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安多藏族服飾是青海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海南藏族自治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安多藏族服飾
- 批准時間:2013年11月25日
- 遺產級別:省級
青海安多藏族服飾是青海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海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安多藏族服飾是青海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傳承保護 2013年11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印發《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青海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青政[2013]75號)》,青海安多藏族服飾被列入青海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安多藏服 藏族文化,安多藏服。安多藏服是縣境藏族傳統服裝,款式為寬領、肥腰、長袖、下擺長拖地面,無紐扣,男女都喜歡穿羊皮藏袍。就其質地講,分羔羊皮藏袍和老羊皮藏袍,但二種藏袍式樣基本相同。男女藏袍在邊飾上有明顯區別。一般縫製一件中等身高的男女藏袍,要用7張老羊皮或40張羔皮。
安多女裝,指現青海、甘肅和四川省阿壩地區的婦女服裝。皮袍多在肩部、下擺和袖口飾以依次排列的約10厘米的黑、紅、綠、紫渚色條,其邊飾亦多藍、綠、紫、青、橙、黃、赤等顏色,依次遞增構成五彩色帶。布袍與皮袍一樣,注重用較寬的水獺皮或織錦緞做邊飾。此裝配以鞋靴、狐皮帽、彩綢腰帶,再佩戴上金玉...
安多女人 安多女人:以甘肅甘南、青海黃南、果洛女人為代表的安多女人,是藏族女人中的模特。她們體形普遍高大豐滿,是天生的“衣架子”。她們追求服飾的美麗,對款式、形制、面料等研究頗深。
卓倉藏族 從藏文詞意來分析,“卓倉”這一名稱是由海喇嘛桑傑扎西的原籍舊稱而來。清代藏族史書《安多政教史》中也認為卓倉地名緣海喇嘛桑傑扎西而來,“因為他是卓窩壠瑪域地方的人,故稱為卓倉”。卓窩壠瑪域即今西藏山南洛扎縣普曲地方。“倉”在藏語中有“人家、種姓或者動物窩”等意思,如“青倉”(住戶)、...
2004年撤銷原區建制,成立祁豐藏族鄉。文化 語言 祁豐東納的藏語屬現代藏語三大方言之一的安多生活方言之列,同時這裡的藏語中至今仍保留著好多的吐蕃王國時期、或者說是古代藏語中的語素成份。當然,從唐代以前,他們從青藏高原到沙州、瓜州二州近三百年,而後移居肅州南山的“三山口”一帶長期和鄰近的漢族地區往來頻繁...
三十九、長男長女不外嫁90 四十、巴艾90 四十一、出門生育90 四十二、月子草90 四十三、旁色90 四十四、男歸父女隨母91 第五章 飲食·餐具92 一、糌粑92 二、辣子尕勺93 三、博圖93 四、圖巴93 ……第六章 藏族服飾冠履 第七章 喪葬和禁忌習俗 第八章 娛樂習俗 第九章 舞蹈 第十章 建房習俗 ...
藏族牧區定居化的模式及其面臨的困境 甘南藏區牧民定居點人住滿意度調查 三、婚姻、家庭與民俗 從遊牧到定居的藏族婚姻家庭變遷——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牧民定居點為例 淺談澤庫牧民的婚姻家庭生活 甘南瑪曲藏族傳統服飾及其變遷 尕巴舞及其象徵意義 四、教育與法律 甘南州牧區基礎教育現狀、困境及其建議 制約青海省藏族...
二、服飾 三、居住 四、交通 第四章禮儀習俗 一、婚姻 二、生育 三、喪葬 四、行為習俗 第五章歲時習俗 元旦 春節 宗教節日 娛樂節日 第六章社會習俗 一、部落 二、家庭、家族 三、姓氏、稱謂 四、民間信仰 藏族篇(下)安多地區 第一章生產習俗 一、手工業 二、農作物種植業 三、畜牧業 四、商業貿易 五...
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區的人自稱為“堆巴”,後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衛巴”,居住在西藏東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稱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稱為“安多哇”。“巴”、“哇”藏語意為“人”。藏族他稱亦很多...
《青海黃南藏戲》是2007年4月1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曹婭麗。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田野調查與研究的成果。書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安多藏戲的重要支系——黃南藏戲的歷史與現狀、演出劇目、民間戲班特有的演出形式與藝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舞台藝術特徵等,進行了詳盡而細緻地描述。同時把藏戲藝術的發展放在...
2014年11月11日,藏族民歌(藏族酒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編號Ⅱ-115。歷史淵源 藏族酒麴廣泛流傳於青海藏區,是全國藏區影響較大,流布廣遠的民間藝術,是青海藏族民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藏語稱“勒”。是安多藏族人民在慶祝、娛樂、聚會的時候要唱...
