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軍事志》的編纂,始於1982年。從1982年到1990年,先後七易篇目,四改初稿,於1995年正式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軍事志
- 外文名:Qingdao zhijun JunShiZhi
- 出版時間:1995年
- 地區:青島市
- 作者: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簡介,摘要,續修情況,續修要求,把好編志的關節,細看成志的不足 ,展望續志的編纂,
簡介
《青島市志·軍事志》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全書共分為8篇。首為:駐軍與軍事機構,依次為:兵役、軍事設施、城市警備、擁政愛民、民兵、城市防空、兵事紀略。本志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下延。
《青島市志·軍事志》主要記述青島100多年來軍事方面的變化。
摘要
自古以來,青島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的險要地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和海防戰略要地。青島海岸線長,曲折多灣,有大小、內外海灣40餘處,大小港口10餘個。其中,膠州灣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港闊水深,不淤不凍,系天然良港,可停泊大型艦船。海灣翼側突出部較多,利於隱蔽和靠前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控制近岸海面。
青島地區,上溯清朝末期,幾乎無防,已無抵禦外患之力。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更加衰敗,外國列強乘機紛紛入侵中國。清光緒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1891年6月5日),北洋大臣李鴻章奉旨來膠澳察看海防,確認膠州灣實為軍事要地,隨即上奏清朝政府。清朝政府於五月八日(6月14日)下諭準予設防,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兵4個營移駐青島。1897年11月13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派東洋艦隊侵入膠州灣。翌日晨,720餘名官兵在棧橋突然登入。清朝政府命令守將章高元避戰撤退,翌年3月6日又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從此,青島成為德國的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搶奪德國在青島的殖民權益,於8月23日對德宣戰。11月7日德軍戰敗投降。青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2月,按中日華盛頓會議《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和《附約》規定,日本侵略軍才被迫從青島撤軍。12月,北洋政府接管青島,直系軍閥部隊進駐該地。1925年1月,奉系軍閥部隊取代直系軍閥部隊進入青島。1928年,奉系軍閥部隊被國民革命軍打敗。1929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憲兵司令、代理青島特別市市長吳思豫率部來青島,接收了奉系軍閥所屬部隊。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軍占領中國東北、華北之後,又大舉向華東進攻。1938年1月,日軍第二次侵占青島,把青島變為向中國內地侵略擴張與“掃蕩”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大本營,時間長達8年之久,直到19 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戰敗投降。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第七艦隊將國民黨軍隊急運青島,接收了日軍的全部武器、裝備。在美國的幫助下,蔣介石調兵遣將,擴充實力,利用青島基地打內戰。美軍則乘機盤踞青島,並於1946年11月與蔣介石簽訂了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達到了占據青島的目的,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被迫撤離。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劉安祺部隊2000餘人,其殘部乘船南逃。同年6月2日青島解放。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部隊和公安(武警)部隊等先後駐防青島地區。1950年9月,組建海軍青島基地。1960年8月,以該基地為基礎擴建為海軍北海艦隊,轄航空兵部隊、艦艇部隊和各專業兵部隊,成為保衛祖國北部海疆的一支強大力量。
