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海泊河公園

青島市海泊河公園

青島文化公園又名海泊河公園,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泊河下游,康定路4號。東臨康定路,西鄰瀋陽路,南沿浦口路,北靠康寧路。2005年公園占地面積22.7萬平方米,職工126人,年遊人量95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市文化公園
  • 類別:公園
  • 地點:青島市四方區康定路4號
  • 竣工時間:1953年
  • 占地面積:22.7公頃
歷史沿革,數據統計,園內景觀,門前區噴泉,海泊河,長廊花架,眺望台,綠地平台,文化廣場,環廊,疊水區,長廊,花壇,六角亭,四角亭,水井遺蹟,景區熱度指數,綠化種植,

歷史沿革

園址原為德國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時期的水源涵養林地的一部份;是德國侵占時期的水源地。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曾立苗圃,稱東鎮苗圃。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至解放前,因戰事林地遭毀,苗圃荒廢。
建國後,在民眾植樹活動中,恢復部分林地,占地32萬平方米。1953年由青島陽本印染廠為主捐資增植懸鈴木等多種植物,修建遊覽路和少量園林建築,建成小型公園,時稱陽本公園,又稱文化公園,占地3.3萬平方米。以保護陽本印染廠工業用汲水井。1957年,興建康寧路時占用部分園地。市政府投資對公園進行改造,建半圓廊、四角八柱亭和四角亭,調整園路,建溫室260平方米,廁所1個。種植衛矛、櫻花等植物。公園建成區面積擴大,定名為海泊河公園。康寧路西端和瀋陽路建園門,兩側門垛鑲嵌分別由青島的清末舉人趙津馨和時任公園管理所主任董潤生題寫的“海泊河公園”園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拆除)。
1960年後,續建動物籠舍,展出廣西猴、孔雀等,增植雪松櫻花等多種植物。“文化大革命”前,公園曾被評為綠化先進單位。“文化大革命”時期,市電信局在公園中部,以“備戰”為名建半地下長話台,堆積土山種植刺槐、朴樹等防護,建小徑通往山頂,頂部建木質瓦頂亭子。半圓廊改為四川省大邑縣大地主劉文彩泥塑《收租院》,進行階級教育。公園東側至人民路之間規劃面積內的用地,被占用建辦公樓、醫院,公園規劃面積減少9萬餘平方米。
1970年以後,建公園辦公用房和職工更衣室、伙房等附屬設施。1977年建旱冰場,占地1200平方米,向青少年提供文化活動場地。為保證公園用地不再被占,市園林處組織公園職工建大砌塊牆體,封園管理。1978年拆除《收租院》,恢復半圓廊,並建大型花壇;同年擴大溫室面積、建花圃、花壇,整修園路、鋪裝部分水泥路面,安裝照明玉蘭燈,建露天劇場和配套建築,開展文藝演出活動。1982年,市園林局臨時組建公園建園辦公室,按文化公園功能要求,重新對公園進行規劃。並會同市婦聯共同向社會籌資,增加公園園林建築和兒童活動設施。到1984年,陸續在園東北部建成兒童樂園,建有大型電動活動設施和一批小型兒童活動設施;建康寧路和康定路園門,在假山以北建方型樂控噴泉及控制室。維修動物籠舍,展出動物增加至8種34隻。沿遊覽路種植櫻花、碧桃等。園內時有各類喬灌木82種,2.6萬株。1989年11月,改建半圓廊,拆除依廊建築,建成環廊。公園面貌發生變化,水平有所提高。
1991年後,公園為了創收,在園西北角、康寧路東端閒置地,與四方客運站共同建臨時客運聯站;沿康寧路、康定路及浦口路和園東南角瀋陽路段建商業網點出租。經工商、公安部門同意,公園與街道辦事處共同在浦口路門至瀋陽路門之間建早市,8點半以前清園。當時對方便附近居民趕早市起到了一定作用。上述與公園功能相悖的服務項目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為公園增加了收入,也破壞了公園的功能,影響了公園的環境面貌。1996年,在治理整頓公園中,停辦客運聯站、拆除網點房等違章建築3100餘平方米,撤出早市攤點1200餘個,恢復綠地9000餘平方米。1994年5月,收回市郵電局長話台用房,改作管理間和其他用房。
1998~1999年,結合海泊河改造,市政府投資對公園全面進行綜合治理。按照“開放、生態、健康”的標準和“拆牆透綠、還綠於民”的原則,由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新規劃設計,市建設集團施工改造園內河道,市園林集團組織綠化和園林建築施工。拆除遺留的全部臨時違章建築約1.7萬平方米。拆除原有辦公、更衣用房、溫室及公園圍牆。拓寬硬化園內河道,石砌駁岸,改建橋樑2座,沿岸斜坡全部建成綠地。維修原有亭、廊,改造六角亭;建新長廊2個,亭子3個,疊水區、疊水噴泉各1組。建下沉式廣場700平方米,修建、改建園內道路0.5萬平方米。建兩層辦公樓,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拆除露天劇場舞台與建築,建連棟溫室1000平方米。原兒童樂園用地改造為綠地,兒童樂園移地重建,按規劃建在康寧路門內以西,因該地是歷史形成的海軍家屬平房住宅,占地2000餘平方米,待妥善解決後開工建設。利用長期形成的垃圾山,經平整回填種植土建成丘陵式綠地。長話台人工山種植樹木、草坪,山上建平台,拆除舊亭建六角亭。調整移植樹木1000餘株,增植各種喬灌木20種1.5萬株。公園東部原規劃範圍內的閒置地,拆除所有無照建築,全部建成綠地,公園面積達到22.7萬平方米。公園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00年10月重新開放。是第一個開放管理的市級綜合性公園。
文化公園景色文化公園景色
2002年10月把海泊河兩岸綠地39.9萬平方米,劃歸公園管理。2003年5月把山寧立交橋綠地、福遼立交橋綠地及青島燕兒島公園,臨時劃歸公園管理,以彌補公園開放管理後管理經費的嚴重不足。燕兒島公園後於2005年移交青島市海濱風景區管理處。
海泊河公園名稱始定於1957年。1984年12月,中共青島市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管理局委員會將其更名為青島市文化公園, 1985年3月改稱文化公園管理處,為副科級單位。1989年9月,市編制委員會同意文化公園為科級事業單位。
青島市海泊河公園

