以“流水”突出了時間的遷逝感。美滿的相聚,痛苦的離別,隨著這時間的流逝,都已蕩然無存。此時,僅聞曲水繞樓而流,本為桃柳爭發之節令,卻連桃花之影子亦不曾留得,誠如江淹《別賦》所言:“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再次加強了主人公因情人離去而產生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