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電子儀表工業志》是2000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電子儀表工業志
- 作者: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出版時間:2000年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開本:32 開
- 編纂工作始於:1987年
- 章數:37章
作品簡介,作品內容,
作品簡介
《青島市膠院己志·電子儀表工業志》編纂工作始於1987年,2000年正式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分為10篇、37章。首篇為:音像整機產寒炒品,依次為:通訊設備、電子元件·電子器件、微型電機、電子套用整機·其他電子產品、電子專用設備及電子材料、儀器、儀表及儀表元件·材料、其他產品、管理。上限自20世紀30年代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作品內容
青島電子儀表工業起步較晚,至1939年前後,才出現修理收音機及電流表、電壓表的電料行。這些行業多為日本人開辦,中國人開辦的不足10家,規模甚小。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淘汰、流散的電子通訊設備、元器件大量充斥街頭舊貨市場,開始出現無線電裝配業。1949年,民族工商業者開辦的電料行近30餘家,仍以修理業為主,僅能裝配少量的收音機等。 青島解放後,電子儀表修理業、裝配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1950年,振興電機行開始改制電壓表、電流表。1953年,成立青島電器生產合作社 (後改為青島電器廠,現青島微電機廠)。1956年,青島電器生產合作社將青島市110多戶私營電料行、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開始生產漆包線、小型變壓器等電子儀表工業的基礎產品。1957年,青島人民廣播電台服務部試產了舌簧喇叭、碳膜電阻和擴大器等產品。在技術、設備、人才、產品等方面,阿盛全為青島市電子儀表工業的建立,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第二個五年計畫時期,是青島市電子儀表工業的創建時期。1958年至1961年,先後成立了青島市無線電研究所、無線電專業學校和青島電子管廠(現青島電器元件廠)、四方無端抹希線電廠(後併入青島無線電廠)、台西無線電器材廠(後併入青島無線電廠)。在原振興鐵工廠的基礎上,組建了青島電錶廠(現青島電度表廠)。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遇到嚴重困難,青島市無線電研究所和無線電專業學校在調整中被撤銷,電子儀表工業企業靠提煉酒精、電鍍加工等維持。1962年,青島電子管廠試製成功了國內第一批2CZ50A矽器件,成為全國第一個生產矽整流二極體的廠家。1963年,青島電器開關廠研製成功了汽車拖拉機電器萬能試驗台。 “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電子儀表工業受到猛烈衝擊。但由於廣大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對“左”的錯誤的抵制,生產有一定的發展。1975年底,青島市電子儀表工業企事業單位31個, 職工9850人,固定資產原值4167.80萬元,淨值2369萬元,擁有設備儀器3473台,工業總產值7146萬元,利潤總額363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堡舟頁碑會後,青島市電子儀表行業上品種、上質量、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1980年至1985年,引進國外項目28項,引進設備總投資7108萬元,使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電機、微處理機、導航雷達、多功能收錄機、自動曝光135照相機、分體式空調器以及顯像管、電子調諧器、注塑件、噴塗工藝技術、基礎積體電路和元器件等生產具備較好的基礎。彩色電視鞏嫌櫃匪機國產化達80%以上,照相機零部件自製比例達91.6%。 1985年,青島市電厚閥簽子儀表工業企事業單位45個,內有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1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單位28個。固定資產原值14649萬元,淨值10201萬元。各種工具機、鍛壓設備2477台(其中電子工業2477台)。廠房總建築面積37.1萬平方米,職工23199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392人。 工業總產值4.23億元,占青島市工業總產值的3.9%,利稅總額6526.8萬元, 全員勞動生產率每人18510元。電子儀表產品達到21類,27 0個品種。主要產品產量為:電視機17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6.6萬台),黑白顯像管3 8萬隻, 錄音機電機156萬隻, 電子元件4268萬隻,半導體分離器件884萬隻,鱗片石墨7502噸,積體電路5.44萬塊,照相機2.7萬架,電度表155.95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