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在青海省青稞主栽區和試驗田中青稞植株倒伏已成為青稞高產、穩產和優質以及品種培育過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青稞比一般麥類根系淺莖稈薄而軟,種植區域環境氣候條件較差,在成熟期容易倒伏,倒伏現象是生產中青稞品種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生產上倒伏現象會使作物的經濟產量下降、秸稈和籽粒品質下降並不適宜機械化收割。這些危害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商品性,進行人工收割又進一步加大了農業投入,增大了農民負擔、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影響了大規模推廣的產業化進程。鑒於此,制定了地方標準《青稞抗倒伏評價技術規範》(DB63/T 1881-2020)。
編制進程
2019年10月,由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申請,青海省農業農村廳歸口申報,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達“關於增補《農村戶廁改造技術規範》等12項地方標準為2019年青海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畫項目的函(青市監函〔2019〕318號)”,批准《青稞抗倒伏評價指標》(2019-ZD-119)地方標準的制定。
該標準立項後,標準修訂小組立即著手進行有關作物抗倒伏方向的青海省內外調研及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查新工作,在大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關青稞抗倒伏方面有關的技術資料,並按制定標準的要求進行分類整理、同時開展了兩年兩點青稞抗倒伏種質的評價試驗,並時刻關注作物抗倒伏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及生產實踐經驗,為科學制定標準奠定了良好基礎。
該標準的編制工作從2017年3月份開始,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所專業技術人員研製《青稞抗倒伏評價指標》標準。
在擬訂標準編制工作進度後,2017年-2018年在西寧和海晏縣開展了青稞抗倒伏指標篩選試驗,以從與其它作物抗倒伏特性密切相關的23個性狀中篩選出同青稞抗倒伏特性密切相關的指標。2018年圍繞該指標對抗倒伏評價指標進行了進一步驗證。制定小組通過認真研究討論,提出了制定提綱,決定了制定規程的框架。
2018年7月,起草人員認真查閱了標準制定的有關檔案,對標準的格式、內容、術語表達方式等進行了深入學習,嚴格遵循《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檔案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1.1-2020)所規定的標準編寫要求起草了“青稞抗倒伏評價指標”修訂初稿,2020年3月,起草小組成員對標準的草案進行了數次修改,形成了徵求意見稿。2020年6月完成徵求意見工作,廣泛徵求了青海省來自標準化信息管理、生產、科研和推廣單位的相關專家的意見,專家從規範編寫的格式、專業術語的套用、試驗設計的合理性等提出了多項修改意見,在此基礎上,對專家的意見進行了梳理匯總,並按照提出的初審意見,對標準進行了認真修改後形成了送審稿。
2020年12月9日,地方標準《青稞抗倒伏評價技術規範》(DB63/T 1881-2020)由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1年1月1日,地方標準《青稞抗倒伏評價技術規範》(DB63/T 1881-2020)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白羿雄、姚有華、吳崑崙、姚曉華、謝德慶、安立昆、李新、侯萬宏。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檢測設備 | |
---|
5 田間鑑定方法 | |
---|
6 抗倒伏評價 | |
---|
7 鑑定記載表格 | |
---|
附錄 A(資料性)青稞植株倒伏級別記載表 | |
---|
附錄 B(資料性)青稞抗倒伏指標數據記載表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青稞抗倒伏評價技術規範》(DB63/T 1881-2020)規定了青稞抗倒伏的術語和定義、檢測設備,鑑定方法、抗倒伏評價指標等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青海省青稞種植區青稞品系鑑定、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時使用,同時適用於各級農業部門科研教學及推广部門參考。
引用檔案
DB63/T 242 農作物品種中間試驗技術規程 DB63/T 923 綠色食品青稞生產技術規程 |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青稞抗倒伏評價技術規範》(DB63/T 1881-2020)的實施,規範了青海省的青稞抗倒伏指標評價技術體系,有利於促進青稞良種選育進程和有色青稞的產業化發展,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進一步提升青稞市場競爭力和生產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