數據統計

2005年文化公園用地分析表
單位:萬平方米
項 目
總面積
其 中
綠 地
道路地坪
水 面
服務設施
其 它
面 積
22.7
18.21
2.1
2
0.19
0.2
占總面積%
100
80.22
9.25
8.81
0.84
0.88

園內景觀

門前區噴泉

位於康寧路門內,建於1999年。由北向南依次建三級各18平方米疊水池,匯集於南端7米見方噴泉,均為淺灰色大理石砌就。順疊水池兩側建石質台階路。東、西兩側鋪栽大面積草坪,間植龍柏合歡等樹木和植物模紋。

海泊河

海泊河下游流經園內中部部分,東西長750米,寬25~30米,1999年改造河道,內設兩道橡膠壩,石砌駁岸和河床,建有3座拱橋,沿岸上部建有斜坡綠地,花崗石壓頂,供遊人休息。成為公園一景。2001年10月海泊河中水回用工程竣工,河水清澈見底,為疊水區水源和公園綠化用水。
海泊河海泊河
海泊河海泊河
海泊河海泊河

長廊花架

位於康寧路門以東。始建於1957年,廊長40米、寬5.7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種植藤蘿等植物。2000年公園改造時大修。

眺望台

亦稱電信山,位於河北中部。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建半地下長話台時人工堆積的土山,高約7米,占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2000年改造。山頂部鋪設火燒板地坪,占地200平方米,四周建方鋼護欄,並建有4個石質圍邊花池。地坪中央拆除原有四角亭,建木結構仿古八柱黃色琉璃瓦頂重檐亭,綠色圓柱間木質條凳相連,占地27.78平方米,供遊人休息。山南由一級平台和石質台階路至山下,白瓷瓦貼面牆體,下半部東為舊水源地水井房,西為長話台舊址。山北石質小徑蜿蜒于山頂平台。山體遍植麥冬草保持水土,現有刺槐青朴白蠟,已有近40年樹齡。