駐青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保衛海防、建設海防中,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領導人的視察和接見。1957年8月,周恩來總理受毛澤東主席委託,在膠州灣檢閱了海軍青島基地艦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1979年8月2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視察了海軍北海艦隊,看望了105艦全體官兵,並親筆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充分體現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青島地區駐軍的關懷。
青島地區民兵也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隊伍。她伴隨著抗日烽火的興起而誕生,又在革命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解放戰爭時期,民兵組織和人數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廣大民兵參軍參戰,踴躍支前,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制定和建立了新的民兵制度。自1951年起,青島地區城鄉逐步把18歲至40歲的男性公民編入民兵組織,並把戰爭年代“人民武裝自衛團”的基幹隊改為基幹民兵,自衛隊改為普通民兵。1955年義務兵役制施行後,進行民兵預備役登記。1981年開始執行民兵制度與預備役制度相結合、民兵工作與戰時兵員動員準備工作相結合的方針,基幹民兵服第一類預備役,普通民兵服第二類預備役。1985年,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指示,整頓組織,減少民兵數量,使民兵組織更為精幹。
續修情況
《青島市志·軍事志》續修工作協調會於2003年6月30日在青島市徵兵接待站召開。參加會議的單位有海軍北海艦隊、北海艦隊航空兵、海軍潛艇學院、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分院、山東省陸軍預備役高射炮兵師、青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武警部隊、各區市人武部以及協編單位的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共60餘人出席了會議。市長助理徐寶站同志、市史志辦領導王現軍、段祥泰等到會。徐寶站同志作了重要講話。
會議由青島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王煒主持,青島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事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趙家順作了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第一屆《軍事志》編纂工作的完成情況,部署了續修《青島市志·軍事志》編纂任務。市長助理徐寶站在講話中強調了三點;一是提高對續修地方志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二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真正做到“一納入、五到位”;三是樹立精品意識,做好保密工作。青島警備區副司令員、《軍事志》領導小組副組長康風仁作了會議總結。他指出:一要提高認識,明確新時期修志工作的重要意義;二要精益求精,在提高志書質量上下功夫;三要同心協力,高標準地完成續修任務。
參加會議的駐青部隊,軍事院校、武警部隊和市人防辦的領導都明確表示,通過這次會議,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一定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續修《青島市志·軍事志》任務,努力把《軍事志》修成精品之作,為部隊的軍事文化事業,為青島市的“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
