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上游下段該區中寧縣和青銅峽市之間,轄區總面積為9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平方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黃河灘涂濕地生態系統。主要保護對象為黃河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黃河鳥島,西夏時期人文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中寧縣和青銅峽市之間
-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 級別:自治區級
- 區域面積:90平方公里(2008年)
- 類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黃河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黃河鳥島,西夏時期人文遺蹟
- 管理單位:青銅峽市人民政府
- 批准時間:1986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氣候,土壤,區域範圍,四圍界限,區域面積,行政村人口,保護目標,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工作,開發利用,科學研究,生態旅遊,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86年,青銅峽水庫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成立;
2000-2001年,申請成立青銅峽水庫自然保護區;
2002年6月14日,通過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12月30日,調整行政區域,保護區工作由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擔負。
地理環境
位置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青銅峽市與中寧縣交界在青銅峽市南30公里處,距國道109線1.6公里,位於牛首山西坡腳下,核心區緊鄰青銅峽市廣武三趟墩村和國營渠口農場,總面積9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7°32′--37°53′,東經105°44′--105°59′。
地貌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自高而低呈現階梯狀分布,形成山地、低山丘陵、緩坡丘陵、洪積扇地帶、黃河沖積平原和庫區6個地貌類型。
水文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境內濕地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有4.2萬畝(28平方公里),有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以及過境黃河水資源,濕地功能的維持與可持續發展主要依存於黃河水資源。
氣候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處西北內陸,屬中溫乾旱氣候區,東部季風區與西部乾旱區域的交匯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攝氏8.3-8.6度,無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土壤
區域範圍
四圍界限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東至黃河東岸長鳴乾渠、南至渠口農場三隊生產路、西至三趟墩村、北至青銅峽攔河大壩。南北長 26.5公里,東西最寬處4.5公里,最窄處1.4 公里。
區域面積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寧夏最大的一片庫區灘涂濕地,規劃保護區總面積19572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5150公頃,占總面積的26.3%,緩衝區面積6023公頃,占總面積的30.8%,實驗區面積8399公頃,占總面積的42.9%。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部分是鳥島,根據2007年數據,鳥島南北長19.8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總面積127000畝(8467公頃),其中包括林地14600畝,沼澤地25000畝,湖泊3600畝,河灘地56300畝,河流水面27500畝。
行政村人口
根據2008年數據,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內行政村人口統計。包括國營渠口農場的7個隊有人口6000餘人;廣武鄉三趟墩7個隊約有2400餘人;旋風槽3個隊3000餘人,以及園林2個隊1000餘人,共有人口1.2萬餘人。中寧縣白馬鄉朱路村、白馬村、三道湖村等4個村約1.5萬人。
保護目標
動物資源
經綜合考察,截止至2008年,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5綱29目59科316種和亞種,隸屬29目59科。其中有魚類31種,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總數的9.81%;兩棲類動物4種,占1.26%;爬行類2種,占0.63%;鳥類231種,占73.1%;哺乳類48種,占15.2%。
屬國家一、二級動物共有38種,其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有:黑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玉帶海鯛、白尾海鯛、大鴇、小鴇等7種;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大鯢、白琵鷺,鴛鴦、大天鵝、小天鵝、荒漠貓、兔猻等31種。
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有38種,寧夏出現的280種鳥類,有180多種都棲息於此。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受到保護的鳥類有7種和亞種,屬於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規定保護的有21種。水庫濕地在候鳥遷徙時期最多可達數十萬隻。
植物資源
截止至2008年,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共有植物49科125屬210種,其中水生植被占52.3%,蘆葦、宮蒲等水生植物遍布於庫區自然保護區內部各濕地,反映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特徵。
保護區還有人工種植的楊樹林,少量枸杞及其它果樹,庫區自然保護區及周邊主要鄉土樹種有:旱柳、沙柳、灌木柳、銀柳、箭桿楊、小葉楊、合作楊、新疆楊、刺槐、榭白等,經濟林有:核桃、蘋果、中寧大棗等,這些樹種大多具有抗鹽鹼特性。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於2007年10月批准成立“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機構為吳忠市人民政府直屬正處級事業機構,由吳忠市人民政府委託青銅峽市人民政府代管,內設辦公室、資源管理科、規劃發展科3個科室,工作人員16名。
管理工作
1)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已建立聯合執法和執法監督的體制,針對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範圍記憶體在的偷捕、偷獵、偷牧等非法行為,加大了濕地保護執法力度。
2)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採取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最佳化濕地植被組成、清淤擴湖、改造棲息地、防治污染等措施,逐步推進水庫濕地恢復與治理工程。重點實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巡護道路工程、保護站點建設、水通道疏浚、鳥類棲息地生境改善等重點工程。
3)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遊,同時,建立濕地生態旅遊管理服務體系和國家級濕地公園,確保對濕地生態保護的投入,促進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和濕地生態旅遊事業協調發展。
4)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全面收回庫區濕地統一管理,截止到2009年數據,無條件收回非法開墾的濕地8.5萬畝,實施了30公里的圍欄工程,退耕還草,恢復原始濕地生態,還在黃河鳥島放置1000多個鳥巢。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在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鳥島濕地南部邊緣處建設濕地恢復實驗站,濕地生態觀測點,為科學研究和保護濕地提供天然實驗室。
在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鳥島濕地中部邊緣處建設保護區巡邏保護道路、科考小徑、棧道,可移動型生態觀鳥台、生態休憩站以及若干個生態系統牌標等設施,開展濕地科考游、生態教育、生態觀鳥、荒野體驗等科考、訪學類生態旅遊項目。
生態旅遊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通過了5-10年的保護與開發建設,它與渠首公園、攔河大壩、108塔、十里長峽、金沙灣、牛首山、黃河生態園共同構築了青銅峽“慈母黃之河遊憩帶”。開發建設庫區鳥島濕地資源對發揮濕地生態功能,發展濕地生產功能,合理利用濕地旅遊、生態休閒。 充分利用小西河水及其周邊濕地,擬打造成“尋夢水鄉”的主題旅遊區域。
生態價值
根據2008年數據,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水域面積4.2萬畝(28平方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一片生態濕地,不僅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淨化空氣、調節氣候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改善環境、控制污染、消除毒物、淨化水質、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為水生生物以及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庫區動植物分布類型多樣,水生生物及鳥類資源豐富,寬闊的水域,肥沃的河灘,濃密的芳草,茂盛的叢林,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濕地生態景觀。不僅為各種魚類提供了生存的家園,而且為各種鳥類創造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棲息地。
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外圍有眾多人文風景資源,北側峽口坐落著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08塔。此古蹟為西夏時期始建,是我國古塔建築中唯一總體布局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還有享有寧夏八景之一“牛首慈雲”之稱的牛首山古寺廟群。眾多的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迫切的需求,建設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對這些地處乾旱地區、自身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人文景觀的保護有著很重要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