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鏡觀

青鏡觀

汨羅市有一座古老的道觀,叫“青鏡觀”。道觀內有一位尊神,老百姓稱他為“劉三總管”。這個道觀,數百年來,一直踞守在汨羅江畔,卻經歷了多次劫難,雨霜風雪,戰亂天災,人為破壞,使它數次易址搬遷,其蹤跡動盪不定。於今,這座道觀遷徙到了汨羅江北岸的臥龍山上,成為了汨羅市重要的道觀場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靜觀
  • 別名:青鏡山廟
  • 始建朝代:清順治年間
  • 地址湖南省汨羅市屈子祠鎮
歷史背景,歷史沿革,布局結構,發展規劃,

歷史背景

青鏡觀供奉的主神是劉三總管。劉三總管原名劉笱鶴,祖籍山東昔縣。據傳他12歲隨父駕排,居無定所。16歲從軍,隨周文王征伐北伯侯崇侯虎,後來被封為72將總管。周文王死後再協助武王伐紂,36歲時戰死疆場。當年9月8日,梨山老母將其收為弟子,授法為神。於是他雲遊四海,自在逍遙,後安守瀏陽縣的金雞山廟,有“金雞報曉”之傳說。南嶽聖帝曾封他為汨羅江沿岸48廟總管,令其守踞汨羅江岸,保一方百姓平安,故稱“劉三總管”。其信士也尊稱他為“劉三王”或“老三王”。
青鏡觀
三王殿
青鏡觀
劉三總管金身塑像

歷史沿革

《湘陰縣誌》《湘陰縣圖志》上記載和標誌。青鏡觀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原址在汨羅江北岸的獅形山,因山勢奇特,其址有“雙獅搶球”之美稱。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被毀。清乾隆時,當地信眾又選址於汨羅江北岸的京街村草坪許一處風水寶地,名為“百鵝過江”的山巒上重建。時稱磊石山進口第一道觀,惜毀於“文革”動亂時期。
1992年,有人在京街村青鏡觀原址上挖掘了一塊刻有“青鏡山”的石碑,上面保存了清朝學者巢閣麟為青鏡觀“聚仙樓”所撰寫的對聯。這一重要發現,為重修青鏡觀奠定了厚重的文物基礎。
1996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規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和落實。全國各地一批有歷史淵源和文物保護價值的道觀寺廟得到了恢復或重建。在汨羅江沿岸,四鄉八鎮的民間信士,相互聯絡,他們有強烈的願望,要重修青鏡觀。由於原址荒廢已久,建有民宅,只能重新選址興建。
青鏡觀
青鏡觀中的功德碑
青鏡觀
青鏡觀中的功德碑
信士們公推吳春松老先生為首,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籌備工作。首先是選址,籌委會成員向發林、黃美松、黃時兵、黃蓬穩、蔡中正、梁光偉、黃蓬碧、黃慶冬、廖彬等人沿汨羅江實地考察,聽取信眾和地方賢達的意見,經各方反覆協商,將新址選定在當時的范家園鎮永青村的臥龍山上。
新選的青鏡觀地基,屬永青村領背黃組集體所有。為建設好青鏡觀,領背黃全體組民,一致同意,無償捐獻建設用地。新址確定後,廟管會首士及成員黃光力、梁光偉、向發林、黃光會、易燦書、廖兵、蔡中正、吳明全、周怡和等人,廣泛聯絡信士、地方賢達及社會各屆,籌募資金100餘萬元,在臥龍山上開基動土,先後歷時5年,青鏡觀主體工程竣工。

