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文化館

青川縣文化館前身是青川縣民眾教育館,成立於民國32年(1943)冬,下設教導、娛樂、庶務。每值寒暑假期,組織師生宣傳新生活運動和教唱抗日歌曲等。解放後,青川縣人民政府接管民眾教育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川縣文化館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元縣平安路2號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500畝
  • 開放時間:夏季:6:30-20:00冬季:7:00-19:00
  • 著名景點:文化館
簡介,主要職能,發展概況,

簡介

1950年6月,籌建青川縣人民文化館,11月正式成立。1954年4月,更名為青川縣文化館(丙等館),館設美術宣傳組、文娛輔導組、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辦公室。1968年,納文化館於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9年3月,復名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文化館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股級,編制為7人 ,現有職工10人,其中正式職工7人、臨聘人員3人。下設有辦公室、美術培訓室、綜合培訓室、音樂培訓室、民眾文化培訓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主要職能

一、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創作、表演和?>展覽等活動;
二、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民間藝術資源;
三、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調查研究,編撰民眾文化藝術書刊、資料,建立、健全民眾文化藝術信息網路;
四、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交流;
五、組織開展民眾文化藝術培訓和民眾文化藝術隊伍、骨幹的輔導,為基層文化機構提供文化藝術配送服務;
六、加強對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工作的指導,促進基層民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發展概況

青川縣文化館自成立以來,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創作、書法美術和攝影人才,為青川的文化事業留下了寶貴的文獻和影像資料。在豐富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的同時,文化館還收藏了大量的木雕、石雕、根雕、刺繡、藤竹編織和紙活焰花等民間藝術品。但是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文化館辦公和業務用房全部垮塌斷裂,所有的文獻、影像資料、民間藝術品被埋廢墟中均未搶救出來。“5.12”地震發生後,雖然館舍垮塌被迫閉館,但我館職工在大災大難面前沒有畏懼和退縮,我們用“送文化下鄉”等各種方式深入到受災民眾安置點、抗震救災官兵居住點為廣大官兵、受災民眾義務演出數千場,極大地鼓舞了受災民眾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震後在浙江人民無私的援建下,新的文化館於2009年竣工落成並交付使用。新建的文化館現代化設施設備一應俱全,開設了美術培訓室、綜合培訓室、音樂培訓室、民眾文化培訓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業務視窗,同時又聘請了一大批文化戰線上優秀的、資深的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士作為文化館的專業培訓教師,開設了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攝影、文學等專業培訓班,培訓次數近五十餘次,培訓人數近兩千餘人。為豐富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青川縣文化館還開展了百場廣場文化活動、紅歌合唱隊、中老年健身舞、太極拳、戲曲、曲藝沙龍等民眾文化活動,開展民眾文化活動近六十場,參加人數近一百餘人,每場廣場文化活動觀看的民眾近千人次。2011年2月,國家財政部、文化部出台了《關於推進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文化館開放的內容與項目,對文化館的工作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內涵。青川縣文化館積極把這一精神要求落到實處,在今後將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等各項工作,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其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