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區簡介
青塘鎮位於贛州北部丘陵山區,是
寧都縣、興國縣、
章貢區三地的中心地帶,郵古公路穿境而過。墟鎮始建於唐朝天復年間,迄今已有1100多年,青塘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中國近代革命的根據地,土地革命期間,毛澤東、王家祥、
朱德等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紅軍駐紮於此。墟鎮四面環山,
青塘河、
青龍河繞城而過,呈“二龍戲珠”狀,區內山林青翠,碧水環流,呈盆地狀。轄區面積178.23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3.65萬人(2017年),其中圩鎮人口約1.5萬人。2002年全鎮
工農業總產值1.8億元,財政收入56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3160元。
青塘鎮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山上有充足的林木資源,地下尤其以礦產資源豐富而聞名,如石灰石、硫磺礦、煤、鎢、銅、鎂、鐵的儲量甚大。在2002起鎮內擁有相當規模的水泥廠、煤礦、石灰石、硫磺礦等一批龍頭企業,是寧都縣的一個工業重鎮。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1100萬元修建的郵古二級油路貫穿青塘全鎮,東接
319國道、昌廈公路,西接京九線
興國火車站,是一個融工、礦、農、貿為一體的江南特色小城鎮,多次被國家、省、市評為“先進鄉鎮”文明圩鎮和“文明單位”;程控電話遍布全鎮,移動、聯通通訊網路覆蓋全鎮,通訊快捷方便;老埠一級電站、二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260千瓦,電力充足;有日供2千噸自來水廠一座。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齊備;有奇峰景秀的
蓮花山、
寶華山,古韻猶存的
屈原廟,孫中山先祖孫利後裔的
孫氏家廟,“寧都會議”舊址等旅遊休閒的去處。融合著數千年的
擂茶文化,構成了青塘大一道亮麗的客家風景線。
青塘鎮政府辦公大樓
青塘鎮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特別是被評為全國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全省重點鎮以來,經青塘鎮歷屆黨委、政府班子的探索和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使青塘更趨交通便利、設施齊備、市場完善的小城鎮。
歷史沿革
青塘原名清溪,後闢建圩場,因四面環山,中窪如塘,蔚藍青秀,故改稱青塘。清溪何氏最早進入青塘開基,其次進入青塘的是孫氏,於北宋後期由寧都縣城遷徒於此。而謝氏卻在明朝初期從興國竹子壩遷徒於此。
建國前夕,青塘屬於于都縣上北鄉管轄,1952年4月起,青塘與
賴村一起改屬
寧都縣第十三區(即青塘區),1961年11月設區擴社,復設青塘區,1989年起定稱為青塘鎮。
青塘素有"聖地"之美譽,地理複雜,交通便捷。自古至今,其複雜的地形在戰略上意義深遠。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攻占寧都縣城,唯獨青塘沒有失守,而且,舉人
何戴仁帶領1000多名青塘子弟兵參戰,救回寧都、於都、
瑞金、贛州等地。1945年,日本投降以前,青塘四周被日本軍占領,唯獨青塘沒有失守。同年,江西省主席
曹浩森親筆寫下了"睦宗報國"四字並製成工匾,訟揚了青塘人民宗族和睦,誓報家園的傳統美德。
以何、謝、孫三氏占多數約(70%)而構成的青塘人,都是地道的客家人。因此,客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以
擂茶和廟會為特色的
客家文化,孕育著幾千年的青塘人。建國前,青塘的寺、廟、祠數不勝數,形成了"跨出門檻有神廟的"宗教奇觀。廟會也相應盛行,其儀式歸納為四種:起會、祭神、出巡和祭典。建國後,大部分寺、廟、祠都被拆除,現有何、謝、孫等各姓宗祠30餘座。
交通運輸
青塘鎮交通、通信、
運輸業較為發達。
319國道郵古公路穿境而過,距
興國火車站40公里,村村均通公路、電力、電視、電話,手機信號穩定,是所有商者理想的創業之地。
行政規劃
經濟發展
工業
青塘鎮是一個資源大鎮。屬石炭紀梓山祖紅
砂岩地貌,工業企業較為發達,有煤、石灰石、硫、鎢、銅、鐵、鎂、螢石、花崗岩等礦產資源100餘種,且儲量極為豐富,尤其硫鐵礦儲量全國有名。現有寶華山水泥有限公司、硫磺礦、煤礦、
鎢礦、
盛達礦業等資源型工業企業。有較為豐富的木竹資源和人力資源,尤其適宜創辦
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在2002年已創辦多家木竹加工企業和服裝企業。
農業
青塘鎮農業頗具特色。氣候、土質等特別適宜臍橙種植,且臍橙果鮮味美,品質優良,在贛州市第一、二、三屆
臍橙節上均獲金獎。臍橙開發蔚然成風,並吸引了台商獨資開發3000多畝,成為全市首屈一指的農業開發外資企業,在2012年,全鎮共有臍橙面積12850畝。此外,酸甜可口的社崗
李子走俏全國各地,南堡花生、河背的蔬菜、赤水的稻田養魚、坎田和西逕的木竹製品等都名具特色,發展潛力較大。
百度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