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長劍,武器。1979年出土於大興安嶺大子楊山石縫中,現藏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文物管理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長劍
- 出土時間:1979年
青銅長劍,武器。1979年出土於大興安嶺大子楊山石縫中,現藏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文物管理站。
青銅長劍,武器。1979年出土於大興安嶺大子楊山石縫中,現藏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文物管理站。通長67.1厘米,柄長9.5厘米,最寬5.8厘米,最厚1.3厘米。刃平直,略呈波狀弧線,可見兩側各有三個對應的節尖。中脊起棱,...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秦劍科技 1994年在...
劍的表面多呈青白色,含錫量較高。出土的銅劍為實用兵器,但無使用痕跡,應當是從武庫中取來直接放入俑坑內的。秦青銅長劍是秦代實戰兵器之一,也是秦代科技與製造工藝的集中體現。秦劍加長的原因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
短莖組合柄型青銅劍,是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3世紀期間分布於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西部的東北亞系青銅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關於這類銅劍的研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各國的學者都很重視。現狀 戰國。通長34.8,劍柄7.7,...
青銅鈹 鈹是古代著名長兵器之一,它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裝也”。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
青銅劍是古代戰爭中常用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美稱。這把戰國青銅劍雙面開刃,短莖,長鍔,圓劍首,劍身扁平,刃部鋒利,上端略收;鋒部成尖形,劍格處花紋原鑲嵌綠松石;劍格、劍箍上均有精美紋飾。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
青銅劍,為春秋時期文物。斜從厚格式,附劍鞘,劍身寬長厚重,中央起脊梭,縱貫全身抵峰,其最寬處距格約為劍身長的2/3處,然後兩從主弧(鍔)內收至近劍鋒處再次外凸,然後斜銳內收呈尖鋒,劍鋒兩度弧曲的外形亦稱作兩鍔垂末...
戰國青銅劍,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是古代貴族與戰士佩帶的用以格鬥擊刺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這件戰國時的青銅厚格劍,鋒利刃薄、光澤無銹,鋒利如初。整個造型古樸端秀,劍身脊長與兩刃保持平行,至鋒處...
此展品為戰國文物。長57 cm,寬6 cm,高4 cm。同心圓劍首,與劍身分鑄,莖部有焊接痕跡。劍柄有兩道箍,並嵌有綠松石,部分脫落。圓柱形劍莖,凹形獸面紋劍格,並鑲嵌綠松石,大部分已脫落。劍身包裹一層厚厚的銅綠,只在近尖...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是一件春秋至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至戰國青銅劍通長厘米48.2厘米,身長39厘米,刃寬3- 5厘米。
西漢青銅劍 西漢青銅劍為西漢文物,現收藏於九江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此展品為喇叭座形首,橢圓形莖,雙箍,寬格,隆脊,淺從。中脊自鋒尖至格,鋒、刃均呈三角形,劍身狹長似柳葉狀,雙刃前端略凹弧形。
東周青銅劍 東周青銅劍是一件東周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東周青銅劍通長54.3厘米,身長45.8厘米,身寬4.3厘米。
戰國青銅劍是步頭鎮梅花村陶屋組村民陶世明建房時發現的文物,現收藏於賀州市博物館,三級。 文物特徵 劍柄上有一圓形首,首面內凹,柄上有兩旋,柄圓柱形,格“”形,劍莖中有一脊,兩側鋒利為刃,劍前鋒尖。 文物規格 總長71.8...
春秋晚期青銅劍 春秋晚期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晚期文物,現藏於南京 博物院。春秋晚期青銅劍長48.6厘米,格寬5.4厘米,首 徑3.8厘米。
戰國青銅劍為戰國文物。現藏於安陽殷畿藝術博物館。文物介紹 長:47.3厘米,寬:4.3厘米。春秋戰國時代兵器,圓莖有兩箍,莖側留有范線,凹形劍格,圓形劍首,劍脊筆直,應為越國形制。此劍品相完好,寒氣逼人,劍刃鋒利如初!
這把戰國青銅劍出土於餘杭區吳山鄉,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短臘,斜寬從,厚格呈倒凹字,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圓莖,有兩道箍,劍首鑄飾幾何紋。 這件青銅劍,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劍身中部寬平處為脊,劍格短厚呈倒...
此展品為戰國時代文物,長47.5厘米。該藏品銅質,長臘,斜寬從,脊呈直線,前鍔收狹,鋒利如初,薄格,圓莖。現收藏於安吉縣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時代文物,長47.5厘米。該藏品銅質,長臘,斜寬從,脊呈直線,前鍔收狹...
寶劍(treasured sword),古代兵器,是用優質的材料和獨特的鑄造方法鍛造出的劍,劍刃鋒利。青銅器 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貴族國家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發展與改進就受到格外的重視。這時武器...
蟠螭紋劍是一把戰國青銅劍,長約38厘米。文物特徵 戰國青銅劍,長約38厘米。文物鑑賞 戰國時期劍不僅是兵器,也是古代貴族平時隨身佩帶之物,用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劍身上的蟠螭紋也是戰國時期較為典型的紋樣。
1965年12月,工作人員在墓主人的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發現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中國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春秋越王勾踐劍才...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吳王夫差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平度發現的...
1984年,南陵縣文物幹部在對全縣進行文物普查期間,來到與呂山村鄰近的金坑村,該村一位村民將自己收藏12年的三段銅劍主動交給了普查人員。回到縣城後,文物人員將前後六段殘劍一接對,立即驚呼:完全吻合!在青銅器專家的修復下,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