會議由青島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王煒主持,青島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事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趙家順作了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第一屆《軍事志》編纂工作的完成情況,部署了續修《青島市志·軍事志》編纂任務。市長助理徐寶站在講話中強調了三點;一是提高對續修地方志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二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真正做到“一納入、五到位”;三是樹立精品意識,做好保密工作。青島警備區副司令員、《軍事志》領導小組副組長康風仁作了會議總結。他指出:一要提高認識,明確新時期修志工作的重要意義;二要精益求精,在提高志書質量上下功夫;三要同心協力,高標準地完成續修任務。
參加會議的駐青部隊,軍事院校、武警部隊和市人防辦的領導都明確表示,通過這次會議,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一定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續修《青島市志·軍事志》任務,努力把《軍事志》修成精品之作,為部隊的軍事文化事業,為青島市的“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
續修要求
作為新中國一地之史冊的《青島市志·軍事志》於1995年3月面世。該志是《青島市志》首批出版的11部分志之一。
《軍事志》的編纂工作,是在原青島市人民武裝部(軍分區)和青島警備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山東省軍區軍事志辦公室和青島市史志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完成的。在整個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各承編單位、駐軍單位、縣(市、區)人民武裝部和市各有關單位、知情人士的大力支持。全體修志人員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團結協作,狠抓質量,先後七易篇目,四改初稿,經評審、終審後成書。
《軍事志》凝聚了眾多人員的心血,較好地體現了思想性、科學性、地方性和資料性的統一,是一部較全面、客觀地反映本地區軍情的資料性著述。回顧首屆修志的實踐,展望下屆續志的編纂,有幾點“承前啟後”的思考。
《軍事志》的編纂工作,是在原青島市人民武裝部(軍分區)和青島警備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山東省軍區軍事志辦公室和青島市史志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完成的。在整個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各承編單位、駐軍單位、縣(市、區)人民武裝部和市各有關單位、知情人士的大力支持。全體修志人員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團結協作,狠抓質量,先後七易篇目,四改初稿,經評審、終審後成書。
《軍事志》凝聚了眾多人員的心血,較好地體現了思想性、科學性、地方性和資料性的統一,是一部較全面、客觀地反映本地區軍情的資料性著述。回顧首屆修志的實踐,展望下屆續志的編纂,有幾點“承前啟後”的思考。
把好編志的關節
編纂新方誌,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而編好一部志書,必然關聯到方方面面。應著力抓好三個關節:
(一)健全班子,穩定隊伍
從1982年青島市人民武裝部受領青島市委、市政府賦予的主編《軍事志》任務起,至部隊精簡整編任務轉歸青島警備區以後,黨委始終分工一名首長負責這項工作,並擔任軍事志編纂委員會的主任,具體負責對編志工作的領導。各承編單位,也都指定業務部門兼管這項工作,並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分管領導工作變動,及時進行調整補充,始終保持編委班子的健全穩定。
編委會下設軍事志辦公室,由主編和若干編輯等組成,具體負責編志工作。主承編單位均重視選配(聘)政治強、思想好、業務精、作風實的同志參與編志工作,組成一支精悍的修志隊伍。並且做到主要編輯人員相對穩定,以保持修志工作的連續性。《軍事志》雖已出版5年多了,但軍事志辦公室至今依然運轉。由此可見,黨委領導重視,穩定修志隊伍,是保證修志工作順利開展的關健所在。
(二)明確分工,密切協作
志書雖小,成書頗難。一部志書需眾多單位參與,眾人執筆纂稿,只有形成合力,方能事半功倍。
