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引·上巳

青門引·上巳

《青門引·上巳》是清代詞人張惠言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描繪上巳時節春景的詞。此詞對上巳時節清代的民風民俗偶有提及,但側重點則在描述上巳節時他所感受到的春天美麗景物,以及他此時此刻難得的輕鬆心情。詞在練字練句上也頗動了一番心思,在藝術效果上搶人眼球。此詞在景物描繪上富有表現與感染力,在情感上則一掃以往那種壓抑和傷感情懷,表現出一種對新生活的渴慕情愫,而作者筆下的靈動歡快之景,也盡現他的輕鬆心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門引·上巳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惠言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青門引⑴·上巳⑵
花意⑶催春醒,和雨⑷做成雲性。流杯⑸不敢趁⑹輕陰⑺,遊絲⑻一縷,個是⑼江南影。 無端⑽燕子呼殘病,說道春將盡。出門卻看芳草,青青放出垂楊徑。

作品注釋

青門引:《填詞名解》云:“《三輔黃圖》云:‘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門色青,曰青門。’蕭相國世家云:‘召平種瓜長安城東’,而阮籍詩:‘昔聞東陵侯,種瓜青門外。’語亦可證,詞取以名。”
上巳:節日名。我國古代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三月八日)為“上巳”。《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聚於東流水上,曰洗濯撥除,去宿垢疢,為大冢。”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吳自牧《夢梁錄》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後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仕女,傾城玩賞。”上巳時節,正是仲春三月,風和日麗,所以古人在此時節或出來踏青,或在野外洗濯撥除,以去一年災病,祈求平安。
⑶花意:花朵所綻放出來的生機勃勃的情態。
⑷和雨:和,和緩,溫和。和雨,和緩的雨。
⑸流杯:又稱“流觴”,古人每逢三月上旬上巳節,多集會於環曲的水流傍,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叫做“流觴”,又叫“流杯”。王羲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仕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⑹趁:此處為“追逐”、“趕上”之意。杜甫《題鄭縣亭子》:“巢邊野雀欺群燕,花底山蜂遠趁人。”
⑺輕陰:陰,這裡指雲翳,雲的影子。《詩.邶風.終風》:“曀曀其陰。”
⑻遊絲:見《虞美人. 蝴蝶》注⑸。此處指柳絲。
⑼個是:個,此處為指代詞,“這”、“那”的意思。個是,猶雲“這是”、“那是”。初唐駱賓王《詠美人在天津橋》:“寄言曹子建,個是洛川神。”南宋朱敦儒《朝中措》:“個是一場春夢,長江不住東流。”
⑽無端:見上首《粉蝶兒.春雨》中“無端”條注釋。此處解為“無心”、“無意”。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上巳時節春景的詞。上巳節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魏晉以前,多定於農曆三月初八日,魏晉以後,則多定為三月初三日。上巳節正是春光明媚的仲春時節,這一天古人不管男女耄稚多會外出踏青,或在野外修禊撥除,或在曲水處“流觴”飲酒。詩聖杜甫在《麗人行》詩中對唐人過上巳節的具體情形有生動的描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均。”此詞對上巳時節清代的民風民俗偶有提及,但側重點則在描述上巳節時他所感受到的春天美麗景物,以及他此時此刻難得的輕鬆心情。
三月初三日的上巳時節,春花萬紫千紅,迎風含笑,這百花競艷的春花所綻放出來的勃勃生機,終將大地喚醒,催生出濃濃的春意。天空時而下著和緩的小雨,雨霧嫋嫋蒸騰,在天空中聚變成飄逸不定的雲氣。踏青的人們在歡快地做著亘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流杯”遊戲,然而,那在彎彎曲曲的水流中飄蕩的酒杯,又怎能追逐得上那天空中飄飛的輕雲。清風徐來,楊柳依依。縷縷楊柳婆娑起舞,婀娜多姿。這江南清姿曼妙的柳枝,揮灑出春天最具代表性的美景。一雙天真快樂的燕子掠過樹梢,歡快地鳴啾,似乎在呼喊著尚抱微恙的“我”趕快出來踏青,它們似乎在訴說:光陰似箭,春天將盡,你為什麼還不走出蝸室,欣賞這令人心曠神怡的良辰美景?我終於情不自禁地步出蝸居甚久的居室,去春遊踏青。剛邁出房門,我睹目看到的美景是:在依依輕拂的垂楊林中的小道傍,不知不覺已悄悄奔放出數也數不清的青青小草,它們簇簇擁擁,熙熙攘攘,是如此的天真活潑,又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生機。
此詞在景物描繪上富有表現與感染力,在情感上則一掃以往那種壓抑和傷感情懷,表現出一種對新生活的渴慕情愫,而作者筆下的靈動歡快之景,也盡現他的輕鬆心境。詞在練字練句上也頗動了一番心思,在藝術效果上搶人眼球。如“流杯不敢趁輕陰”,著一“趁”字,則將水中流杯那漂漂蕩盪的動感盡數凸出,而通過流杯歡快的追逐趕趁,則又渲染出上巳時節人們“流觴”飲酒時的熱鬧與愉快。又如“出門卻看芳草,青青放出垂楊徑”,著一“放”字,則不僅活畫出柳徑青草爭先恐後瘋長的情態,卻又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作者久困蝸室後初次踏出房門的那種豁然開朗之感,那種突然目睹春天生意盎然的景物後不可遏止的驚喜之情。同時,這個“放”字,又寫出了作者眼前之景在空間上的遼遠闊大,它讓讀者感受到春天萬物復甦、活力四溢的勃勃生氣。

作者介紹

張惠言(1761~1802) 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卒於仁宗嘉慶七年,年四十二歲。少受易,即通大義。年十四,為童子師。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進士,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六年,散館,奉旨以部屬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編修。卒於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