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組建於2009年,2012年獲批建立,依託單位為青海師範大學。主管單位為青海省科學技術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Qingha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 
  • 成立時間:2012年
  • 機構地址:青海省西寧市
  • 主管部門:青海省科技廳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機構領導,

研究方向

(1)高原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
(2)高原現代環境過程
(3)高原生態系統變化與自然保護
(4)青藏高原水資源管理與理論

發展歷史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於2012年獲批建設,主要由釋光測年室、環境本底同位素等 11 個功能實驗室和青海湖高寒濕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試驗站構成,2018年野外站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科研條件

實驗室用房面積約4700 m,共有科研設備2000多套(台),總值近3300萬元。此外,在青海湖東岸小泊湖濕地和北部沙柳河河源區瓦顏山濕地建成兩處野外觀測試驗站,試驗用地面積約50畝,並配備野外試驗用房面積近600 m。
實驗室共有專兼職研究人員48名,三分之一具有海外學習背景,博士比約75%。博導15人,碩導26人;教授2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青海省高端千人計畫入選者10人,青海省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11人, “135”人才8人。多支團隊入選省部級支持計畫, “青藏高原水文水資源”團隊入選青海省高端千人計畫創新團隊。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長江學者1名,國家萬人計畫2人。

科研成就

實驗室近年來共承擔項目近百項,經費3426.4萬元,重點探討探討青藏高原水循環關鍵過程與規律、全球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文明興衰、生態水文和水資源的影響研究,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持。國務院扶貧辦重大任務評估項目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國家社科基金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及春暉計畫7項,青海省套用基礎研究計畫、青海省自然基金項目、青海省社科項目等青海省省級項目45項;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項目等其他部級項目7項。共發表學術論文240餘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13項,其中國家級1項(參與)。
實驗室擁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區域經濟學2個跨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實驗室學科隊伍中現有博導15人,碩導26人;具有博士學位30人;碩士學位的有12人;教授2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3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29人。有海外學習培訓經歷教師1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青海省高端千人計畫入選者10人,青海省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11人, “135”人才8人。 2017年實驗室共獲得各類項目總計33項,獲批總經費達到1294.8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1項。2017年共發表論文65篇,其中SCI收錄的論文7篇,EI收錄的論文4篇,CSSCI收錄的論文4篇,中文核心(CSCD)收錄論文36篇;登記省級成果5項,授權專利1項;獲準發布省級地方標準2項,出版專著2部。

人才培養

實驗室主要依託學科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省級重點學科的地理學、生態學。基於學科及地域特色,實驗室主要進行高原環境效應與全球變化、高原現代環境過程、高原生態系統變化與保護和青藏高原生態水文與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完整的人才培養和學位授權體系;現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自然地理學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自然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培養碩士生近200人,博士生37人。

機構領導

實驗室主任為青海師範大學曹廣超教授,副主任為陳克龍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南京大學鹿化煜教授,副主任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馮起研究員。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曹廣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