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流傳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的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僅從新圩鎮螺池村袁慶華師傅將技藝傳給文克銓算起,至21世紀初已有百餘年。因吉安自古以來就有修族譜的習慣,故其主要用於族譜印刷。該技藝由青原區新圩鎮文氏家族傳承,與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一脈相承,清道光年間出版的《文山詩集》和《富田文氏族譜》,即是新圩鎮山背村文氏譜匠所制。
2014年6月11日,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被列入青原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9月8日,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被列入吉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11月10日,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為5-Ⅷ-1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1月10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
- 遺產編號:5-Ⅷ-1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木活字印刷術起源於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元代王楨的《農書》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木活字印刷術的內容。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術源於宋初,其印刷技術主要是用於族譜印刷方面,不僅沿襲了《農書》中的木活字印刷方法,而且有所創新。由於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術的傳承年代無法考證,人們只能從該鄉螺池村最後一個叫袁慶華的師傅將木活字印刷術傳給文克銓算起,作為第一代授業師傅。文克銓再傳到其曾孫文先逢這一代,又有三代,共四代,至21世紀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文宗揚介紹,清道光年間,他的爺爺文克銓和祖師爺袁慶華就曾參與《文山詩集》的印刷。清宣統二年(1910)北京龍文閣出版的《文山詩集》就是在其原稿上實現鉛字印刷的。
工藝特徵
據考究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與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一脈相承。新圩譜匠接活要選黃道吉日,有“七月不動香”的規矩,所有工匠都要沐浴戒齋一天,出門前,掌稿人帶領大家祭拜歷代神明和祖師爺畢昇。所制族譜分為歐式和蘇式。豎行、吊線譜格式的為蘇東坡所創,稱為“蘇式修譜法”;五世為一版,橫行,每行為一世,豎行六字或八字、註明每人生歿娶葬的排版格式為歐陽修所創,稱“歐式修譜法”。
工藝流程
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包括選料、寫字和刻字、檢字、校對、印刷、裝訂、祭祀發譜等多個步驟,各步驟也自有講究,如檢字就分為部首法和口訣法。所修族譜的編修分為蘇式修譜法、歐式修譜法,其操作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料:選取上好的梨木、楓木或黃楊木作為字模原料,木料放在家裡陰乾後,還要蒸煮、涼乾,鋸成各種型號的模組,待用。
二、寫字和刻字:先用毛筆仔細地將楷書字反寫在平整光滑的字模上。然後刻直筆畫,接著刻撇捺筆畫,最後“洗筆。每一個單字陽文反字都有不同的型號若干個,裝入外盤裡待用。
三、檢字:按族譜編纂的要求,把單字排列組合在內盤裡,形成文本。檢字有兩種方法:一是部首法,二是口訣法。
四、校對:正頁有固定的版式,檢字員邊檢字邊排版,仔細校對一遍,勘誤補漏,然後一行行擠緊。
五、印刷:在排好了版面的內盤字上塗刷墨汁,敷上紙。
六、裝訂:裝訂分為五個步驟:摺紙、頓紙、打內釘、訂線、切割邊角。
七、散譜:散譜日,先請道士進行祭祀,後按房頭、支頭的長幼次序分發譜箱。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泥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瓷活字,春去春又來,21世紀以來只有木活字印刷仍在被使用。但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活字印刷術已被雷射照排、電腦分色、製版所代替,使用凸印活字印刷的廠家幾近絕跡,木活字印刷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古老技藝——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也陷入窘境。
傳承人物
文宗楊,男,1953年4月出生,自幼隨祖父、父親學習木活字反字字模的雕刻技藝,從12歲左右在家練習反字,刻廢板,練基本功,成年後系統地學習木活字印刷術。1983年之後跟隨父親文紹福學習古法印刷術造譜技藝。2021年9月,文宗楊被認定為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3年5月,井岡山大學設立了《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文化價值研究與影像記錄》項目,利用影像作為主要載體,聚焦吉安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文化,結合數字影像技術,製作出反映其傳承過程、承載意義等的紀錄片。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0年10月,在江西省吉安市廬陵老街狀元街傳承人文宗楊現場展示了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藝。
2023年12月31日,在陽明書院開展“我們的節日˙元旦”系列活動中,小朋友們在省級非遺新圩木活字印刷傳承人文宗楊老師的示範指導下,了解了木活字印刷實際操作的刷墨、鋪紙、刷印三個流程。