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古寺自唐初建,各代幾經重建和培修,明末兵毀後,又於清乾隆時重建,計有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三宵殿、燈樓、萬年台(戲樓)以及左右廂房、齋廚等至民國時期都還有廟產五千餘畝(包括山林)。解放後廟宇逐漸毀壞,僅存正殿和廂房。1986年原灌縣宗教部門批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交由寺僧管理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城山泰安寺
- 初建:唐代
- 重建:乾隆時期
- 性質:宗教活動場所
- 位置:長平山
青城後山泰安古寺,地處古之長平山。宋代《輿地紀勝》載“長平山在味江之上,有泰安寺,寺門蓋花坪(今沙坪)老澤路也。”清代《灌縣鄉土志》載:“泰安寺廟,始於唐,盛於明。樓殿之壯,甲於東南。”彭洵《青城山記》也載有“(泰安寺)相傳唐代初建,逮明復振。樓殿壯麗,甲於青城。明末兵毀,清初重建。”《全唐文》中,唐代杜光庭在《謝恩宣示修丈人觀殿功畢表》等文中,更有長平山(泰安寺)惠進禪師奉旨修青城山丈人觀的記載。以上文獻,可證泰安寺始建於唐,歷史悠久.
泰安寺自古即為青城山一大禪宗叢林而距於後山,特別在宋、明時期極盛。清代之前,這裡是川西地區通往藏地的茶馬古道,稱為:“花坪老澤路”。因此,寺院林立,香火旺盛。泰安寺統管著後山大大小小的寺院四十餘座,至今還流傳著“大和尚萬萬五,小和尚不消數”的民謠,極言和尚之多。泰安古寺,自唐宋以來,一直為佛教禪宗弟子嚮往的聖地,長時期都為川西地區佛教的講習之所,依當時學修的傳統,僧人在此學養完滿,行持堅固之後,方可到數十里外高山中的白雲洞去閉關修行。因此泰安寺、白雲一帶名僧輩出,南北朝香闍梨禪師、唐代明遠禪師、澄照禪師、宋代澄遠禪師、明代鑒隨禪師、丈雪禪師等高僧,都曾在泰安寺和白雲洞修行和講學,明代著名高僧鑒隨禪師 就圓寂於泰安寺,靈塔尚存寺院左的紅豆古樹前。
先後有如願、能源、普能、普鑒、洪法各位法師主持,陸續新建了天王殿、觀音殿、般若樓、僧伽樓、福德樓、念佛樓、五觀堂、山門、客堂以及僧舍和齋堂、建築面積達6700餘平方米。寺周有古紅豆樹,銀杏樹及松楠等參天大樹數十株。氣脈匯聚,環境空靈的泰安古寺,實為居士們拜佛參禪、休閒療養的絕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