綠地平台

位於眺望台以西,小丘陵坡地。由多年聚集的垃圾和河道清淤形成,東西長120米。2000年改造成平緩坡地,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坡頂建大理石地坪,設有石桌、石凳,“T”形遊覽小徑通往坡頂。綠地以麥冬草覆蓋,間植黑松、臭椿、紫荊、千首蘭、女貞等植物。是一處幽靜的休閒地。

文化廣場

位於眺望台南側,背靠河中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於2000年。半圓形下沉廣場,火燒板地坪,占地700平方米,廣場南部中央建有舞台,半圓形三級階梯看台位於北部。平日多為民眾晨練和在階梯看台處納涼。周邊綠地2300平方米,大面積草坪中種植青朴刺槐廣玉蘭等喬木和多種花灌木。

環廊

位於眺望台以東。始建於1957年,為半圓廊。1989年11月改建為環廊,占地面積1963平方米。環廊四周敞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146平方米。可用於舉辦畫展。內外廊柱間各有水泥質長條凳相連。周邊種植藤蘿,廊內園地直徑23米,種植青朴龍柏及花灌木。

疊水區

位於園西部河南岸。建於2000年,呈南向北,占地面積352.59平方米。北部取海泊河河水建有圓形疊水平台,直徑50米,兩側建台階路,向南延伸波浪形水溪,長46米,流入南端菱形水池。兩側各立有5根花崗岩石柱。紫葉李成行,榆樹、月季等植物相配置。

長廊

位於園東部,疊水區以南。建於2000年,東西長45米,廊內寬4米,兩側敞空,鋼筋混凝土結構,4組對稱廊柱之間設有石條凳,上方蓋頂。花崗岩、地磚地坪,占地180平方米。

花壇

位於園南部東西主園路之間,始建於1978年,磚體水泥抹面圍邊。2000年改造為花崗石砌體圍邊和壓頂。直徑10米,種植小龍柏紫葉小檗等植物模紋和時令花卉。

六角亭

位於河南東部。始建於1957年,鋼筋混凝土結構,亭內設石桌石凳。占地面積17.56平方米。2000年大修。

四角亭

一處位於威海路門內綠地之中,2000年建。方形4柱石料貼面,頂部鏤空方木疊起。占地面積21.16平方米。綠地內有遊覽路與亭相通。
另一處位於康定路門以西。建於1957年,四角八柱,紅瓦頂,高於地面一級台階,鋼筋混凝土結構。亭柱為淺黃色偏方雙柱,柱間木板條凳相連,火燒板地坪,占地36平方米。周邊種植毛白楊及金葉女貞小龍柏組成的植物模紋。平日多有老年人聚集聊天。

水井遺蹟

位於園中部,建於2000年。水井遺蹟為一圓型紀念性小品建築。血紅色瓷瓦貼面圓形牆體,圓台台面由粉紅與白色相間的瓷瓦貼面,直徑2米。這口水井,是1899年德國侵占時期,開挖的第一批用於城市供水的50眼水井之一,是青島市自來水發展的源頭。建國後,曾為陽本印染廠專用水井。隨著城市供水系統的不斷完善,這些水井早已棄用。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39.83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44.07

綠化種植

園內建園前後種植的懸鈴木、刺槐青朴等,樹齡大都在50~60年;上世紀70年代種植的雪松生長良好,是公園的骨幹樹種。懸鈴木路、雪松路構成東西林蔭大道和南北綠色長廊;衛矛路及其兩側配置的花灌木和草坪,構成景觀遊覽路。1999年調整公園布局時,植物自然式配置,以孤植、片植、叢植或花壇構成。園南部外圍兩端套用石楠、紫葉小檗小龍柏金葉女貞等大量常綠灌木和花灌木,分成多層次綠地,山丘、景點以合歡黑松廣玉蘭櫻花紫葉李為主,配置花灌木;下沉式廣場東南青朴孤植。沿河兩岸斜坡綠地種植花灌木,點綴四季景色。
文化公園景色文化公園景色
園內有麥冬草等草坪14.6萬平方米,各種植物組成的模紋0.8萬平方米。主要樹種有雪松黑松龍柏、懸鈴木、青朴刺槐合歡銀杏白蠟廣玉蘭櫻花紫葉李海棠等。2005年,全園有各類植物近100個品種13萬株(包括用於組成植物模紋的灌木數量)。喬木與灌木之比1:20.7,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之比1: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