就參編單位來說,青島地區駐軍單位有數十個,主編單位是警備區,承編單位有2個,其他為協編單位。這如同諸兵種聯合作戰,必須協調好,協作好。在明確規定主編、承編和協編單位職責與任務的基礎上,堅持每月與承編單位交流一次情況,與協編單位適時進行溝通,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與要求,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在收集資料和編寫志稿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就軍志辦公室自身來說,構成上有在職機關幹部,也有離、退休老同志,我們不論職務高低,不分在職與否,均按個人所長,恰當分配任務。但分工不分家,工作上密切協作。而且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上下之間、同志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一個心情愉悅的修志集體。(三)圍繞質量,嚴格把關質量是志書的價值所在,也是志書的生命。它體現在志書的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一條是它的真實性。“志屬信史”,無信失志。為此,我們採取多種措施,始終把提高志書質量作為修志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一是強化質量意識。結合工作實際,組織大家選學上級有關指示、修志規定、理論文章、行文規範和有關範例。這樣學習,針對性強,觸動大,提高快,從而不斷強化每個同志求真存實的質量意識,並自覺貫徹於修志的全過程。
二是實行責任制。根據個人素質特長,科學分配編纂任務,實行從資料的收集、整理、篩選、考證到纂稿的“一條龍”編輯責任制,這不僅有利於工作的連續性,更能有效提高志稿的編纂質量。
三是認真考證史料,凡入志史料,都要進行鑑別和印證,可能時進行實地勘察或調查,以取得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對那些說法不一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尤要認真多方考證,不能輕易肯定或否定。在編纂中,有兩件史料就是這樣確證的。
其一、侵占青島的德國海軍軍銜稱謂問題。按史料記載,擔任膠澳司令和膠澳總督的,均由侵青的海軍中佐和大佐擔任。經查外軍資料,德軍軍官並無“佐”的稱謂,只有日軍軍官有此稱呼。其大佐、中佐、少佐分別相當於德軍的上校、中校、少校。為慎重起見,我們又請教了濟南軍區情報部,回告結果與外軍資料一致。鑒於此,我們將“佐”相應的改為“校”,從而糾正了史料記載的錯誤。
其二、誰是“黃安”艦起義的主要組織策劃領導者問題。“黃安”艦當時是國民黨駐青海軍的一艘護航驅逐艦,於青島解放前夕成功地舉行了起義。對於誰是該艦起義的主要組織領導者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說法不一:一說是地方黨組織和統戰部門,一說是膠東軍區聯絡部。為真實準確記述這一歷史事件,軍志辦在認真分析有關資料,文章的基礎上,先後走訪了14名當事人和知情者,掌握第一手資料。其中,有當時的青島市委和膠東區黨委統戰部的地下工作者,有當時的膠東軍區聯絡部秘書,聯絡部駐青島聯絡站、聯絡點負責人及交通員親屬,以及參加起義的骨幹等,所有被調查者共同認定的一點是:起義骨幹的會議、籌劃等都是在聯絡站(點)進行的,並受站(點)領導的指揮。1982年,原膠東軍區聯絡部部長、時任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的楊思德同志專程來青,參加王一民烈士(原膠東軍區聯絡部幹事)追悼會。後應邀專門作了“黃安”艦起義經過的報告。根據楊部長的報告和被調查者的追憶得出:“黃安”艦起義是在膠東軍區直接指揮下,地方黨組織和統戰部門積極配合,由膠東軍區聯絡部具體策劃組織的。據此,如實記述了“黃安”艦的起義。
四是嚴把審稿關。即按志書的質量要求,對志稿採取由個人到集體,由初級到高級的“四審”過程:首先是自審。初稿完成後,按要求自己反覆進行修改,至少三遍以上。其次是互審。這有兩層含義。先是編輯互相交換志稿審看,提出修改意見,然後由主編集中統稿審改。再次是會審。即召開編委會集體研討,並根據研討意見進行修改。最後是評審。由主編單位邀請市史志辦和承編、協編單位的領導和編輯,對志稿進行評議,修改後定稿送審。經過這樣層層把關後,志稿質量明顯提高。
(一)健全班子,穩定隊伍
從1982年青島市人民武裝部受領青島市委、市政府賦予的主編《軍事志》任務起,至部隊精簡整編任務轉歸青島警備區以後,黨委始終分工一名首長負責這項工作,並擔任軍事志編纂委員會的主任,具體負責對編志工作的領導。各承編單位,也都指定業務部門兼管這項工作,並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分管領導工作變動,及時進行調整補充,始終保持編委班子的健全穩定。
編委會下設軍事志辦公室,由主編和若干編輯等組成,具體負責編志工作。主承編單位均重視選配(聘)政治強、思想好、業務精、作風實的同志參與編志工作,組成一支精悍的修志隊伍。並且做到主要編輯人員相對穩定,以保持修志工作的連續性。《軍事志》雖已出版5年多了,但軍事志辦公室至今依然運轉。由此可見,黨委領導重視,穩定修志隊伍,是保證修志工作順利開展的關健所在。
(二)明確分工,密切協作
志書雖小,成書頗難。一部志書需眾多單位參與,眾人執筆纂稿,只有形成合力,方能事半功倍。
