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榮譽
青得里鎮始終堅持三個文明建設一起抓,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近年來,全鎮先後有4個機關部門站所被評為自治州級文明單位、7個村隊被評為自治州級文明村隊;8個機關站所被
博樂市命名為“民眾滿意”站所、17個村黨支部被博樂市黨委命名為“五個好 ”農村黨支部。青得里鎮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自治區雙擁模範先進集體、自治區級文明單位、自治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城鎮建設
“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00萬元,是前十年的總和。實現了鎮區域中心集中供熱,統一供水;中心校教學樓、文化司法綜合樓、衛生院門診樓、客運招呼站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新建公共綠地面積6000平方米、鎮區域中心廣場、道路100%實現了硬化鋪油、架設路燈18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基本實現了城鎮美化、綠化、亮化,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功能不斷完善,基本滿足了民眾入學、就醫、安全用水、取暖、交通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十五”期間,完成鄉村道路硬化改造 30公里,民眾出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 %以上;農網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牧區牧民100%實現了定居或半定居,牧區定居點廣播、電視網路開通,牧民可以正常收聽廣播、觀看
電視節目;村村建有文化室,文化娛樂設施日益完善,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95%以上的村隊建有衛生室,基本滿足了民眾的小病救治需求。
特色經濟
2007年,青得里鎮經濟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全鎮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73億元,較上年增長15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87元。
(一)種植業喜獲豐收
科技興農力度進一步加大,秋翻冬灌、秸桿清理、殘膜回收、深層施肥、病蟲害防治、領導幹部領種示範田等各項措施成效顯著。經測產,全鎮棉花皮棉單產達122.4公斤、
玉米1002.5公斤、
甜菜4181公斤、
小麥425公斤,作物單產較上年都所提高。預計,今年,全鎮種植業總收入將達到 萬元,比上年增加 萬元,種植業實現人均增收70元。
(二)畜牧業發展迅速
積極推廣畜牧業科學實用技術,全面落實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和興邊富民項目進一步加大了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投入建設資金達300多萬元,
畜牧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預計畜牧業占農業總收入的比重將達到32%,比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依託畜牧業將實現人均增收100元。
(三)二三產業蓬勃發展
依託城郊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多種經濟協調發展,形成了運輸、加工、儲藏、銷售、服務等多種產業並寸的發展格局。截止目前,全鄉登記註冊個體工商企業846個,實現經營收入2500萬元,依託二三產業實現人均增收190元。 (四)勞動力轉移增收工作成效顯著
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逐步形成了組織化、規範化、制度化的良好格局,已發展成為促進農牧民增收的亮點。今年以來,我鎮先後組織585人參加了
汽車駕駛、烹飪、
美容美髮等專業技能培訓,累計輸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350人次,其中長期轉移輸出1950人、季節性轉移輸出270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820人次),實現創收1171萬元,人均增收150元。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巴爾虎布里亞特和衛拉特三種方言。博爾塔拉境內的察哈爾蒙古原講內蒙古方言,因西遷與衛拉特蒙古(主要是土爾扈特蒙古)長期相處,語言相習,除少部分口語發音略有不同處,已普遍講衛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文和托忒
蒙古文兩種,博樂的
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他們現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民俗民風
宗教信仰 蒙古族最早信奉薩滿教,從
元朝開始信仰藏傳
佛教。藏語把僧人尊稱"喇嘛"(意為上人、師傅),因此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蘭教。
衣食住行 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民族傳統食品有奶製品、抓飯、烤全羊、牛羊肉、
烤羊肉串、烤包子、饢、油炸食品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交通的發展,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除了喜歡食用牛羊肉之外,他們也開始食用魚蝦等海味品,其飯菜的花樣也變得豐富多彩
傳統節日
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小年和
春節。農曆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稱為小年。蒙古族把春節叫大年,也稱白節。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麥德爾節,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廟會。信仰伊斯蘭教的
維吾爾、
哈薩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還有卡巴克節,回族還有聖紀節。
婚俗禮儀 婚俗是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蒙古族的婚禮儀式繁多,婚禮須經說媒、相親、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式,極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舉行婚禮之前要舉行"尼卡"儀式。這種儀式由阿訇(神職人員)主持。
傳統娛樂 蒙古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有賽馬、
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凡喜慶節日、宴會,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異常豐富,有《牧歌》、《習俗歌》、《諺語歌》、《思親歌》等。民歌分"長調"和"短調"兩類,彈唱時使用一種叫"托布秀兒"的彈撥樂器,發音獨特,聲調悠揚。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節奏歡快,舞步輕盈。民間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開勒》、《崩崩爾腔》、《奧里克特克》和《沙吾爾登》等最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維吾爾族歌舞輕鬆愉快,自由活潑,主要是手臂和腳腿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舞蹈姿勢沒有定式,隨意變化,"麥西來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樂器有十幾種,常見的"熱瓦甫"、"都他爾"和"達甫"(手鼓)等。哈薩克族最著名的民間說唱藝術是阿肯彈唱,通常由一人或兩人邊彈冬不拉邊演唱。最為常見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刁羊和姑娘追。"花兒"是
回族人民獨有的民間歌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