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結構,歷史,景觀,
結構
青嶼汛 位於揭東區地都鎮青嶼村。城汛前臨榕江,該地孤峰突起,高約40米,山勢陡峭,狀如臥獅,與南岸象山並峙,故有“獅象守海口”之稱,《揭陽縣誌》載:“青嶼汛在縣東六十里,順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建,設撥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防守兵44名,巡船一員,城樓三間,敵樓二間,官署三進,並大小營房共二十七間。” 城汛全部用貝灰三合土夯築城牆,周長360米、高5米、厚1.2米。設有大小相等東西南北4門,門高2.1米、寬1.6米。東門建有更樓一座,居高臨下,能眺望東南海面。西門在青嶼村。南門與對岸石井炮台的北門相望。北門通向青嶼村的張厝後圍,是民夫出入門戶。汛內城牆築有高6米、寬1.5米的通道。城西南建三進官署一座,是把總、外委公幹及家屬居住區。官署兩廂有18間營房。城西南外牆建有哨房3間,城南門外20米處築有約百米長的跑道,每10米處有長3米、高1米、寬1.5米的平埕,是昔時旋轉大炮炮座的車道。
歷史
據《潮州府志》載:“青嶼炮台一座,營房一間,設炮八位,康熙八年建。兵四十四名,巡船一隻,配兵十六名”。8門火炮直至1957年村民建房時才被挖出。 明末清初因海寇常侵掠榕江兩岸鄉村,窺襲縣城。清地方政府為防禦海寇入侵,遂在青嶼獅山建了青嶼汛城,據《揭陽縣誌》載:“青嶼汛與潮陽石井炮台相峙,出口即南海,進口二十里是南北炮台,潮陽門辟司在其西,為南北炮台之門戶”。故青嶼在清初就是揭陽的軍事要地。
景觀
遺址所在地獅山,前臨榕江,孤峰突起,山勢陡峭,狀如臥獅,與南岸潮陽石井象山並峙,人稱“獅象把海口”,山上風景宜人,有古楹聯、獅喉井、獅球石、鎮關古榕等。海鮮特產青嶼蟹即產於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