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青城》以見證人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有關藝術理想與現實情感之間的曲折故事。老鐵和青城因為繪畫而成為伴侶,又因為繪畫陷入生活的困境。合租中的“我”恰好擅長寫字,尤擅臨摹
趙熙的字,房東拿去做舊後,變成了一樁相當不錯的買賣,所以“我”不時地臨摹一些趙字交給房東,抵用三人的房租。作為局外人的“我”,看重的當然不是這對情人的藝術理想,而是他們艱難卻又不捨不棄的生活。生活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在不如意的日子裡,青城還是渴望看一看蒼鷹翱翔,想一想心中的詩和遠方,這無疑讓“我”心生敬意。在“我”眼裡,青城將青春和命運都投注在疾病纏身的老鐵身上,在不食人間煙火般的生活中抗爭,這種反世俗的率真活法,究竟能堅持多久,究竟能活出怎樣的境界,都充滿了無數的不確定性。在青城的主動下,“我”雖與其有肌膚之親,但其終究舍不下老鐵,仍然選擇繼續和老鐵走下去。
創作背景
作者自述創作《青城》的過程:“《青城》這個題目是我去四川,在峨眉山的盤山路上,突然腦子裡冒出來的。當時就想我要寫一個以青城為名字的小說。後來又有一次去成都,杜甫草堂看了,周邊的幾個縣我也看了。成都那邊有很多書法家,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一個老先生,已經去世了,叫趙熙。我那段時間正在臨趙熙的字。有一次跟
阿來老師一塊聊天,他說你應該出來走一走,我經常會到山裡面,到高原上看一看,看看鷹。我說好,什麼時候我們一塊去看。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不過我倒是為了這次行程看了很多資料,尤其關於鷹的資料。後來把這些元素全部糅到一塊寫成《青城》這個短篇。”
人物介紹
“我”
男,30歲,單身,某報社辦事員,請纓去成都做子報的籌備工作。公司補貼微薄,故與老鐵、青城合租。這些年東奔西走,笛子吹走調了,二胡音也摸不準了,有限的那點藝術童子功只剩下書法。老鐵有疾,“我”趁虛而入,與青城一起散步、看鷹、練字,但終究只是短暫地愛了一下。
老鐵
本科畢業,原四川某師專的老師,繪畫水平較高,被女學生們視為才子和男神。老婆異地讀博,而他連考三年不中,二人矛盾加劇導致離婚。他索性離職,預備再考一次,剛好曾經的學生青城投懷送抱,撫慰了其受傷的心。其攜青城來到成都的第二個月便患疑難雜症,咳嗽不止。三年多來,老鐵的變化除了咳嗽加劇,咳起來整個頭臉脹大一圈,就是越咳越瘦,慢慢成了一根“竹竿”。
李青城
青城總在追逐愛情,追逐她心中健壯又孤傲的雄鷹,老鐵和“我”都是她曾追逐的對象。她義無反顧走進老鐵失意的生活,擔當他生活與精神上的雙重導師,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關切老鐵衰頹的精神世界,帶他走出原本的精神困頓,來新城市,開始新生活。後來,老鐵病越來越重,雄鷹一點點在青城心中崩塌,而“我”恰好出現,強健的身體與較高的書法造詣吸引著青城,她再次選擇追逐心中雄鷹,在看鷹那夜主動與“我”發生關係。追逐是青城關於愛情的選擇,卻不是全部,而承擔則是青城對愛情的另一選擇。她明白來自愛情的責任與犧牲,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又背負什麼,於是放棄了能力優於老鐵的“我”,繼續和老鐵走下去。
作品鑑賞
在該小說里,始終貫穿著一個類似主線的意象:鷹。小說開頭的一句話:“那段時間我總夢到老鷹在天上飛。一直飛,不落下。”“我”喜歡鷹,是有淵源的,小時候看過一部鷹的紀錄片後,就再也無法忘記,幻想著“自己的肋骨和後背也生出了一對巨大的翅膀”。“我”之所以自告奮勇“在五十八號人的會議室里站起來”,請纓赴成都為報社“開疆闢土”,也是和私心慕鷹有關。入川後,“我”也真去藏區專門看過鷹,而且還是看到了很多的鷹,那個量,甚至比“這輩子見到的各種鷹的圖片加起來”都多。“回到草堂,我跟老鐵和青城講那些看見的鷹。他們跟我講李苦禪的鷹、齊白石的鷹、徐悲鴻的鷹和王雪濤的鷹。他們的鷹都很好看,我的鷹也很好看。”這段話,頗有些戲劇衝突的味道,耐人咀嚼。夢和現實一樣,都容易讓人疲憊。這樣,再想之前,“我”在老鐵的咳嗽聲中,突發奇感,“老鷹會不會咳嗽”,就更加回味十足。這真是個不乏荒誕卻能掐疼人的某根秘密神經的問題。鷹是一個巨大的意象,作為敘述線脈,一直在故事中起著某種不容忽視的串接作用。它是現實的,亦是空幻的,更有所指喻。人們看到的都是在天上飛的鷹,而落在地上的鷹少為人見。小說或人生的秘趣就在這裡。
可以發現,青城和小說的主要意象“鷹”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我”對青城的喜歡正如同“我”對鷹的喜歡一樣,始終是以一個欣賞者、旁觀者的姿態,並不試圖也無法干涉她的生活。而老鐵是一心想要成為鷹而不得的人,正因為他時刻與更有靈氣、更有骨氣的青城作伴,他的無能與頹廢便被凸顯得更加卑下。雖然他有意不去指導青城的繪畫,但他終究攔不住青城羽翼漸豐,正如同他無法阻擋青城和鷹相見後意識的覺醒和身體上的背叛。
在《青城》里,女性主體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描寫,作家雖然也通過男性第一人稱講述故事,但作為敘述者的“我”始終沒有姓名。“我”作為一個外人進入青城的生活,沒有拯救,沒有改變,只不過挖掘青城靈魂中本來就有的東西;當“我”離開之後,繼續在小說空間裡生長的,是獨屬於青城的故事。青城的人物性格複雜,她看似以學生和伴侶的身份居於老鐵之下,實際卻是這段關係中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她雖有獨立的核心和無限的潛力,可仍自我犧牲式地肩負起老鐵的起居、承受他的暴虐。在她身上,近妖的靈性和近神的母性交織,迸發出強大的生命能量。在《青城》中,徐則臣對於女性的理解已經頗為深刻。中國的社會結構里,女性往往才是家庭的核心,雖然各有各的欲望與傷痕,她們卻往往自覺踐行著道德和倫理的規訓,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家庭內外的責任。她們把痛苦當成慰藉,把犧牲作為自身意義的體現,這樣的性別身份和複雜心理,已經很難用權力話語進行闡釋。而徐則臣筆下女性的特殊性也正在於此,他通過日常的體察、細膩的感受書寫了女性堅韌的品質,讚美她們始終以一種真摯、美好的方式回應著生命中的負面。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0月13日,該小說獲第六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提名獎。
出版信息
該小說首發於《青年作家》2019年第4期,後入選小說集《
青城》。
作者簡介
徐則臣,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江蘇省作家協會契約製作家;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青雲谷童話》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馮牧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第六屆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首屆騰訊書院文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被《亞洲周刊》評為“2014年度十大小說”“2017年度十大小說”;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日、韓、意、蒙、荷、俄、阿、西等十餘種文字;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