年發放高齡補貼為8.9萬元。交通運輸 道幃藏族鄉境內有省道臨平公路穿過,境內主要有白(莊)道(幃)南路和白(莊)道(韓)北路2條鄉級公路。文化歷史 地名由來 道幃,藏語,意為“帳篷石頭”,因道幃河灘有塊酷似帳篷的大石頭而得名。風景名勝 道幃藏族鄉境內有安多塔、五山池、安崗瀑布等旅遊景點。
藏繡根據其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地區差異等可分為安多 藏繡等多種派系,其中“海南藏繡”主要分布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地區和共和盆地為主的農業區,2010年被列入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的家鄉,每戶人家都會藏繡,每個人都是小時候看著媽媽奶奶怎么繡,邊看邊學就會了。”才讓措告訴記者,很多年之前...
在青海省門源縣以珠固、仙米地區為主的藏族,在民間被稱為“華熱”,即英雄的部落或英雄的地區之意,自稱華熱嘎繞,即白色的英雄之部。根據地域、語言、習俗等方面來說,華熱屬於安多藏區(即青海湟水以北的樂都北山、互助、大通、門源等縣藏區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張掖東部馬蹄、皇城區、天祝縣及永登、古浪...
服飾 藏服 安多藏服是縣境藏族傳統服裝,款式為寬領、肥腰、長袖、下擺長拖地面,無紐扣,男女都喜歡穿羊皮藏袍。就其質地講,分羔羊皮藏袍和老羊皮藏袍,但二種藏袍式樣基本相同。男女藏袍在邊飾上有明顯區別。一般縫製一件中等身高的男女藏袍,要用7張老羊皮或40張羔皮。老羊皮藏袍 把鞣製好的老羊皮縫成藏袍,...
貴南藏繡擁有平針、纏針、套針、跳針等十餘種針法,其中民族服飾刺繡以纏針、平針為主,套針、跳針等主要在佛教唐卡和寺院柱簾飾上採用。雖然貴南藏繡的針法不如蘇繡等多,但是,以貴南藏繡獨特的針法繡制而成的藏族安多農區婦女服飾是藏族眾多服飾文化中最絢麗奪目的一種,自成一體,成為草原上的一枝奇葩。價值 ...
“卡力崗”是藏語山名,地處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南,是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諸山組成的一個山系,這裡分布著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3個行政鄉。卡力崗地區居住著一支使用藏語安多方言、生活習俗同於藏族卻又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的特殊族群,卡力崗人,是多民族地區文化調適、整合的產物,也是文化...
事實上,即使牧區或農區本身也各有差異,豐富多彩,像康巴的牧區和安多的牧區其服飾就有顯著不同,更多的表現在裝飾品及其佩戴的方式上,其繁複、絢麗與貴重令人眼花繚亂。比如在康巴最常見的女式藏袍是長及腳踝、顏色深沉並鑲有一段水獺皮的呢制袍子,裡面是紅色的立領斜襟襯衣,邊鑲金底彩繪錦緞,以及環繞腰肢的一...
年都乎寺,藏語稱“年都乎噶爾扎西達吉林”,意為“年都乎吉祥興旺洲”。位於青海省同仁縣治北1公里的年都乎鄉政府所在地北山腳下。據《安多政教史》記載,年都乎寺由丹智欽初建,第三世夏日倉根敦赤列(1740一1794)時期成為隆務寺屬寺。年都乎寺簡介 此後,應當地僧俗之請,由隆務寺堪欽活佛根敦嘉措任該...
藏族傳統上將其居住地域分為“衛藏”、“安多”和“康”三大區域,“康藏”、“西藏(衛藏)”它們二者既是方言區,也是歷史地理區劃。雖在整體上存在共性,但因地理環境、經濟類型、歷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二者的歷史傳統、文化面貌、社會形態乃至風俗民情等均存在差異。“康”是指康巴地區,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17、《探析藏族傳統官職囊索的歷史演變》,《中國藏學》,2016年第1期。19、《五世達賴喇嘛頒給三世拉莫·夏茸尕布三份鐵券文告之翻譯和解讀》,《西藏檔案》,2016年第2期。20、《青海湟水流域傳統藏族服飾系列(一)---塔爾寺六族婦女頭飾》(1—5輯:圖文並茂)一文,發表於《中國西藏》(漢、英文版)2018...
當地的藏族居民已經喬遷到藏族部落村莊,一頂頂黑色的牛毛氈帳篷、一座座藏式小院在村莊中錯落有致,遊客可以了解、體驗藏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欣賞藏族服飾、歌舞,同時能夠了解到神聖的熱貢藝術,欣賞到唐卡的製作過程。景區內還設有博物院、奇石館、湖濱休閒娛樂廣場、魚雷發射塔、民族帳房城、橫渡青海湖紀念館,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