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鑄造技藝(泥范青銅)

青銅鑄造技藝(泥范青銅),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鑄造技藝(泥范青銅)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我國自新石器晚期,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河北等地出土的早期銅器,有鍛打成形的,也有熔鑄成形的,說明範鑄技術在我國源遠流長,很早就發展起來。 從近年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最初的鑄型是使用石范,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術的發展,很快就改用泥范。在此後長達三千多年的時間裡,在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興起採用砂型鑄造之前,泥范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商代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作為標誌,已經用泥范鑄造銅錛、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和銅鈴、銅爵等日用器具。稍後,以鄭州二里崗作為標誌,青銅冶鑄業開始發達起來。鄭州張寨出土的兩件大方鼎,表明商代中期鑄銅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從單面范、雙面范鑄造,發展到能用多個型、芯組成複合鑄范鑄作重達百斤以上的大型鑄件。

工藝特徵

對於范芯的乾燥、焙燒、裝配,均勻壁厚使它達到同時凝固,預熱鑄型使它能順利澆注等方面,商周時期都已經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工藝,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這種方法,古代工匠們創造出了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樣的曠世珍品。但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泥范鑄造基本上停留。在一次型的階段。直至春秋時期,才用多次型(半永久性泥型)鑄造銅工具(钁)。 用泥范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從唐宋時期起,有很大發展。滄州五代時期的鐵獅,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鐘寺明代的大鐘,都是世界聞名的巨大鑄件。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八記述了兩種澆注大件的方法:一是用多個行爐相繼傾注(千斤以內的鐘),一是用多個熔爐槽注(萬鈞鐘)。這在古代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巧妙而又需要熟練技巧和很好組織協同的工藝措施。泥范鑄造工藝的步驟分為:制模、翻外范、制內范、合范、澆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