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記

《青城山記》是唐代杜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城山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杜光庭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城山記
神州之內有名山,五嶽列於五方。《山海經》所謂五嶽各領名山三百六十,凡一千八百。有神仙洞室,福地靈墟,顯於仙經,載於方誌。其山皆上應列宿,傍系星官。上帝俾正神所居,以司善惡,邦國祥沴,鹹所主焉。亦猶太山為角宿之根,鹹池為方城之險,嶓冢應於井絡,魁首屬於井陘者也。
自方圓肇基,融結定位,眾山波蜀,以鎮一隅。則蜀之山近江源者,通謂之“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按《漢書》及傳記,言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鴟焉。《靈寶經》亦云,地出美芋,名曰“蹲鴟”。闞駰《十三郡記》稱蜀郡西盡岷山。《華陽國志》稱蜀郡北接岷山。斯則青城、峨眉,為坤維之巨鎮也。岷山導江,但導其流,非謂江源出於岷山矣。《福地記》云:“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五千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玉匱經》云:“黃帝封為五嶽丈人,乃岳瀆之上司,尊仙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岳再朝。六時灑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國山”,亦為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對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牙相連線,靈仙所宅,祥異甚多。任豫《益州記》云:“崗巒岩,連亘千里,上有仙都。《地理志》云:“西徼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連峰下絕。”李膺記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馬台三師壇。上五里至瀑布水澗,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筍,高三丈。過二石門,絕崖數百丈,下起常道觀。高峰下有水,六時灑落。東北有二石室,名‘龍宮’,可容百餘人。從龍宮過至石室,名‘龍橋’。又有一梯,洞穴深淺,莫知所極。西北有石室,宛然見存。又有黃帝壇石天地,上圓下方,闊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觀東有石日月,各闊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對。柱上烏兔爍煒,方圓磅礴可睹焉。”《五嶽真形圖》云:“洞天所在之處,其下別有日月,分精以照。”其中龍橋處二山相去二百餘步,其峰危竦相對。橋在峰首,其橋中半漸漸促小,可六寸,長一丈五尺。兩邊懸崖,俯臨不測。山傍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朱筆畫山,青崖中絕。今嶮斷石並丹色,闊二十丈,深六七丈,望之然。《福地記》曰:“青城山有赤石如鹿形,今誓石多有如野獸之狀者。”又云:“天師居赤城崖舍中,即今石室也。”觀北上十餘里,有亭台孤聳,獨秀霞表,名曰“軒轅台”,下望諸山,如蟻垤焉。連抱之樹,有若薺也。此台非得仙之人,不可居之。觀前有靈燈,齋日必見,或五或三,亦無定數。常因元宗皇帝敕道士王仙卿就黃帝壇修醮,其燈遍山。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神燈千餘,輝灼林表。
其山逸士高人,多所憩息。葛稚川《神仙傳》云:“仙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宋大明中,道士楊超遠、秀才費元規,亦居此山。唐有逸士馮廓、王仙柯,於此修道,皆有感降。玉真公主,肅宗之姑也,築室丈人觀西,嘗詣天下道門使蕭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籙,游謁五嶽,寓止山中,就拜靈峰於寶室洞前,有仙雲五色元鶴翔舞焉。此山前號“青城峰”,後名“大面山”,其實一耳。同體異名,猶岱之天台,亦謂之“桐柏”也。東北臨皂水,西南亘平川,西枕黑溪,北拒洄水。洄水今在蕃界。大面之頂,去平地七十二里,為茲山之主,非常人所到。靈禽異獸,奇花仙草,靡不有焉。其上瓊樓仙室,金闕玉堂,得道之人,造之乃見,非凡俗所窺也。有七十二小洞,應七十二候。有八洞,應八節。第一太乙洞,第二九仙寶室洞,第三娑羅洞,第四高台玉室洞,第五麻姑洞,第六寶園洞,第七聖母洞,亦名“聖主洞”,第八都督洞,亦應八卦,以通八水。其中五大洞,上應五星之宮,乃五行五常所化也。瑤林寶樹,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靈而秀。《上清記》云:“神仙王方平,領仙士萬五千人,以鎮茲山。”又云:“洪崖真人隱居其內。”昔甯封先生棲於北岩之上,黃帝師焉,請問三一之道。先生曰:“吾聞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達三一之源,可師而問之也。”因以《龍蹻經》授黃帝。黃帝受之,能策雲龍以游八極。乃築台其上,拜甯君為五嶽丈人,使川岳百神,清都受事。乃入峨眉北岩,受皇人三一之道,周旋海岳,車轍存焉。又有得道仙民,游散未受職者,分居諸洞之中。絕峰之頂,煙雲常覆之,每日晴霽,才六七度。四面山峰,各有名字,載於圖經矣。

作者簡介

杜光庭(850--933)字賓至,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人,寓居處州縉雲(今屬浙江)。懿宗時應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至蜀,召為內供奉,出入禁中,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建國,任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後主王衍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歸隱青城山,自號東瀛子。著有《諫書》、《廣成集》、《錄異記》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