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亭村

東流亭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中部偏東 ,南臨白沙河,北倚欒埠頂與楊埠寨村、前桃林村接壤,東跨308國道與窪里村相望,西接十字街與西流亭村錯落而居。地勢是北高南低態勢,西北部間有土陵,北部欒部頂周邊多澇窪地,東、南部地下白沙儲量豐富,地下水不但儲量豐富而且水質甘洌。土地以壤土,沙壤居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品種繁多的糧食及蔬菜,是青島市最早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全村總面積約90.53公頃,南北最大距離1.6公里,東西最大距離0.7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流亭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000
  • 人口:2073人
建制沿革,自然資源,

建制沿革

東流亭形成村落的時間較早,有關村名的來歷有幾種說法:(1)村前北齋庵建於唐朝,庵前有亭,亭下流水 ,故以“流亭”為名。(2)村落形成於漢朝。秦漢時,設鄉以下行政機構為“亭”,《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初時地無確名,遂以行政機構名稱冠以亭長姓氏作地名,是時,亭長姓劉,稱“劉亭”,後演化為“流亭”。清乾隆版,同治版《即墨縣誌》“七鄉村莊圖”均標註“劉亭”、“流亭”在很長時間裡曾混雜互用。
2002年底,全村共有776戶,總人口2073人,全村姓氏有胡、王、許、吳、劉、黃等102個,以胡姓為多,均為漢族。
東流亭村在建國前隸屬即墨縣;1949—1951年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一區;1951—1953年屬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3—1956年屬青島市嶗山郊區流亭區;1956—1958年屬嶗山郊區流亭鄉;1958—1961年屬嶗山郊區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屬嶗山縣仙家寨公社;1984年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6月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東流亭村地理位置優越,白沙河環繞村前,上朔百年, 河上架設的木橋,是進出青島的咽喉,遺留的橋墩現仍存在。後改建為漫水石橋。通往煙臺的“青煙路”是從東流亭村裡的一條較寬的胡同穿過,該胡同仍存在。當初交通工具是木輪車、馬車,時有汽車通過,商賈南來北往,川流不息,是即墨南鄉的大集市,商號店鋪林立於村內大街小巷,可謂繁榮,“益隆”“廣聚”等老字號沿用至今。
解放初期,派出所、供銷社、醫院、郵電、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均設流亭,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社化以後,東流亭屬仙家寨公社的一個行政村,後撤公社換鎮,撤鎮改街道,均以“流亭”命名。
東流亭村歷史悠久,村前美麗的白沙河,在這個古老的村落里哺育了一名在即墨境內遠近聞名的理學家————胡嶧陽。
胡嶧陽,名良桐,(1639—1718年)一生品行端潔,風骨剛毅。其持身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語為宗。熱衷理學直追程朱本義,精研《周易》憚發前人未盡之旨。著有《柳溪碎語》、《易經徵實》、《易象受蒙》、《解指蒙圖說》等書,以《易》為經,推延天地五行,研究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象,征解上古至清歷朝之興衰,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清《萊州府志》《即墨縣誌》,今《嶗山縣誌》、《嶗山志》均載其事跡。流亭域內有關胡嶧陽的傳說極多,既生動又神氣,講者皆避提名諱,稱其為“神仙”,聽者也皆一片虔恭。其“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的喻世名言,為婦幼皆知,心領口傳,成為一方父老的精神支柱,支撐著他們代代相傳,不離斯土。其後人,於清光緒33年(公元1907年)為其專建“胡公祠”,位於胡氏宗祠“合敬堂”南側偏東,奉祀胡嶧陽和夫人江氏,戰氏及子胡映黎牌位。祠內祭器幔帳琳琅滿目,一幅長聯懸掛左右:“儒也為儒,仙也為仙,精神與墨水同長,歉而不歉,亂而不亂,唯居之嶗山最穩”。
古老的東流亭村,有一座名播四方的古剎————北齋庵,此庵位於白沙河北岸,流亭古橋頭東側,創建於唐朝(具體年月不詳),初名“千手佛廟”,後名“觀音庵”、“菩薩庵”、“北齋庵”。1937年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此庵題寫匾額“古觀音寺”。該寺原為正殿三間,歇山飛檐,鏤空花格,鐘、鼓兩樓左右矗立,五層石塔位於廟東,另有廂房僧寮60多間,廟宇占地30餘畝,周邊廟產地數百畝。北齋庵正殿供奉“千手觀音菩薩”,佛像高3米,身生手臂48隻,每手握有一件法器,面龐慧穎,儀威攝人。舊時夏曆初一、十六是流亭傳統集日,周邊數十里善男信女來此降香祈福。北齋庵山會(廟會),俗稱“逢山”夏曆二月十九日至二月二十一日為廟會,後又增農曆十月十九至二十一日為廟會,延續至今。廟會雖定會期三天,實際持續時間往往在10天左右,方圓百里之商賈、戲班、雜耍雲集流亭,流亭百姓亦藉機迎親邀友,來流亭降香、敘舊、言歡,歷久不衰。至60年代香火漸衰,“文革”期間,千手佛觀音塑像下落不明。
解放前,古老的東流亭村中的人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人們充分發揮土地肥沃的優勢,逐漸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大白菜、黃瓜、西紅柿稱名一時。東流亭的沙窩地瓜、灣涯蘿蔔更為遠近聞名。60年代開始,東流亭村就開始注重發展工業,1963年,村中就辦起了磨坊加工廠,農機修配廠 、醬菜廠等,直至現在,東流亭產的調味品風靡數省,流亭大饅頭名揚島城。
東流亭村北依省內最大的公路立交橋,交通十分發達便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成為當今商家投資的一方熱土。1996年,村中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吉恩斯工藝品有限公司,掀起了外商 落戶東流亭村的熱浪,截止到2002年,全村共引進外資企業18家,契約利用外資36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60萬美元,共引進內資企業12家,契約利用內資 6900萬元,實際利用內資6900萬元。200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928萬元,上繳利稅46萬元。
明萬曆七年版《即墨縣誌》已將流亭列為二十四大鄉集之一。古老的集市,培育著流亭人們的經商才能,因此流亭村的商業非常發達。2002年底,全村從商業主共450戶,從業人數850人,年創產值820萬元,上交稅金31萬元。1999年,創建流亭建築材料裝潢批發市場,總投資2800萬元。占地207畝,室內營業面積 38333平方米,交易主樓22000平方米,主要經營木材、膠合板、家俱、鋼材、衛生潔具、陶瓷、廚具、服裝等十幾類上千個品種,吸引了廣大業戶紛至沓來,其中國外商戶13家,2002年,市場從業人數436人,實現交易額達1.8億元。
東流亭村工業、商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使村中集體經濟雄厚,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共有私人小轎車78輛,全村各戶彩電、冰櫃、洗衣機、安裝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擁率達95%以上。1997年開始,對年滿60歲的男、女老人按年發放生活補助費,並多次調整增加,到2002年每人每年補助1200元,全村共發放生活補助費74160元,並每逢中秋節、老人節 、春節給老年人發放油、奶、面、及床上用品。
快速發展的集體經濟,不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東流亭的村莊建設也加快了步伐。1997年村投資460萬元,建高層居民樓3幢,共12000平方米,有72戶村民首遷新居。2000年,因修築青銀公路連線線 ,拆除民房及其他建築14980平方米,投資1560萬元,建高層居民樓6幢,共24000平方米,有185戶村民喬遷新居,到2002年累計投資2020萬元,拆除各類建築物14980平方米,建高層居民樓9幢。共36000平方米 ,共有255戶村民喜遷新居。現喬遷新樓的居民戶數占全村總戶數的33% 。

