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機械冶金工業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8年10月正式出版。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志書除概述、編後記外,內文共分:機車車輛、船舶、汽車、工具機工具、紡織機械器材、動力機械與電器、農業機械、工礦機械設備、通用零部件、冶金等10篇,計34章、85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機械冶金工業志
- 工作開始:於1982年
- 正式出版:1998年10月
- 內容:機車車輛、船舶、汽車、工具機工具
基本信息,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
《青島市志·機械冶金工業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8年10月正式出版。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志書除概述、編後記外,內文共分:機車車輛、船舶、汽車、工具機工具、紡織機械器材、動力機械與電器、農業機械、工礦機械設備、通用零部件、冶金等10篇,計34章、85節。
發展歷程
青島機械鐵工業的雛型是1891年青島建置時創建的民營永順鐵廠。之後,又有幾家民營小廠陸續開業,當時雖是以冶鑄、製做簡單鐵器和農具為主的個體小手工作坊,卻是青島民族鐵工業的先聲。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為其侵略的需要,在青島創建了槍械修理所、修船所和膠濟鐵路四方工廠等。1941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同樣為其侵略戰爭的需要,先後在青島建立鐵工廠40多家。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民族機器鐵工業有較大的發展,至1937年,全市已有鐵工企業163家,產品門類眾多,車床、刨床、火柴機、麵粉機、鑽床、榨油機、抽水機、鍋爐等產品,可與當時的舶來品相媲美。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派員來青接收日偽鐵工企業4 5處。後來由於發動內戰,工廠大部陷於停工、倒閉狀態。國民黨臨撤退前,把部分工廠的機器運往南方,有的沉入海底。到青島解放前夕,全市剩餘的工廠普遍陷於癱瘓,只有幾家小廠勉強維持生產。 青島解放後,市軍管會立即接管了四方機廠、海軍青島造船所、港務局工務科修船廠等官辦企業,並移交有關部門管理。隨後,又將永大、裕豐、大華、格利等機器鐵工廠進行了改組調整,使青島市機械工業形成了國營、公私合營、私營和合作社四種經濟類型並存的新格局。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青島市機械工業已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主機和配套相結合,製造和修理相結合的工業體系。相繼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機車和軍用艦艇、工程船舶及煉鋼電爐、紡織梳棉機等高新科技產品。20世紀60年代,貫徹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企業和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使產值和利潤有明顯提高。60年代後期,青島機械行業抽調大批技術人員和機械設備支援全國和山東省內的沂蒙山區、肥城、濟寧、新泰等“三線”工廠。“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人們排除干擾,堅持自力更生方針,採取擴建、改建、分建、新建等方式,先後建起了青島汽車製造廠、整流器廠、壓鑄廠、刃具廠、液壓元件廠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使青島機械冶金行業煥發了生機,企業實行了橫向經濟聯合。有以名優產品為龍頭的、有以工藝性專業化協作的、有以科研為紐帶的等多種聯合體。城鄉經濟協作發展迅速,有的在鄉鎮辦聯合分廠,使全市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到1990年,青島市已有機械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儀器儀表及其他計量器具製造、金屬製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八大行業。全市共有機械工業企業858家、 冶金工業企業21家,職工總數達243553人,有工程技術人員11276人。年工業總產值達604729萬元,實現利稅22926萬元。有11家企業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青島市機械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處於全國先進工業城市行列,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部分產品還進入國際市場,有近百種產品分別獲國優、部優、省優和市優稱號。從火車、載重汽車、工程船舶、艦艇、汽輪機、大型機械設備到各種標準件、軸承等,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輕紡、食品、飲料和包裝等機械設備均能批量生產。 本志的主要特點是,把青島市機械冶金行業的各個門類、各種產品及其發展脈絡都詳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以產品為龍頭,把青島市龐大的工業體系,大到萬噸船舶,小到一顆螺絲,其產生、發展、規模,都作了全面的表述,形成一種以產品為主線的記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