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等教育史:現代卷》的編修工作開始進入“快車道”。那時正值“非典”肆虐的特別時期,但卻在某種意義上“成全”了大家的工作——因為“非典”,交通空前“暢通”,公車上幾乎沒有乘客,也因為“非典”,各家檔案館裡,好像也只有我們幾個退休“下崗”的老教授,在非常清閒非常自由地翻閱各種各樣的檔案材料,絲毫沒有通常會遭遇到的種種非難種種限制。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島高等教育史:現代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劉增人 王煥良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7206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青島高等教育史:現代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青島高等教育體制的奠基: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時期(1905-1924年)
第一節 清朝末期和德國侵占初期的青島教育
一、縣學、書院、衛學、學塾為一體的傳統封建教育體制
二、教會學校的創辦
三、新式學堂初創
四、職業教育興起
五、同盟會在青島的辦學活動
第二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創辦
一、殖民地經濟與社會形態
二、“獨立的文化政策”的出台
三、建立“華人學校的計畫”
四、中德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談判
五、商定《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章程》
第三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辦學模式
一、校址與校產
二、科系與級次
三、生源與師資
第四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影響
第五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閉校後的青島教育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國人、民間辦學模式:私立青島大學時期(1924-1929年)
第一節 青島收回前後的社會環境
第二節 社會各界籌備私立青島大學
第三節 中國人在青島創辦的第一所大學開學
第四節 私立青島大學的曲折發展
第五節 私立青島大學被迫停辦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師模式的創辦:國立青島大學時期(1930-1932年)
第一節 國立青島大學的創建
一、選址青島籌措辦學
二、功勳校長——楊振聲
第二節 院系行政設定與場館建設
一、院系設定
二、行政設定與經費來源
三、圖書館和體育場建設
第三節 各院系課程建設
第四節 魅力青島名師薈萃
一、聞一多、粱實秋與沈從文
二、黃際遇、湯騰漢與傅鷹
第五節 學生錄取與《學則》的頒布
一、學生來源與錄取
二、《學則》的頒布
第六節 教學獨具特色科研穩步提高
一、教學特色鮮明
二、科研穩步提高
第七節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一、校園內的學術活動
二、校園內外的文體活動
第八節 兩年三次罷課鬥爭
一、初次罷課學運序曲
二、南京請願要求抗日
三、反對學則驅逐教授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師模式的延續:國立山東大學時期(1932-1937年)
第一節 兩任校長
一、趙太侔校長
二、林濟青校長
第二節 院系行政機構調整與場館建設
一、院系調整
二、行政機構調整與經費來源
三、場館、設備建設
第三節 院系發展與課程設定
一、文理學院
二、工學院
第四節 教師隊伍的充實和完善
一、學者、作家相得益彰
二、成就傑出的理工科專家
第五節 招生與學業完成情況
一、招生情況
二、學業完成與就業情況
第六節 教學與科研成績斐然
一、教學內容充實,方法靈活
二、潛心治學,成果卓著
第七節 活躍的校園社團及各類活動
一、學術演講與學術社團的活動
二、文藝社團的成立與文體活動的開展
第八節 抗日救亡運動
一、抗日救國據理力爭
二、成立民先隊部開展救亡活動
第五章 淪陷期青島高等教育的斷裂(1937-1945年)
第一節 強寇入侵,山東大學在“遷校”中淪亡
第二節 “東亞醫科學院”的依稀狀貌
第六章 抗戰勝利後青島高等教育名校傳統的復興(1946-1949年)
第一節 國立山東大學勝利復校
一、高起點組建師資隊伍
二、據理力爭收復校舍
三、院系設定與人事安排
四、嚴格標準全國招生”
五、撙節開支艱苦創業
六、半年籌備按期開學
第二節 教學科研及體育工作
一、學制與課程
二、科學研究
三、體育工作
第三節 系科特色與新系建設
