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瓷蓮花盞托
- 館藏地點:蘇州博物館
- 所屬年代:五代
- 類別:瓷器
五代越窯時期設計的青瓷蓮花盞托,以蓮花作為裝飾設計主題,這與當時佛教興盛有關。。文物歷史五代青瓷設計多維為素麵,主要靠造型的多變和青釉的淡雅溫潤取勝,越窯的釉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詩人常用“古鏡破苔”、“嫩荷涵露”、“千峰翠...
這件(組)器物實際由茶盞、茶托兩件組成,高6cm、盞口徑9.8ccm、托口徑15.5cm;盞中心刻蓮蓬,往上是蓮瓣;托內也飾以蓮瓣紋。釉色瑩潤,青中閃黃,開小紋片。構思巧妙,頗似一盞蓮花燈。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及閩、贛等地出產的青瓷器中,已有茶盞、茶托(盤)相配套的用法,這裡的茶托中心下凹,周圍...
南朝青釉盞托,這件(組)器物實際由茶盞、茶托兩件組成。盞中心刻蓮蓬,往上是蓮瓣;托內也飾以蓮瓣紋。釉色瑩潤,青中閃黃,開小紋片。構思巧妙,頗似一盞蓮花燈。文物背景 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及閩、贛等地出產的青瓷器中,已有茶盞、茶托(盤)相配套的用法,這裡的茶托中心下凹,周圍有突起的托圈,...
養心悟性、人生哲學融為一體,“吃茶去”成了禪林法語,使茶與禪在精神上達到互通而“禪茶一味”。寧波是“海天佛國”,唐僧鑒真由明州東渡日本,日僧最澄來天台山研究佛學,並帶回茶籽傳播到日本。可以說,是唐代的禪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絕當時的越窯青瓷工藝,催生了這精巧絕倫的“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
五代越窯青瓷蓮花碗,瓷器,五代吳越國錢氏秘色窯(“秘色窯”即“越窯”)燒造,奉至蘇州虎丘雲岩寺塔供佛器物。1956年維修蘇州虎丘雲岩寺塔時,從塔內出土,現藏蘇州博物館。工藝特色 通高13.5厘米,口徑13.8厘米。此碗是一件越窯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稱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絕倫,出類拔萃。蓮花...
秘色瓷始燒於唐、五代和北宋初期,五代時吳越王錢氏建國,在浙江上林湖置官監窯燒制青瓷,被列為宮廷供品,庶臣不能使用。1995年,上海召開了“國際秘色瓷研討會”,全國各地“秘色瓷”精品雲集上海,蘇州博物館的這隻蓮花碗被專家一致認為是五代越窯青瓷精品中的代表作,稱得上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現藏於...
越窯荷葉盞托,通高:6.6厘米,口徑:11.8厘米,底徑:6.6厘米。1975年浙江寧波和義路唐碼頭遺址出土,為唐時茶具。盞的造型猶如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腹部壓印五棱;托似一舒展荷葉,四邊微微捲起。全器通體釉色飽滿青翠,滋潤而不透明,是越窯青瓷精品——秘色瓷中代表作之一。
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為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
中國420~589年南方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燒制的青瓷。這個時期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青瓷生產已有較大的發展。建鄴 (今南京 )、京畿附近的京口(今鎮江)和太湖地區出土青瓷數量最多,質量最佳。常見的器形有小碗、深腹敞口碗、盤、盞、杯、盞托、缽、水盂、盤口雙耳壺、雞頭壺、平底...
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為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
主要生產青瓷,有碗、盤、壺、瓶、罐、杯、盒、盞托等。造型別致,富於變化,有球形腹、瓜棱腹、竹節頸、寶塔蓋、如意形耳;口有撇口、斂口、葵口、坦口、喇叭口;底有挖足、臥足、假圈足、平凹底、環形底等。胎骨趨向堅硬、細薄,呈白中泛灰色。釉色以淡青色薄釉為主,部分呈灰綠色,釉層勻淨、細潤,...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三足小香爐/44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鷹首蓋罐/45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蓮紋弦口壺/46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盤口唾壺/47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灶/48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蓮瓣紋蓋罐/49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蓮花盤/49 南朝(420-589)洪州窯青瓷蓮紋托盞/...
