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第二橡膠廠

青島第二橡膠廠位於青島市滄口區滄台路,是全國四大輪胎企業之一。1988年,有職工4335人;固定資產原值9558萬元,淨值4832萬元;輪胎年產能力為120萬套,可生產56種規格176個品種;實現產值3.57億元,利稅1.23億元。被首批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第二橡膠廠
  • 類別:橡膠廠
  • 地點:青島
  • 國家:中國
該廠前身是30年代日本侵華時在青島設立的太陽膠皮鞋場(1935年投產)、BS制胎場和布場(1939年投產)於1944年2月合併而成的青島膠皮工業株式會社青島膠皮工廠。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廠先後由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經濟部、青島敵偽產業處理局和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接管,變為官僚資本企業。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由青島市軍管會生產部接管,收歸國家所有,改為青島橡膠廠。建國後,該廠隨隸屬關係變化和企業調整,先後易名為山東橡膠總廠(1952年)、國營青島第二橡膠總廠(1953-1955年)、國營第二橡膠廠(1956-1978年)、青島第二橡膠廠(1979年至今)。
1935-1945年日本人經營時期,該廠主要生產32×6、34×7卡車胎,以及人力車胎、腳踏車胎、膠帶、膠管和膠鞋等。1940-1945年生產輪胎7.71萬套,其中以1941年產量最高,達到2.3萬套。
1945年11月至1949年5月官僚資本經營時期,沿用了日本人經營時期的設備和生產方式,產品品種亦無變化;由於幾經接管,造成管理混亂,1946-1948年共生產輪胎2. 73萬套,平均年產量比日本人經營時期低29.2%。
建國初期,該廠通過民主改革,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先後將立式硫化罐改為帶有平衡器硫化罐;安裝了萬能定型機和全套熱水循環系統;將帘布壓延前的刮漿法改為三滾壓延機直接貼膠,初步實現了機械操作。並相繼開發生產出普通輪胎和特種輪胎各7種。1952年,輪胎產量達到13. 66萬套;產值、利潤分別達到4242萬元和1316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3倍和1.5倍。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該廠的擴建和改造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項目。五年新建廠房6. 23萬平方米,新增設備55台,更新了煉膠、壓延、成型、壓出、硫化等主要設備,初步實現了設備機械化和生產連續化,生產的普通輪胎達20餘種,特種輪胎增至10種,並增加了馬車胎生產。到1957年,輪胎年產能力達到60萬套,產量增加到28.37萬套,產值、利潤分別達到1.14億元和3393萬元,成為全國橡膠行業的重點企業之一。在這期間,胡寬孝、徐玉蘭、胡孝居、曲義貴、孫發成等,在壓延機工藝技術改造、內胎接頭和成型機頭改造、汽囊修補和自動成型棒的套用,以及胎模鑄花和硫化工藝技術的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分別出席了全國和省、市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58-1965年,該廠按照自定的技術改造規劃,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先後改進了壓延機、浸膠機、壓出機、自動揭模機、成品運輸機、翻胎機、裝模吊胎機等,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和產品質量,新增產品規格品種20個。1965年外胎合格率達99.96%,其中9.00—20輪胎行駛里程8.6萬公里,比1958年提高一倍。8年間共生產輪胎377萬餘套,平均年產47.1萬套,比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的年均產量22.05萬套增長1.14倍;所產輪胎出口朝鮮、蘇聯、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伊朗、葉門茅利塔尼亞、越南、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量達67.91萬套。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廠儘管也受到干擾和破壞,但生產仍然有所發展。自1966年開始使用螺桿素煉機和雙模定型硫化設備,首先在國內實現天然膠素煉連續化、胎面雙層壓出聯動化和帘布壓延連續化;自1968年起,胎體使用尼龍簾線,實現了產品的更新換代,開始批量生產纖維胎體鋼絲帶束層子午線輪胎,並著手研製纏繞法鋼絲子午線輪胎;1970年該廠所產9.00—20尼龍斜交輪胎的行駛里程超過10萬公里,在全國里程試驗評比中名列第一;1973年還開發投產了纖維胎體鋼絲束層9.00—20輪胎新產品。1966-1976年共生產輪胎624. 62萬套,其中1970年生產67.38萬套;總銷售量達642.4萬套,其中出口27萬套。期間,經濟效益最好的1972年,產值、利稅分別達到2.7億元和1.06億元。但1974年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和破壞,煤、電供應發生困難,使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是年僅產輪胎26.63萬套,比1970年減少60.5%。後經1975年整頓,輪胎產量迅速回升到61.44萬套。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廠通過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生產有了新的突破。1979-1980年的輪胎年產量超過80萬套,1979年產值突破3億元,並擴大了出口。1976-1980年共出口輪胎16.82萬套。所產11.00—20載重汽車胎於1980年獲國家銀質獎,9.00—20尼龍輪胎被評為化工部優質產品。1981-1985年,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整頓,生產經營轉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實行了全面質量管理,成立QC小組101個,1982年發布的41項成果中,有8項分別被評為省、市化工、橡膠系統優秀成果;在7個生產車間的317個崗位,普遍制訂了產品質量標準;實現工藝革新19項,提高了輪胎內在質量,外胎合格率1985年達到99.82%。健全了經濟責任制,將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分解落實到科室、車間、班組和個人,實現了人定崗、崗定責、責定分、分定獎的承包制。把新產品研製開發與外貿出口納入計畫,僅1982年即研製開發11種規格49個品種,其中生產子午線輪胎2.56萬套,出口輪胎2.71萬套。1981-1985年投資5656萬元,新建20噸中壓鍋爐2台,引進子午線雙模硫化機25台,新建子午線輪胎車間6140平方米。1985年實現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長,輪胎產量達到97.02萬套,產值和利稅分別達到3.46億元和1.27億元。並獲山東省質量管理獎、化工部節能先進企業。自1986年該廠開始實施第七個五年計畫。該廠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改革了勞動人事和工資制度,進一步完善了經濟承包責任制。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該廠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於1986年利用引進的二段成型機和硫化機生產小型輪胎2.8萬條,開拓了新的銷售市場;為北京吉普車有限公司研製的P215/75R15子午線輪胎和為鎮江汽車總廠配套的9.00R16沙漠專用輪胎,亦於1987年試驗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為提高產品質量,9.00—20、11.00—20、6.70—13輪胎被獲準採用國際標準生產;該廠所產6.50—16輕卡車胎於1987年獲國家銀質獎,11.00—20丁基內胎和6.50R16子午線輕卡車胎被評為省優質產品。該廠致力於發展子午線輪胎生產,1988年安排試製新產品11種規格,其中有5種分別獲省、市優秀新產品和科技成果獎;是年生產子午線輪胎7. 57萬套。自1987年輪胎產量突破百萬套大關,1988年在供電不足的情況下,產量仍達101萬套。其中出口6.46萬套,創匯350萬美元。
1949-1988年,該廠累計生產汽車外胎1842.33萬條,內胎1820.15萬條;實現產值75.61億元,利潤32.14億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