一、中國文學系
二、物理學系
三、水產學系
四、農藝系
五、園藝系
六、地質礦物學系
七、醫學院及附設醫院
第四節 蓬勃開展的進步社團活動
第五節 作出歷史貢獻的愛國學生運動
一、三次反美怒潮
二、“六二”運動
三、反“特刑庭”鬥爭
四、反對南遷,堅決護校
五、學生入學及畢業人數統計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第一章 青島高等教育體制的奠基: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時期(1905-1924年)
第一節 清朝末期和德國侵占初期的青島教育
一、縣學、書院、衛學、學塾為一體的傳統封建教育體制
二、教會學校的創辦
三、新式學堂初創
四、職業教育興起
五、同盟會在青島的辦學活動
第二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創辦
一、殖民地經濟與社會形態
二、“獨立的文化政策”的出台
三、建立“華人學校的計畫”
四、中德合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談判
五、商定《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章程》
第三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辦學模式
一、校址與校產
二、科系與級次
三、生源與師資
第四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影響
第五節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閉校後的青島教育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國人、民間辦學模式:私立青島大學時期(1924-1929年)
第一節 青島收回前後的社會環境
第二節 社會各界籌備私立青島大學
第三節 中國人在青島創辦的第一所大學開學
第四節 私立青島大學的曲折發展
第五節 私立青島大學被迫停辦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師模式的創辦:國立青島大學時期(1930-1932年)
第一節 國立青島大學的創建
一、選址青島籌措辦學
二、功勳校長——楊振聲
第二節 院系行政設定與場館建設
一、院系設定
二、行政設定與經費來源
三、圖書館和體育場建設
第三節 各院系課程建設
第四節 魅力青島名師薈萃
一、聞一多、粱實秋與沈從文
二、黃際遇、湯騰漢與傅鷹
第五節 學生錄取與《學則》的頒布
一、學生來源與錄取
二、《學則》的頒布
第六節 教學獨具特色科研穩步提高
一、教學特色鮮明
二、科研穩步提高
第七節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一、校園內的學術活動
二、校園內外的文體活動
第八節 兩年三次罷課鬥爭
一、初次罷課學運序曲
二、南京請願要求抗日
三、反對學則驅逐教授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師模式的延續:國立山東大學時期(1932-1937年)
第一節 兩任校長
一、趙太侔校長
二、林濟青校長
第二節 院系行政機構調整與場館建設
一、院系調整
二、行政機構調整與經費來源
三、場館、設備建設
第三節 院系發展與課程設定
一、文理學院
二、工學院
第四節 教師隊伍的充實和完善
一、學者、作家相得益彰
二、成就傑出的理工科專家
第五節 招生與學業完成情況
一、招生情況
二、學業完成與就業情況
第六節 教學與科研成績斐然
一、教學內容充實,方法靈活
二、潛心治學,成果卓著
第七節 活躍的校園社團及各類活動
一、學術演講與學術社團的活動
二、文藝社團的成立與文體活動的開展
第八節 抗日救亡運動
一、抗日救國據理力爭
二、成立民先隊部開展救亡活動
第五章 淪陷期青島高等教育的斷裂(1937-1945年)
第一節 強寇入侵,山東大學在“遷校”中淪亡
第二節 “東亞醫科學院”的依稀狀貌
第六章 抗戰勝利後青島高等教育名校傳統的復興(1946-1949年)
第一節 國立山東大學勝利復校
一、高起點組建師資隊伍
二、據理力爭收復校舍
三、院系設定與人事安排
四、嚴格標準全國招生”
五、撙節開支艱苦創業
六、半年籌備按期開學
第二節 教學科研及體育工作
一、學制與課程
二、科學研究
三、體育工作
第三節 系科特色與新系建設
一、中國文學系
二、物理學系
三、水產學系
四、農藝系
五、園藝系
六、地質礦物學系
七、醫學院及附設醫院
第四節 蓬勃開展的進步社團活動
第五節 作出歷史貢獻的愛國學生運動
一、三次反美怒潮
二、“六二”運動
三、反“特刑庭”鬥爭
四、反對南遷,堅決護校
五、學生入學及畢業人數統計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文摘
一、縣學、書院、衛學、學塾為一體的傳統封建教育體制