汝窯一般都是小件器,器物種類有盤、碟、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大多數滿釉支燒,器物通體滿釉,僅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呈白色。少數器物有銘款,所見有器底刻"奉華"和"蔡"兩種。歷史記載 汝窯青瓷...
覆蓮式足 覆蓮式足是足式之一,以裝飾方法命名的器足。名稱由來 在高圈足上或捏塑或刻劃或描繪裝飾覆蓮瓣紋,因形似倒置的蓮花而名。形態特徵 流行於晉至宋遼時期,多配以熏爐、扁體罐、蓮花尊、盞托等;常見青瓷器。
北方耀州窯青瓷 1984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銅川工作站在對黃堡鎮耀州窯遺址進行1萬平方米的發掘工作中,獲得了唐至元代的陶瓷碎片達百萬片以上。其中:最重要的發現當屬五代層出土的相當豐富的青釉瓷殘件,且可以復原的為數不少。青釉瓷有盤、碗、杯、盞、盞托、套盒、瓶、壺等,胎體較薄、造型秀雅、工藝...
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
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為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
青瓷鎏金觀音像 /15 越窯四系盤口瓶 /15 雙魚瓶 /15 鳳首倒流瓶 /16 青釉執壺 /16 青釉蓮瓣盞托 /16 青釉雞首龍柄壺 /16 青瓷雙鳳紋大碗 /17 龍泉大盤 /17 豆青釉小碗 /17 龍泉窯碗 /17 龍泉窯穿帶盤口瓶 /18 黑釉三系罐 /18 龍泉窯刻花賞瓶 /18...
其貌似沉寂端莊,闊額長耳,身披袈裟,衣紋流暢,半跏坐於長方形座上,左足下踏著蓮花台。右手持一寶珠,左手置於膝上。 [19] [宋]銅地藏佛像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徑13.9厘米,盞托高6.6厘米,底徑9.3厘米,通高13.5厘米。1956年在蘇州虎丘雲岩寺塔第三層發現。這件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
有的執壺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盤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蓮花瓣形;盞托做成荷葉形;蓋盒小巧,蓋與盒子母口相合,蓋面刻劃有簡單的花紋等。這些器物的造型均與唐代金、銀器皿有著密切關係。從上述越窯青瓷的器形演變以及食用器物種類的不斷增多,可以看出金、銀器皿正在逐漸為瓷器所替代,故陸羽《茶經》里才有“邢...
1979年,已挖掘兩座龍窯基址,揭露面積439平方米,出土青瓷器和窯具2917件。其中,產品有青釉和褐釉兩大類,器類有罐、壺、缽、盆、盤、碗、盞、碟、杯、硯等多種,圖案有蓮花、牡丹、薔薇、柏樹、寶相花等,水波紋居多。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之“洪州瓷褐”。1994年12月,國家文物局一次性下撥洪州窯...
隨葬品有影青瓷盞托1件、白瓷折腹小碟1件、小碗1件,唐、北宋時期銅錢13枚,蓮花座小塔形頂石墓幢頂1件。碟、碗為龍泉務瓷窯燒制。墓中還發現了大型活動關節木偶人2軀,男、女各一。女像僅存殘肢。男像為柏木圓雕,高約1.4米,全身由17個部件組成,關節部用榫軸套等相連,可自由活動,木像胸腹用圓木鑿成...
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結晶釉正是宋人的創舉。宋代定窯的印花、耀窯的刻花是瓷器裝飾手法的新貢獻。唐、五代時期窯工們創造的越窯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
元 龍泉窯青瓷麒麟送子形水注 元 鈞窯玫瑰紫窯變釉碗 元 青花魚藻蓮花紋罐 元 青花荷塘鴛鴦紋玉壺春瓶 元 青花海水雲龍紋罐 元 釉里紅穿花鳳紋玉壺春瓶 明 龍泉窯青瓷葵口刻劃花紋盤 明 龍泉窯青瓷刻劃花卉紋碗 明洪武 青花纏枝菊花紋玉壺舂瓶 明洪武 琴由里紅花卉紋盞托 明永樂 青花海水葡萄紋盤 明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