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北齋庵

青島北齋庵始建於唐代,大殿里供奉著一尊千手觀音坐像,所以當地也稱為觀音寺、千手佛廟。該庵廟宇規模最大時占地30餘畝,房屋60多間,北齋庵原為正殿三間,有鐘樓鼓樓左右矗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北齋庵
  • 地理位置:青島
  • 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歷史,重修,

簡介

到了明代,從雲南烏撒衛遷徙到古代即墨縣的周姓先人就在北齋庵附近定居,並在明代景泰年間重修了這座古廟,當時因庵前有亭,亭下流水,所以廟宇所在村子就以“流亭”為名,這也是如今流亭街道名稱的來歷。
北齋庵電腦效果圖(紅圈處)北齋庵電腦效果圖(紅圈處)

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北齋庵原本有兩座五層石塔,一座建於唐代,1938年日軍駐紮庵內,把石塔連同殘垣推倒建為碉堡;一座始建於明代,1938年北宅庵附近的樹木被砍伐殆盡,上世紀60年代後期,明代石塔也被推倒。
從明代那次重修之後,北齋庵就成為嶗山地區香火較為旺盛的廟宇之一,可到了日德青島戰爭期間,日軍占領了流亭,將古廟改為碉堡,古廟在戰火中受損嚴重。
到了1935年,當時的青島市長沈鴻烈力主修復這座古廟,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各界名人均為修廟捐款,其中有杜月笙、吳佩孚、戴季陶、叢良弼等,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還為古廟題寫了寺名“古觀音寺”,可由於種種原因,修復一事後來又擱置了下來。
重修北齋庵一事雖然最終“流產”,但對當地文化還是產生了積極影響。當時沈鴻烈曾約政府官員和鄉賢士紳一百餘人為修廟發起人,一時間流亭群英薈萃,流亭豬蹄、流亭大饅頭這些當地小吃被這些達官貴人認可、推廣,逐漸有了名氣。

重修

據悉,新修建的北齋庵占地面積150平方米,預計今年5月份就可向公眾開放,到時這裡將與城陽區文化大項目胡嶧陽文化園一起,成為文化氣息濃郁的旅遊新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