縣學,是官辦教育的主體。因系縣署官辦學校且奉授儒學,又以“儒學”稱之,加上“射圃”,合為學署。自宋代起,各縣縣治以內先後設立縣學,歷代襲之,講堂齋舍屢有增建。至清代,設縣學教諭、訓導,負責教學和日常管理。縣學學員統稱生員,生員又分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增廣生員,簡稱增生;附學生員,簡稱附生(俗稱秀才)。縣學的一應教學行為均為生員參加歲、科兩試取得鄉試資格做準備。學習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及宋明理學著作《大學衍成》、《性理》、《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綜》和八股範文“時文”讀本等。按縣學規定,朔、望日生員須往射圃學射。縣學建有嚴苛的學規,定期組織考試,為褒先掖後,還建有嚴格的升、降、責等獎罰制度。清初,縣學額定廩生20名,增生20名,歲試和科試後多取進附生15名。縣學雖為官辦,待遇優厚,仕途暢達,但生員數額十分有限,居於官辦學校主體地位的縣學只能為少數生員贏得功名鋪平道路,無法取代封建教育體制中的基礎一環。
書院是科舉取士的另一種教育場所,辦學形式為官辦、民營兩種,其創設、分布和規模也比縣學靈活。書院產生於唐末宋初,而青島創設書院的時間可溯至東漢。漢靈帝中平五年(188),青州、徐州黃巾軍復起,鄭玄的門人數百人遷至不其山(今嶗山鐵騎山)。鄭玄在不其山注經授徒,其授學方式頗似後之書院。後因糧食匱乏,鄭玄解散諸生。鄭玄當年在不其山設帳授徒處被稱“康成書院”,該村名為“書院村”。
鄭玄(127一00年),字康成,漢代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經學家,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鄭玄從小勤於學業,13歲能誦五經,18歲時做收賦稅的低級小吏鄉嗇夫。後經北海太守杜密舉薦,受業太學習今文經,後又師從馬融習古文經。鄭玄學無常師,才兼百家,擅長博採眾長,所以自成一代經學大師,42歲始授徒,從學者前後達萬人。遷帳不其山時,年屆62歲。鄭玄一生,在授徒方面貢獻卓著,三國時的名士崔琰、王經、國淵、任嘏等人,皆出其門下。
縣學,是官辦教育的主體。因系縣署官辦學校且奉授儒學,又以“儒學”稱之,加上“射圃”,合為學署。自宋代起,各縣縣治以內先後設立縣學,歷代襲之,講堂齋舍屢有增建。至清代,設縣學教諭、訓導,負責教學和日常管理。縣學學員統稱生員,生員又分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增廣生員,簡稱增生;附學生員,簡稱附生(俗稱秀才)。縣學的一應教學行為均為生員參加歲、科兩試取得鄉試資格做準備。學習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及宋明理學著作《大學衍成》、《性理》、《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綜》和八股範文“時文”讀本等。按縣學規定,朔、望日生員須往射圃學射。縣學建有嚴苛的學規,定期組織考試,為褒先掖後,還建有嚴格的升、降、責等獎罰制度。清初,縣學額定廩生20名,增生20名,歲試和科試後多取進附生15名。縣學雖為官辦,待遇優厚,仕途暢達,但生員數額十分有限,居於官辦學校主體地位的縣學只能為少數生員贏得功名鋪平道路,無法取代封建教育體制中的基礎一環。
書院是科舉取士的另一種教育場所,辦學形式為官辦、民營兩種,其創設、分布和規模也比縣學靈活。書院產生於唐末宋初,而青島創設書院的時間可溯至東漢。漢靈帝中平五年(188),青州、徐州黃巾軍復起,鄭玄的門人數百人遷至不其山(今嶗山鐵騎山)。鄭玄在不其山注經授徒,其授學方式頗似後之書院。後因糧食匱乏,鄭玄解散諸生。鄭玄當年在不其山設帳授徒處被稱“康成書院”,該村名為“書院村”。
鄭玄(127一00年),字康成,漢代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經學家,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鄭玄從小勤於學業,13歲能誦五經,18歲時做收賦稅的低級小吏鄉嗇夫。後經北海太守杜密舉薦,受業太學習今文經,後又師從馬融習古文經。鄭玄學無常師,才兼百家,擅長博採眾長,所以自成一代經學大師,42歲始授徒,從學者前後達萬人。遷帳不其山時,年屆62歲。鄭玄一生,在授徒方面貢獻卓著,三國時的名士崔琰、王經、國淵、任嘏等人,皆出其門下。
後記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想交待一番成書的過程。2003年春,在青島大學黨政領導主要是黨委書記徐建培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青島大學校史》的編修工作開始進入“快車道”。那時正值“非典”肆虐的特別時期,但卻在某種意義上“成全”了大家的工作——因為“非典”,交通空前“暢通”,公車上幾乎沒有乘客,也因為“非典”,各家檔案館裡,好像也只有我們幾個退休“下崗”的老教授,在非常清閒非常自由地翻閱各種各樣的檔案材料,絲毫沒有通常會遭遇到的種種非難種種限制。一個春天加一個夏天,我們查閱了本校和本市的全部有關檔案資料,還到濟南、北京、南京和上海查閱了部分檔案。那可真的是“高速度”“高效率”啊!在這樣相當紮實的資料基礎上,大家同心戮力,迅速完成了《青島大學校史》的前期準備,即編寫成功《青島大學校史資料長編》和《青島大學校史論壇》兩書,並且部分發表在《青島大學報》上,廣泛地徵求各方面的意見。但由於青島大學是由八個單位合併組建而成的學校,對於其歷史沿革,一向有不同的見解,校史應該如何描述,見仁見智,一時未能完全統一,再加上其他原因,校史的定稿出版就延宕下來。