就參編單位來說,青島地區駐軍單位有數十個,主編單位是警備區,承編單位有2個,其他為協編單位。這如同諸兵種聯合作戰,必須協調好,協作好。在明確規定主編、承編和協編單位職責與任務的基礎上,堅持每月與承編單位交流一次情況,與協編單位適時進行溝通,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與要求,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在收集資料和編寫志稿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就軍志辦公室自身來說,構成上有在職機關幹部,也有離、退休老同志,我們不論職務高低,不分在職與否,均按個人所長,恰當分配任務。但分工不分家,工作上密切協作。而且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上下之間、同志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一個心情愉悅的修志集體。(三)圍繞質量,嚴格把關質量是志書的價值所在,也是志書的生命。它體現在志書的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一條是它的真實性。“志屬信史”,無信失志。為此,我們採取多種措施,始終把提高志書質量作為修志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一是強化質量意識。結合工作實際,組織大家選學上級有關指示、修志規定、理論文章、行文規範和有關範例。這樣學習,針對性強,觸動大,提高快,從而不斷強化每個同志求真存實的質量意識,並自覺貫徹於修志的全過程。
二是實行責任制。根據個人素質特長,科學分配編纂任務,實行從資料的收集、整理、篩選、考證到纂稿的“一條龍”編輯責任制,這不僅有利於工作的連續性,更能有效提高志稿的編纂質量。
三是認真考證史料,凡入志史料,都要進行鑑別和印證,可能時進行實地勘察或調查,以取得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對那些說法不一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尤要認真多方考證,不能輕易肯定或否定。在編纂中,有兩件史料就是這樣確證的。
其一、侵占青島的德國海軍軍銜稱謂問題。按史料記載,擔任膠澳司令和膠澳總督的,均由侵青的海軍中佐和大佐擔任。經查外軍資料,德軍軍官並無“佐”的稱謂,只有日軍軍官有此稱呼。其大佐、中佐、少佐分別相當於德軍的上校、中校、少校。為慎重起見,我們又請教了濟南軍區情報部,回告結果與外軍資料一致。鑒於此,我們將“佐”相應的改為“校”,從而糾正了史料記載的錯誤。
其二、誰是“黃安”艦起義的主要組織策劃領導者問題。“黃安”艦當時是國民黨駐青海軍的一艘護航驅逐艦,於青島解放前夕成功地舉行了起義。對於誰是該艦起義的主要組織領導者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說法不一:一說是地方黨組織和統戰部門,一說是膠東軍區聯絡部。為真實準確記述這一歷史事件,軍志辦在認真分析有關資料,文章的基礎上,先後走訪了14名當事人和知情者,掌握第一手資料。其中,有當時的青島市委和膠東區黨委統戰部的地下工作者,有當時的膠東軍區聯絡部秘書,聯絡部駐青島聯絡站、聯絡點負責人及交通員親屬,以及參加起義的骨幹等,所有被調查者共同認定的一點是:起義骨幹的會議、籌劃等都是在聯絡站(點)進行的,並受站(點)領導的指揮。1982年,原膠東軍區聯絡部部長、時任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的楊思德同志專程來青,參加王一民烈士(原膠東軍區聯絡部幹事)追悼會。後應邀專門作了“黃安”艦起義經過的報告。根據楊部長的報告和被調查者的追憶得出:“黃安”艦起義是在膠東軍區直接指揮下,地方黨組織和統戰部門積極配合,由膠東軍區聯絡部具體策劃組織的。據此,如實記述了“黃安”艦的起義。
四是嚴把審稿關。即按志書的質量要求,對志稿採取由個人到集體,由初級到高級的“四審”過程:首先是自審。初稿完成後,按要求自己反覆進行修改,至少三遍以上。其次是互審。這有兩層含義。先是編輯互相交換志稿審看,提出修改意見,然後由主編集中統稿審改。再次是會審。即召開編委會集體研討,並根據研討意見進行修改。最後是評審。由主編單位邀請市史志辦和承編、協編單位的領導和編輯,對志稿進行評議,修改後定稿送審。經過這樣層層把關後,志稿質量明顯提高。
細看成志的不足
李鐵映同志指出:“現在志書多而不精,名志不多。”可見,修一部高質量的志書實屬不易。《軍事志》亦不例外。成志後仔細看之,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在體例方面
篇章結構不夠嚴謹科學。如志書中的“兵役”、“城市警備”、“擁政愛民”、“民兵”、“城市防空”、“兵事紀略”等均與“駐軍與軍事機構”並列為“篇”。這是以“事類”排序,不是以“主線”統籌。如將其歸於“軍事活動”篇中,各自為“章”,則較嚴謹規範。
(二)在內容方面
主要有三點不足:一是建置前的青島地區軍事歷史概未涉及,這雖然符合志書總體編纂說明中的年代斷限規定,但給人以隔斷歷史之感,更何況軍事鬥爭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這種“截頭存身”的記述,讓人摸不著頭腦。