自然資源

為了最佳化環境、村自1995年以來,加大了綠化力度,為配合立交橋周邊綠化,在近4公里的綠化帶內,栽植白楊、銀杏、雪松、櫻花及其他花木近5000株。並對村北工業園區近1000米道路兩側進行了綠化,主要栽植白楊、法桐合歡、紅葉梨、松柏等,總計1000餘株。並綠化綠地6塊,總計5100平方米。
東流亭村尊師重教歷史悠久,早先的村塾和後來的學校都辦的不錯,村中祖輩重視學問,尊重讀書人 ,在胡嶧陽老先生的影響下,村民雖生活貧寒,大都能省吃儉用將孩子送進私塾門。文化氣氛濃厚,文明程度較高。
廢除私塾教育後,成立以東流亭為中心的流亭國小,校址在原胡氏宗祠,主要負責東、西流亭、窪里、夏家莊、高家台、劉家台、楊埠寨共七村學生入學,因學生多,教室大多數分散在沿街農舍,教學制度正規、嚴謹,一直到解放後。1958年,隨著人口增長,流亭國小 遷劉家台,原址作為東、西流亭、窪里、夏家莊四村低年級分校,為改善辦學條件。東流亭國小在1970年又遷入位於村西北角的新校址。
2000年村兩委領導班子在黨的重科技、抓教育政策的促進下,不惜重資發展教育事業。在街道統一領導下,村與周邊其他11個村合建新流亭國小,新建國小總投資1400萬元,占地55畝,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 ,設施齊全、配套完善、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室、電視衛星遠程教學設備、圖書室、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階梯教室等一應俱全,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材、圖書、報刊均按部頒一類標準配備,教師實現無紙化辦公。2002年,流亭國小被評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村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
古老靈秀的東流亭村文化藝術活動源遠流長,雖無專業的戲班和藝術團體,而民間自創自樂的藝術活動歷久不衰。百年前就有踩高蹺等表演,建國初,為慶祝新中國誕生,歌頌提倡新思想,反對、打擊反動道會門,排演了歌舞劇《害人一貫道》。50年代,村民自籌資金組建柳腔班子,於農閒排練演出了《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尋功夫》、《井台會》、《雙蝴蝶》、《借年》、《雙換妻》等二十多個柳腔劇目,在本村和周邊多個村莊演出,有時一個地方連演三天,或晝夜連場。60年代排演了呂劇《沙家浜》除在本村演出外,還為駐流亭海航基地官兵、陸軍基地官兵、守衛自來水廠的部隊官兵,參加抗美援越凱旋歸來的將士們慰問演出,受到上級表彰獎勵。80年代成立腰鼓隊,90年代成立了民間大秧歌隊、老年合唱隊 、新世紀、村投資兩萬餘元,組建了40人的青島大鑼鼓隊,該隊由青壯年婦女組成,服裝統一,動作整齊,節奏嚴謹,氣勢雄壯,演出效果極佳。
東流亭村在大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狠抓了精神文明的建設,1980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