本書的大部分作者,也就是《青島大學校史》的部分作者。還在校史編撰的過程之中,大家就一致感到手頭所掌握的史料,已經超越了“青島大學”一校的範圍,是“校史”一詞所不能完全涵蓋的。這些史料,找到當然是千辛萬苦,非常不易,而且,如果不是遇到“非常時期”,某些史料是不可能輕易就可以查到原件的。任其流失,不但使自己的許多心血付諸東流,而且也是對歷史的放棄責任,對後人的不負責任。出於一種莫名其妙的“歷史責任感”,大家自發地萌生出編撰一部《青島高等教育史》的願望,並且開始自發地進一步整理手頭的資料,希望找到編撰出版的機緣。
本書的大部分作者,也就是《青島大學校史》的部分作者。還在校史編撰的過程之中,大家就一致感到手頭所掌握的史料,已經超越了“青島大學”一校的範圍,是“校史”一詞所不能完全涵蓋的。這些史料,找到當然是千辛萬苦,非常不易,而且,如果不是遇到“非常時期”,某些史料是不可能輕易就可以查到原件的。任其流失,不但使自己的許多心血付諸東流,而且也是對歷史的放棄責任,對後人的不負責任。出於一種莫名其妙的“歷史責任感”,大家自發地萌生出編撰一部《青島高等教育史》的願望,並且開始自發地進一步整理手頭的資料,希望找到編撰出版的機緣。
序言
作為中國教育史的重要分支,中國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和撰述,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熊明安、劉一凡、潘懋元、曲士培、鄭登雲、余立、塗又光、霍益萍、陳學飛、郝維謙、龍正中等先生的研究成果,陸續以皇皇巨著面世,諸多新穎的論文,也相繼出現,顯示出方興未艾的良好勢頭。與這類專題史的發展幾乎同時,各大學的校史研究,也此起彼伏熱情一直不減。有的名校,專門建立了校史館,專事該領域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有的已經編撰出版了繁簡不一的校史著作,縷述著自己學校的發展歷史與建校經驗,為自己的著名校長和教授評功立傳。但是,把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地域教育的發展融為一體,撰寫出科學、系統、翔實、可信的區域高等教育史,使之既不同於通史的概攬全局但疏於對某一特定區域的具體而詳盡的描述,又不同於某一大學校史的僅僅局限於一校範圍,難以歸納出更為系統、更具有歷史感、地域感的規律性內涵,除去《山東高等教育史》外,還未見有更多的建樹。因此,這無疑屬於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一個新課題,一個有待突破的新領域。正是從這樣的學術期待出發,我們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探索。本書就是這種探索的初步成果。
青島是一個中等城市,從一個小小漁村發展而來,開埠也不過百年。其地位和影響,當然不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具有厚重顯赫歷史的通都大邑相媲美,在歷史時段的獨特價值和意義上,也無法與南京、重慶、桂林、昆明、延安等相提並論;但是,作為中國較早形成的沿海開放城市,因為地緣的優越與氣候的佳勝以及民風民俗的醇厚質樸,又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有著名校建設、名師傳承的獨特的高等教育傳統。以我們長期工作、生活著的青島近百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為研究中心,撰寫一部蘊含著我們對這方水土的依依深情的高等教育史著,正是當代青島高等教育工作者無可推辭的義務和職責!
青島是一個中等城市,從一個小小漁村發展而來,開埠也不過百年。其地位和影響,當然不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具有厚重顯赫歷史的通都大邑相媲美,在歷史時段的獨特價值和意義上,也無法與南京、重慶、桂林、昆明、延安等相提並論;但是,作為中國較早形成的沿海開放城市,因為地緣的優越與氣候的佳勝以及民風民俗的醇厚質樸,又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有著名校建設、名師傳承的獨特的高等教育傳統。以我們長期工作、生活著的青島近百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為研究中心,撰寫一部蘊含著我們對這方水土的依依深情的高等教育史著,正是當代青島高等教育工作者無可推辭的義務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