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是院黨組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發展趨勢,在知識創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組織結構調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青藏高原所於2003年成立,實行“一所三部”的特殊運行方式,三個部分別設在北京、拉薩和昆明。北京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學實驗基地、學術交流基地、國際交流基地和綜合協調基地;拉薩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學觀測研究的野外基地、國際合作研究的野外基地、西藏高水平科學實驗基地、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基地和西藏科學普及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昆明部的主要功能是青藏高原種質資源保存基地和極端環境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及遺傳資源研究基地。

截至2014年底,青藏高原所全體在職職工248人。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在讀研究生205人,其中碩士生70名、博士生100名、博士留學生35人,博士後30多人。該所設科研有院重點實驗室3個,院重點野外台站5個;2014年1月21日,依託青藏高原所建設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另有加德滿都科教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2003年12月2日
  • 地址:北京、拉薩、昆明等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博士點:3個
  • 碩士點:5個
  • 現任所長姚檀棟
  • 簡稱:青藏高原所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儀器設備,合作交流,科研成就,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科普活動,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02年,路甬祥院長就與德國馬普學會Markl主席達成共識,並提議由中國科學院(CAS)、馬普學會(MPG)和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FG)共同成立一個夥伴計畫(Partner Program),籌劃青藏所建所方案等問題,並在將來共同開展純科學的合作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3年3月3日,中科院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領導班子成員,12月2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復字〔2003〕165號檔案《關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機構編制的批覆》,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
2003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一行西藏考察活動”。
2003年10月,院人教局《關於下達2003年事業編制控制數的通知》(人教字〔2003〕43號)中核定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及北京部的創新崗位編制數。隨後,批覆了青藏所《關於上報創新人員編制組成的報告》。
2003年10月21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30年”學術活動。
2003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發了科發人教字〔2003〕374號檔案《關於成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四個單位的通知》檔案。
2004年,計畫招生18位博士生、12位碩士生,並已經完成了博士、碩士點的申報工作。
2004年8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了“第四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依託青藏高原所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全體在職職工248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美籍學術副所長)、研究員36人、副研究員40人,包括: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百人計畫”入選者18人(藏族1人),國家級百千萬工程5人,優青獲得者3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專職)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科研部門

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科研有院重點實驗室3個,院重點野外台站5個,在此基礎上,推動羌塘(雙湖)高原站和墨脫低地站的建設;2014年1月21日,根據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求,依託青藏高原所建設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另有加德滿都科教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野外台站(5個):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

儀器設備

主要設備儀器
序號
儀器型號
所屬實驗室
1
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IRMS
環境實驗室
2
有機單體-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GC-IRMS
環境實驗室
3
光腔衰盪光譜儀CRDS
環境實驗室
4
多接收惰性氣體質譜儀(HelixMC)
碰撞實驗室
5
電感耦合電漿發射光譜儀(ICP-OES)
碰撞實驗室
6
雷射剝蝕-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LA-ICP-MS)
碰撞實驗室
7
水同位素分析儀(WS-CRDS)
碰撞實驗室
8
碳氫同位素分析儀(CM-CRDS)
碰撞實驗室
9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
碰撞實驗室
10
MIDISherlock脂肪酸圖譜微生物鑑定系統
生態實驗室
11
BiologGenШ多碳源分析儀
生態實驗室
12
IONPGM遺傳基因分析儀
生態實驗室
以上內容截至於2013年3月

合作交流

2015年5月20日,荷蘭屯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UT)信息科學與地球觀測學院(Faculty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ITC)院長Antonie Veldkamp教授和水資源系主任Zhongbo(Bob)Su教授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主任Dara Entekhabi教授等赴青藏高原所拉薩部參觀訪問並進行學術交流。

科研成就

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累計發表SCI論文1353篇(2014年203篇),總被引頻次達15726次。由姚檀棟院士任主席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畫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旗艦計畫,同時獲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支持。
200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92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1項、課題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5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3項、面上項目32項、青年科學基金13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7項,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外來源);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2項。
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科研在研項目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先導專項B,科技部全球變化研究專項2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1項,973課題9項,基金委重大項目2項,重點基金6項,基金委創新群體2項,傑出青年基金5項,優秀青年基金3項。“青藏高原冰芯高解析度氣候環境記錄研究”項目榮獲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專利
專利名稱
申請號
申請日期
第一發明人
一種攜帶型洗浴裝置
200510117697
2005-11-18
易朝路
砂礫採樣裝置
200510123635
2005-11-18
易朝路
融化-再凝結冰芯包裹氣體提取裝置
200420042219
2005-11-11
徐柏青
振盪刨削冰芯粉碎器
200420085832
2004-8-13
徐柏青
粒雪封閉氣泡體積測量儀
200420042220
2004-7-29
徐柏青
一種攜帶型洗浴裝置
200520114624
2004-7-16
易朝路
封閉鑽孔粒雪孔隙氣體取樣裝置
200420086824
2004-7-16
徐柏青
●專著
著作名稱
主編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學科方向
Map of Glaciers and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djoining Regions.
Yao Tandong
2008-3-1
Map of Glaciers and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djoining Regions.
專業著作
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冰川湖泊圖
姚檀棟
2008-3-1
西安地圖出版社
專業著作
Glacier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Yao Tandong
2008
Beijing: Science Press
專業著作
天山造山帶岩石圈結構與動力學
趙俊猛
2005-5-1
地震出版社
專業著作
青藏高原隆升與環境效應
鄭度、姚檀棟
2004
科學出版社
專業著作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5個碩士培養點、3個博士培養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
二級學科博士培養點:自然地理學、構造地質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二級學科碩士培養點:自然地理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生態學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
博士後流動站:地理學和地質學

教學建設

據2016年6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有在讀研究生205人,其中碩士生70名、博士生100名、博士留學生35人,博士後30多人。
獎助學金分配模式:
攻讀碩士期間可享有1200元/月-1750元/月的助學金;攻讀博士期間其助學金3000元/月左右。研究生參加野外工作可享有100元-300元/天的補助;此外還可申請國科大和研究所的各類冠名獎學金。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整個徽標呈正圓形。圓的外層上半部為中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應的下半部為英文“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圖案以冰川、河流等為主要元素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英文簡寫ITP構成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普活動

2016年5月15日,以“走進青藏高原”為主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和北京部同時舉行,來自西藏100多名中小學生和北京40餘名公眾參加了本次活動。
2016年5月15日,納木錯鄉國小20多名學生走進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參加中科院第十二屆“公眾科學日”活動。
2016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開展了“公眾科學日”活動。來自巴松完全國小20名學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2015年10月24日,北京市十一學校20多名師生走進青藏高原研究所開展科普活動。活動當天,學生們首先參觀了中科院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和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實驗室技術人員分別向學生們介紹了實驗室的主要儀器設備的功能和測量方法。隨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員結合歷史資料與古氣候數據,給學生們做了一場關於《象雄文化存在的氣候背景》的報告。
2015年6月1日至4日,北京四中科技實驗班15名學生走進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實驗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2015年5月17日,以“走進高原”為主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舉行,拉薩部通過視頻連線同時進行。活動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和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實驗室、野外台站等科研資源,開展了多種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吸引了大中小學生、中科院院友等不同社會群體參與。

現任領導

姚檀棟:所長,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
謝鵬雲: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主持所黨委工作。
范蔚茗:常務副所長。
馬耀明:副所長兼紀委書記。
趙平:副所長兼黨委副書記。
朱立平:副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