二是作為《軍事志》,不寫“軍事地理”,怎能看出本地區的軍事地位?而由此衍生的相關記述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這木?!有人說有《自然地理志》就涵蓋了,但自然地理不等於軍事地理。這是兩個既有聯繫更有區別的概念。
三是看不清我軍的建設風貌。囿於保密規定,有關軍事活動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後勤保障等未能入志,以致看我軍的正規化建設似“霧裡看花”。
(三)在記述方面
有的內容記述不夠完整,如“青即圍攻戰”中無我軍傷亡數字;不夠準確,如“日德青島之戰”記有起止時間,但歷時天數記顛倒了;不夠明晰,如“清軍設防膠澳”中章高元來青時間含糊不清;有的行文筆法、稱謂等不夠規範。
(一)在體例方面
篇章結構不夠嚴謹科學。如志書中的“兵役”、“城市警備”、“擁政愛民”、“民兵”、“城市防空”、“兵事紀略”等均與“駐軍與軍事機構”並列為“篇”。這是以“事類”排序,不是以“主線”統籌。如將其歸於“軍事活動”篇中,各自為“章”,則較嚴謹規範。
(二)在內容方面
主要有三點不足:一是建置前的青島地區軍事歷史概未涉及,這雖然符合志書總體編纂說明中的年代斷限規定,但給人以隔斷歷史之感,更何況軍事鬥爭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這種“截頭存身”的記述,讓人摸不著頭腦。
二是作為《軍事志》,不寫“軍事地理”,怎能看出本地區的軍事地位?而由此衍生的相關記述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這木?!有人說有《自然地理志》就涵蓋了,但自然地理不等於軍事地理。這是兩個既有聯繫更有區別的概念。
三是看不清我軍的建設風貌。囿於保密規定,有關軍事活動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後勤保障等未能入志,以致看我軍的正規化建設似“霧裡看花”。
(三)在記述方面
有的內容記述不夠完整,如“青即圍攻戰”中無我軍傷亡數字;不夠準確,如“日德青島之戰”記有起止時間,但歷時天數記顛倒了;不夠明晰,如“清軍設防膠澳”中章高元來青時間含糊不清;有的行文筆法、稱謂等不夠規範。
展望續志的編纂
編纂軍事志,是地方志中一項長期的軍事文化建設事業,旨在全面、準確反映本地區的軍事歷史和現狀,宣傳我軍的光榮傳統和歷史功績,積累和保存一地的軍事資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為國防現代化建設服務。續修《軍事志》,應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編纂軍事志的規定和青島市政府關於續修地方志的有關指示,結合首屆《軍事志》編纂的實際,以反映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重點,全面、系統、科學地匯集本地區軍事方面及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情況和資料,做到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地方性和資料性的統一。
續志的篇目框架構想如下:
一、概述。主要包括對青島地區軍事歷史和現狀的概括性敘述。
二、軍事地理。主要包括青島地區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的地理形勢、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條件,以及軍事要地、軍事設施、軍事交通、歷代戰場等重要情況。
三、軍事組織。主要包括領導機構、駐軍、預備役部隊、民兵等軍事組織。
四、軍事活動。主要包括兵役、動員、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技術)保障、城市警備、人民防空、軍事科研、國防教育、參加地方兩個文明建設、維護社會治安、搶險救災、開展民眾工作等。
五、軍事人物。主要包括出生於本地區或在本地區長期從事軍事活動的將領、英雄模範、名人等。
六、附錄。主要包括軍事大事記、重大事件、重要文獻內容索引、各種圖表等。 (作者 夏得利)
續志的篇目框架構想如下:
一、概述。主要包括對青島地區軍事歷史和現狀的概括性敘述。
二、軍事地理。主要包括青島地區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的地理形勢、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條件,以及軍事要地、軍事設施、軍事交通、歷代戰場等重要情況。
三、軍事組織。主要包括領導機構、駐軍、預備役部隊、民兵等軍事組織。
四、軍事活動。主要包括兵役、動員、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技術)保障、城市警備、人民防空、軍事科研、國防教育、參加地方兩個文明建設、維護社會治安、搶險救災、開展民眾工作等。
五、軍事人物。主要包括出生於本地區或在本地區長期從事軍事活動的將領、英雄模範、名人等。
六、附錄。主要包括軍事大事記、重大事件、重要文獻內容索引、各種圖表等。 (作者 夏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