布局結構

臥龍山這裡崗巒起伏,山勢不高不險,但有“地連西北三千里;雲鎖東南十二峰”之美譽。因自古有楚三閭大夫屈原的12疑冢在此,西周戰國及歷朝歷代的墓葬遺址多不勝數,是荊楚大地的仙鄉聖地。青鏡觀多次易址,最終結緣此風水寶地,更能彰顯其名觀風範。
青鏡觀座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有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整座道觀的建築分前殿、中殿、後殿3棟,並且用科樓相互聯接,構成了工整的道觀建築群。這裡離汨羅城區較遠,沒有繁華鬧市的喧譁,連綿起伏的丘崗上樹木蔥綠,觀內環境幽清,是香客信士朝拜的好地方。
青鏡觀前面是一個面積很大的停車坪。左邊是一棟3層高的居士樓。殿前放置著4個香爐,爐內香菸裊裊。殿門上方鑲著“青鏡觀”3個鎦金大字,字上方是“八仙過海”的浮雕。殿門前一對石獅踞守。殿門兩邊貼著對聯:“繞觀群山情未了;臨門一水鏡如磨。”前殿除了正門外,還有兩側門,側門也有對聯,右門的對聯是:“正氣盈真宇;祥雲肇福星。”左門的對聯是:“玄門通奧妙;青鏡察精微。”
青鏡觀
青鏡觀中的觀世音娘娘像
從正門進入殿內,迎面是觀世音娘娘像及兩邊的傳統文化宣傳走廊。穿過前殿便是曬池。曬池左右兩邊有科樓相連,科樓牆壁上整齊地鑲嵌著青石碑廊。上面鐫刻的詩詞楹聯書法作品,是由青鏡觀發起的海內外詩聯大賽中參賽的100多篇獲獎精品,加上從1000餘篇佳作中再甄選出來的名篇。這些作品後由姚家鈞主編成《青鏡山詩聯選》一書,收錄其中,以祈“觀以文傳”。碑刻中的作品猶見功力,如“玄門通奧巧;青鏡察精微。”“雲遊五嶽三山駐足隱玄機情鐘吾楚;觀峙千秋萬代保全銜聖意德沛斯鄉。”“白紙寫真猶寫恨;青山埋骨不埋名。”等等,這些作品工穩貼切,辭情並茂,潛心吟詠,回味無窮。
青鏡觀
青鏡觀中的詩碑長廊
青鏡觀
青鏡觀中的詩碑長廊(局部)
拾階而上便是中殿。中殿給人古色古香的印象和韻味。中殿上方掛著“青鏡山”3個墨色大字殿匾,這塊匾是原青鏡山道觀的殿匾,原道觀被毀時信士將它收藏,青鏡山道觀重建時由信士後裔捐贈回道觀。
殿門上掛著對聯:“喚雨呼風有聲有色;驅邪輔正無慮無偏。”殿中樹立著一尊威武高大的都天糾察雷公神像。殿後門是一圓形拱門,兩邊掛著對聯:“聲隆隆落地千鈞逐雨驚風天上雷神何赫赫;電閃閃加威四海整貪除暴人間公德自昭昭。”
雷公神像左右側設兩分殿,西側殿內供奉著堯帝、舜帝、禹帝的神像;東側殿內供奉著道教三清“靈寶天尊”“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的聖像。
青鏡觀
道教三清“靈寶天尊”“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像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道教學說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三清”是道教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書記載,“道”,天尊居之。老子又說:“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
道教認為,“三清”居住在一個極為遙遠而奇妙的神仙世界裡,並且對無數的其他神祇乃至萬事萬物進行管理,並且監督人類的社會生活。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至於靈寶天尊,為了迎合下層百姓的要求,道教把他授予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當然就是闡釋道家學說的道教始祖老子。
青鏡觀的“三清”聖象,依照傳統道觀的規制,由當地信士專程從南嶽恭迎而至觀內的三清殿中。
青鏡觀
青鏡觀中張掛的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孝圖》
青鏡觀
青鏡觀中張掛的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孝圖》
三清殿中,張掛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忠孝文化也是中國道教文化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道教主張“中”與“心”結合為“道”,“老”與“子”結合為“孝”,不“忠”不“孝”不可為仙。這也符合我國古代先賢“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很好的展示和傳承。
穿過三清殿,來到後殿。後殿又名“三王殿”,雄偉壯觀,兩尊金色石獅殿門前相守。“三王殿”3個鎦金魏碑大字掛在後殿殿門上方的正中央。殿門的對聯是:“祭如在也誠而敬;身既死兮神以靈。”殿中供奉著青鏡山“老三王上聖尊神”的牌位和神像,左邊廂殿內供奉著趙公元帥梨山老母的神像,右邊廂殿內供奉著觀世音娘娘、華佗仙師的神像。
青鏡觀
青鏡山老三王神像
青鏡觀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觀內殿閣相聯,碑廊九曲,古匾高懸,金身粉面,神相莊嚴,道場肅穆,盡顯道觀之儀威。觀院四周山巒擁抱,曲徑通幽,香樟挺拔,綠樹成蔭。西去5公里便是馳名中外的屈子祠,南臨奔騰不息的汨羅江。山靈水秀,觀宇恢宏。董其事者,深諳“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之道,故時邀本土文人雅士,登覽吟詠,又向海內外名家徵集詩聯。經年累月,賜稿者眾。有道是:“青簡丹書,都向此觀呈詩意;鏡花水月,直從空處得玄機。”

發展規劃

新建的青鏡觀,於1998年經汨羅市宗教主管部門登記備案後,成為正規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逐步成為汨羅江沿岸的道教名觀和汨羅市道教的重要活動場所。
道觀自重建以來,管委會進行了多次換屆。2016年換屆時,由信士推選產生的法人代表是黃光力首士,成員有廖雄偉、梁光偉、向發林、楊燦爛、易燦書、何艷。管委會成員及道觀專職人員在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的同時,還積極籌措善款對道觀進行多次擴建和維修,青鏡觀的山門和圍牆也在全面的規劃建設中。青山不老,汨水長流,青鏡觀必將與時俱進,更展雄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